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徐水连:缔造义利双全的商业传奇

企业报道  2014-09-24 10:10:45 阅读:
核心提示:“义”是对爱国主义情操和共同富裕理想的追求,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道德精神表现;“利”是对正当、合法的实际利益的追求,是物质利益的表现。

  “义”是对爱国主义情操和共同富裕理想的追求,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道德精神表现;“利”是对正当、合法的实际利益的追求,是物质利益的表现。“义”和“利”应该也可以做到有机结合,就是既坚持和提倡对祖国尽义务,对社会尽责任,又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达到二者统一;义利应该兼顾,义利可以兼容。让我们揭示一位民营企业家的义利观和他的创业之路。

  如果一切顺利,到2008年,一座占地6平方公里的“富可达光彩工业园”,将矗立在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的浦阳江畔。园区建成后,6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内将产生4万个就业岗位,年创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徐水连站在规划园区一侧的公路旁,向我们介绍园区规划。放眼望去,不远处,浦阳江、富春江纳入钱塘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

  十分朴素的衣着、十分温和的言谈,初次见面,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敦厚中年人的身份:作为浙江富可达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徐水连把一个只有二十几台缝纫机的小作坊,发展成现在年产值16亿元、出口创汇1.9亿美元、年利税8500万元的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如今,富可达旗下拥有11家分公司,3500多名员工,现有2000万件系列服饰生产能力,产品全部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纽约、日本大阪设有分支机构。为了现在的这一切,徐水连奋斗了将近20年。

  徐水连说,商海泛舟他曾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第二个梦想是把富可达带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个梦想是建成“富可达光彩工业园”,实现产业报国、携手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夙愿。如今,前两个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而第三个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脱贫致富的创业之路

  1981年,徐水连退伍返乡后担任村党支部委员,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吹来徐徐暖意。1985年,徐水连出任只有二十几台缝纫机的义桥皮件厂厂长。小小的作坊,靠加工劳保用品维持23名职工的生计。徐水连就是以如此羸弱的基础为起点,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皮件厂从搞初级加工做起,为电器厂做配套工具包,为定货商加工出口箱包,纵然利润微薄,客户也是上帝。

  1989年底,徐水连为了改变原有皮件厂沿街巷15个门脸的分散破旧局面,打算把皮件厂最主要的生产车间从租用影剧院的地下室搬到主要的街道上。他要用焕然一新的企业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事业发展的第一次跨越。

  为了实现征地两亩建新厂的计划,徐水连连打50多份报告;为了说服老百姓转让承包到手的土地,徐水连先后走访了两个生产队的村民家庭500多次,专门召开的征地协调会也有30次之多。徐水连的发展规划打动了村干部,他们主动将原征地2亩扩展到3.8亩。

  为了筹集到建厂房和上设备的资金,他不仅卖掉了家里的全部苗木,还动员妻子卖掉了结婚手饰,并向全厂职工举债筹资。徐水连的创业规划与执着精神是最好的担保,当地农行贷款20万元,解决了他们设备资金缺口。

  1992年,义桥皮件厂有了自己的新厂房,有了更多的新客户,也集聚了900多名员工,企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随着企业职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信誉度的提高,义桥皮件厂的客户不断增加,业务量已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原来小小的手工作坊已成为杭州外贸定点加工企业,产品也从出口箱包转型为出口皮革服装。

  稳定的客户和稳定的收入,并没有使徐水连小富即安。他知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规模生产的优势,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就无法成为强者。

  为了掌握市场主动权,打造企业腾飞的平台,徐水连凭着他多年的市场经验,敏锐地提出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主动避开众多皮革企业争夺国内市场的混战,把产品定位在出口加工的国际市场上。

  1994年,与台商合资的杭州富可达皮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取得自营出口权。转年企业即出口创汇930万美元,一举跻身萧山市百强企业,成为杭州市重点骨干乡镇企业。

  随着产品出口业务的不断扩大,1997年底,浙江富可达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徐水连抓住国家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大好机遇,先后设立了7家不同门类的外贸公司,并在美国、日本和俄罗斯设立了企业办事处。

  富可达是用一针一线的积累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富可达义桥工业园区第二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企业效益连年上升。2000年、2001年、2002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7.1亿、12.3亿、16亿。富可达在前进中发展了,腾飞了。

  基业长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富可达集团成立的那一天起,徐水连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徐水连知道,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初期的发展往往得益于市场缝隙和低成本优势,但在资本实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管理基础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很容易被高速度的发展所掩盖。但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过人的智慧,从战略的高度制订规划,从基础做起,全面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当“富可达”皮衣源源不断输往西欧市场时,徐水连也正在筹划富可达“十五”期间的发展,他为企业定下了四大战略目标:

  ——拓展市场,跨国经营。以工养贸,以贸促工,工贸结合,把国际贸易窗口设到境外去,在日本大阪和美国纽约设立办事处的基础上,增设更多的国际窗口进行跨国经营,全方位开发和多领域拓展国际市场。

  ——打造品牌优势,规模效应。实施“创高、创新、创优”计划,在巩固“富可达”萧山名牌、杭州名牌、浙江名牌、中国出口名牌的基础上,使“富可达”服饰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为此,充分发挥年产出口服装350万件的第二生产基地作用,使企业规模扩大一倍。

  ——资本经营,管理创新。充分利用富可达的品牌优势、区位优势、资金优势,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在中西部扩展原辅材料生产基地,使富可达真正形成满足价格优势的“自备原料、自制能力、自产自用、自产自销”的产销一条龙。充分利用富可达服饰股份进入上市辅导期,力争早日上市的机遇,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贯彻IS09001、IS014001、OHSASl8001三个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推动公司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形象创新。

  四大目标的实现,将把富可达带入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境界。

  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支柱,徐水连用四个字来概括: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在徐水连的理念中决不是一句人云亦云的口号。多年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要想留住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人才,仅仅依靠提高待遇是不够的。徐水连颇有创见地提出了知识产权、股权、经营权三权一体化的人才战略。所谓知识产权就是要为知识制订一个合理的价格,来体现知识的价值;授予股权则是给予知识所有者继续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权利;授予经营权可以促使技术或专利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徐水连自豪地说,得益于三权一体化机制,富可达已经拥有了多项行业领先技术:独有的皮革套膜压花技术,创新多种新型休闲服饰面料,发明包括无毒生物酶水洗、多颜色印染等环保加工和后整理技术。作为外向型企业,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但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也为克服出口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企业都强调以人为本,但有些企业仅仅是把以人为本作为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但徐水连认为,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所有的员工都有不错的收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心理感受,工人学习技术、掌握更好的谋生本领,甚至将来也有创业的机会。这是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把企业做大做强,首先是造福社会的一种手段,为股东牟利是第二位的。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徐水连的企业观相当不同寻常。

  近几年来,富可达为改善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职工生活环境,先后投资2500万元,新建职工宿舍600多套,每套宿舍有厨房、卫生间和程控电话,双职工配备了夫妻房。为了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在职工宿舍区设立了图书阅览室、电视室、文化娱乐活动室。如此好的职工住宿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富可达皮业股份职工年人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企业为全体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富可达股份每年补助500万元免费为职工提供午、晚、夜餐,每年补助250万元报销职工探亲往返路费,每年春节期间都集体租用大轿车接送近千名来自贫困山区职工探家。企业每年投资鼓励职工的学习和进修,对自学成才的职工予以重奖。

  1993年至2002年间,富可达皮业股份先后为孤寡老人、村镇困难户累计捐款150万元,为企业特困职工补助累计达200万元。1995年,富可达捐资200万元兴建了萧山义桥镇实验中学,并捐资义桥镇东方路的修扩建。近几年,富可达先后出资75万元支持当地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1999年,江西九江严重洪灾,徐水连带头慷慨解囊,捐资150万元,以解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

  徐水连说:“这不是负担,而是企业的义务。企业的使命感感染着我们的员工,他们认同企业的目标,造就了企业的向心力,这是我们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达则兼济天下的光彩之路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舞人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推进工业化的道路,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继续创业的激情鼓舞着徐水连,一项深思熟虑计划适时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有关专家论证的“富可达光彩工业园”,定址为义桥镇,整个园区占地430公顷,概算投资超过100亿元,2008年建成后,将创造年产值约150亿元,年创利税10亿元以上,园区将为社会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已启动的富可达光彩工业园A区,占地20公顷的休闲服饰生产基地厂区建设工地上,徐水连介绍说,园地建设形成规模后,除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之外,还将吸纳大批中西部地区员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得到转移,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人。

  徐水连说,“富可达工业园”以“光彩”命名,就是为了体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时代精神。古语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创建工业园就是为了开辟一条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扶贫新途径,体现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徐水连说,建设富可达光彩工业园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代表着我们的感情的道德观。

  富可达光彩工业园的筹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三江交汇,钱塘自古繁华。满眼田园风光,恍若世外桃源,目力所及之处,钱江大桥将杭州的繁华与义桥接牢。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世界级大都市上海的省会,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有上海后庭之誉。富可达光彩工业园处于城市扩展地带,也是长江三角洲“之”字型产业密集带的接点部位,可以全方位接受上海、南京、武汉等特大型城市的辐射,经济资源极其丰富。虽然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高,但是地价、劳动力价格都很有竞争力。

  徐水连把新园区建设首先定位于增进社会效益。

  ——园区的建设要为社会扩大就业渠道,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加社会福利。“富可达”创业成立至今,从当初23名员工发展到现在3500多人,其中有近40%的员工属国企下岗工人和社会失业人员。光彩事业虽然建在萧山经济发达地区,但在这里办厂兴市,可以大量吸纳社会待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有目的地支援西部开发,为促进社会进步发挥建设性作用。富可达光彩工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有计划地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新疆、云南、甘肃、宁夏、内蒙、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招工、培训,合格后赴园区工作,也可以通过相互投资,促进与西部地区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光彩事业的实施,还可以为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科学技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自然优势、人力优势同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结合起来,真正使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成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经济合作关系。

  ——目前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其中因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极度贫困人口还有近1000万人。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难度相当大。针对此类情况,充分利用园区所在地的经济基础、园区产业特性等条件,采取企业扶贫、招工扶贫、再就业扶贫、移民安置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来配合政府的扶贫计划,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徐水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企业家襟怀。有如此襟怀,他所钟爱的事业必定会兴旺发达。

更多专题
地产界翱翔的“雄鹰”

房地产开发市场原有竞争大都集中在土地、资金和人力这三大要素上。随着房地产资源的变化,企业的优势也在逐...

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手段

江钻之所以能成功地用信息化创新管理机制,并稳健地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归结于能正视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