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中国装备业的先行者

企业报道  2014-09-23 08:27:38 阅读:
核心提示:詹纯新带领7名员工,没要国家一分钱,依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中联公司。新生的中联公司缺资金、缺场地、缺设备、缺信息,只能靠做贸易起步来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

  1992年牞詹纯新带领7名科技人员白手起家,用14年的时间把一个从零起步的中联公司打造成位居中国工程机械第二位、跻身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他不但让国有资产增值了200多倍,而且他还把中联重科具有自主品牌的高原型振动压路机送上了工程机械装备业的世界高度———青藏线海拔5100米以上的施工段;他造就了一个创新、和谐的企业,甚至带动了一个产业的繁荣。更书写了一段中国当代企业史上颇为惊心动魄的创业传奇,成为当之无愧的装备中国的先行者。

  2005年,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国内上市公司利润排名第一位;

  2006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名第24位;

  全国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名连续3年位居前列,名列“湘股”第一位;

  品牌价值33.18亿元,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193位;

  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

  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

  连续3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企业”、“最具成长性企业”。

  10余年,中联重科完成资产由50万元到近100亿元的跨越。

  外人看来,这已经是一个财富汇聚的神话、一个品牌成长的传奇。而这部传奇的书写者———詹纯新,在总结这段创业的经历时,总有一种特有的淡定与从容:“这算不上最终的成功。如果说有某种让我内心感到安慰的东西,那便是我和所有的中联人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理想得到了阶段性实现!”

  他已经成为历史的标志不仅仅是他已然攀上了民族装备工业的巅峰,他更让我们中国人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兴旺。

  他更有理由让国人相信,装备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

  上个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大工地。大山推平,江河截流,可以说中国的地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令这一切发生的、令人联想到工业文明标志的工程机械设备,竟是海外跨国品牌的天下牎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工程机械装备的投资或租赁费用,占有整个工程投资的5%—8%;如果这一局面不能迅速改变,“中国建设”的含义就是不准确的。而仅用12年的时间就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使得以混凝土泵送机械为主的我国自主品牌产品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市场,并且拥有了与跨国公司抗衡能力的代表人物,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十六大、十七大代表,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

  传奇来自平凡

  1978年,詹纯新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段不长的教师生涯让他体会到了许多教书育人的乐趣。二年后,回湘工作。当时的詹纯新,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当很多人都认为他会在工作岗位、待遇上“择优录取”时,以当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作为个人梦想的詹纯新出人意料地进入了毫不起眼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这一干,就是12年。技术上的天资加上勤奋,詹纯新科研成就硕果累累,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晋升为教授级高工。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刚刚启动。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同其他很多科研院所一样,要靠项目才能得以生存、靠卖图纸才能艰难运转。这种举步维艰的困境,让已经成为副院长的詹纯新坐立不安,再次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高擎起科技产业化的旗帜,他要让科研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詹纯新带领7名员工,没要国家一分钱,依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中联公司。新生的中联公司缺资金、缺场地、缺设备、缺信息,只能靠做贸易起步来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

  在通过贸易获得启动资金后,詹纯新开始让“科技产业化”的雪球越滚越大:1993年7月1日,中联第一台混凝土泵下线,在半年内生产的10台混凝土泵销售一空,当年即创利税230多万元。中联从此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跨跃,成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好佐证。产业对科研的反哺解决了科研经费的来源问题,科技人员不再靠卖图纸赚小钱,开始全力投入对高新水平课题的研究,从而化解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增强了科研后劲,整体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詹纯新14年前的一个选择,让中联重科14年后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率最高、最具成长性的企业。而詹纯新本人也实现了从技术专家到思考型企业家的转变。

  “14年来,我们中联人一直以特有的坚忍执着,坚守创业和创新精神,才不断演绎出新的精彩。”詹纯新说。

  创新是制胜的法宝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刀枪不入,而脚后跟却是致命的弱点。战争中,当箭射中他的脚踵时,英雄的胜利和生命就此终结。神话的悲剧发人深省:一处小小的弱点或许会带来致命的伤害。“阿喀琉斯之踵”———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已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的产业优化升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和企业最需具备的特质。在詹纯新看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是要有眼光,要看得比别人更远;二是要有魄力,坚忍而执着;三是要不断创新,整合资源,为我所用。中联重科正是牢牢掌握了“创新”这一中国工程机械装备业的“发动机”,继而将这一“发动机”变成整个“装备中国”的推进器。耕耘者,守望着收获。当詹纯新承诺了收获时,所有研究人员勤劳与智慧的阀门也就从此打开。然而,这一强大的活力如果没有合理的导向,最终也会如涌入沙漠的河流,被渗透到地底深处。

  中联重科的第一个产品是混凝土输送泵。当时这个产品的市场格局是海外特别是德国品牌占有中国市场95%的份额,国有品牌仅占5%。中联重科对这个混凝土输送泵的开发,就定位在与海外品牌的直接竞争上。

  1994年,詹纯新参加了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重型机械博览会。从此以后,德国就成了他心仪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心目中最美的风景牎不是科隆大教堂、不是莱茵河沿岸的风光,也不是慕尼黑啤酒节的狂欢。他心目中的风景是那具有神秘力量的机械,他要解开“德国制造”的所有奥秘,然后将其有机地“嫁接”到“中国制造”上去。

  这就是中联重科的“高位嫁接”牎

  有的人追求的是一步一步地去达到一个高度;有的人首先询问世界的高度,然后将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詹纯新多次德国之行,就为问鼎于世界。

  中联自行设计的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面世后,市场反映不错,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有人主张:趁着市场走俏,边生产边改进。

  詹纯新的指令是:“停止生产,重新设计。”此后他的“高位嫁接”理论发挥出了巨大的效应:对海外样机的解剖,使中联重科对竞争对手了然于心牎

  但这一次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超越。

  中联重科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终于设计出来了:在主要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的基础之上,单一性能超越了国外同类产品牎

  时光到了2004年,中国混凝土输送泵的市场格局是: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占有95%,海外品牌占市场的5%。

  这是个江山易帜般的传奇牎

  传奇就是在一个以研究院为背景的中联重科发生的。

  中国一提到研究院,就令人想到图纸;一提到研究人员,就令人想到超凡脱俗牎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在中联重科创业之前,也是以卖图纸为主业的。为什么一个国家惟一专业对口的建设机械研究院会在90年代举步维艰?

  原因之一就是各工程机械制造厂为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应加强了自己的研发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各类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存在的研究院,没有通畅的将成果产品化进而商品化的途径。

  这一途径的铺设,需要有动力性的因素。成果产品化之后的利益分配模式,是这一途径延伸的最为强大的动力。

  中联重科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化的平台,并以企业化的机制来加以保障。科研与产业通过市场形成了一条金色的纽带,这就是中联重科的2006年:

  世界第一台采用热风循环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综合式复拌机在中联重科下线;

  中联重科造出我国最大激振力压路机YZ27;

  我国最大吨位QUY600履带起重机在中联重科诞生,彻底打破了我国大型液压履带起重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世界首台路缘清洗车在中联重科问世;

  中联塔机创下国内塔机单项产品出口最大单;

  ……

  市场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地被“首台”们唤醒。

  企业利润连续十多年的增长平均超过60%;

  企业对科研的投入超过销售额的5%;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由一个气喘吁吁的市场追赶者,经由中联重科的反哺,已经成为一个潇洒从容的产业市场引领者。

  中联重科因长沙建机院的历史积淀与人事高地而保持着强大的研发力,已然成为中国建设机械标准的生产者,是国家178项建设机械标准的制定、修订单位。

  至诚达天下

  “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是中国商业的一条重要原则。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以诚信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

  为使得中联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高度趋同,一直以来,中联注重纠偏、修正和统一员工价值观,并将它贯穿未来经营的每一个阶段,构成中联最核心的内涵。中联要求麾下的中联人必须坚定不移地服从于企业的价值观,并积极地开展工作,勇敢地承担责任,无私地履行义务。

  1994年初,中联重科售出10台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产品,故障频发。

  输送泵出现故障,一旦抢修不及时,浇铸界面就会凝固,不仅影响施工质量,更会造成设备的报废。

  在此种背景下,面对技术人员不断“救火”的情形,领导班子果断作出停产的决定。

  当时,公司订单络绎不绝,停产不仅意味着“到手的银子打了水漂”,而且前期的成本也成了巨大的亏空。面对反对和质疑,中联领导层不为所动,痛下决心搞研发。在经历了半年的赤字后,新产品顺利下线,中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客户免费更换了第一代产品。半年内,客户一口气买走45台。这一年,中联不仅填补了赤字,还实现利税1300万元。

  詹纯新说:“如果我们没有崇高的品德,就不可能树立‘至诚’的信念;如果我们没有卓越的才能,也就不可能实现‘至诚’的目标。”

  2001年11月,青海、新疆交接的昆仑山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青藏铁路沿线遭受严重损失。余震未了,中联格尔木办事处的员工就代表中联重科走访了青藏铁路沿线全体用户,询问、了解设备情况。用户对中联的出现都感到非常惊讶,而中联则用这种实际行动坚守了中联对用户忠诚的承诺。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非典”期间,中联的技术服务人员始终坚持在小汤山、佑安医院的扩建工地及北京西客站等高危疫区售后服务,从未退却过;一位有高原反应症的老专家为了给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而四上西藏高原……

  就是这至诚至热的中联心,感动了客户、温暖了客户、赢得了客户。

  中联人始终把诚信视为“立人之道”、“立业之本”。中联至诚的文化取向,凝聚了上下,优化了行动,发达了中联的事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联为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将继续秉承“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企业精神,不断地进行变革、创新,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詹纯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之道,而且他觉得企业也须“养浩然之气”。他认为,“做企业如同做人,只有坚守诚信诚心,创新不息,行而不倦,涵养底蕴,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达到一个更加博厚悠远的境界”。

  中联的道德观不仅仅是体现在员工的个人修为上,而且企业也必须人格化。

  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行业市场低迷,但中联重科没有像其它企业那样大批裁员,而是倡导员工与企业和衷共济、与企业共命运;为防止员工因意外陷入困境,他们专门设立了内部救助基金,建立起扶危帮困的长效机制,4年来他们累计捐款就达千万元。这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企业长久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联的用户都知道,使用中联的产品如有需求时,只要一个电话,中联的工作人员哪怕凌晨两三点也即呼即到。有一次,售后服务工程师曾明宇在去为客户服务的路上,因为连续赶场调试非常疲惫,在车上睡着了,下车时发现自己的钱包和手机已经被偷,他硬是步行近10公里赶到工地。当他调试交验完毕后,用户感动地说:“中联的产品专业,中联人敬业,我敬佩你们!”

  詹纯新,这位儒雅的学者型企业家曾激情地说到,要给世界展现出一个以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为传承的国际性企业,展现其“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磅礴风采。

  永恒的蓝海情结

  在工程机械领域,严谨的德国人制造了世界最精巧的设备。德国于是成了詹纯新最心仪的地方,那里有他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实现“高位嫁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詹纯新曾多次德国悟道。

  詹纯新乐此不疲的原因是因为他心中涌动着一个蓝色梦想———

  在湖南长沙,聚集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3家工程机械装备业上市公司。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产业格局很自然让人想起美国的汽车名城底特律:在那里聚集了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三大世界级汽车制造商,底特律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之都。

  长沙,这一历史名城,有一天会不会成为“工程机械之都”?这正是詹纯新追寻的蓝色梦想。詹纯新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世界50强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两个企业同在一个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但这不是一种现实的无奈,恰恰是湖南工程机械的幸运。”这便是一个蓝色梦想追寻者对产业生态的认知、对业内竞争的态度。红海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蓝海是相互竞争、相互成就的产业生态!任何良性竞争的意义在于,都会或多或少地提高竞争各方的生存质量,和谐产业生态!

  詹纯新坦言,作为有国家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中联重科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责任。把握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发挥好引领作用:注重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发挥好推动行业科技持续进步的中坚作用:注重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发挥标杆作用。因此,中联重科注重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搭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大共性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支持全行业发展,使行业整体受益。

  这不仅是“和”者的竞争视角牞也是“智”者广阔胸怀的充分体现。

  “我钟爱蓝色,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代表着宽广的胸怀。中联的理想也是蓝色的,做企业特别是做世界级企业需要这种宽广。只有珍视秩序、包容竞争,每个企业才会以各自的方式奔向蔚蓝。”詹纯新如是说。

  是的,蓝色常常有一种令人心醉的魅力:谦和而深沉,广博而厚重,在沉静中酝酿激情,在浩淼无涯中透出坚毅和执着。这,或许正是詹纯新和他的中联钟爱蓝色的原因。

更多专题
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手段

江钻之所以能成功地用信息化创新管理机制,并稳健地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归结于能正视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敢为...

问答“5S”

5S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日本,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5S不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