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品味“5S”

企业报道  2014-09-22 09:21:35 阅读:
核心提示:如果你认同“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如果你觉得“员工总是推一下动一下,缺乏主动和实际动手的积极性”

  如果你认同“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如果你觉得“员工总是推一下动一下,缺乏主动和实际动手的积极性”,也许你应该尝试一下5S,它将给你带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视野。

  日式管理的细,是出了名的。而这种细,在5S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并引进这种管理方式,但同时却出现了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

  有一次到深圳一家模仿日式经营的食品店,一进门就有服务员笑脸相迎,店内也是一派日式装潢。直到服务员过来点菜之前,我都“沉浸”在店家着意营造的气氛之中。点菜的过程,却很不美妙。服务员一直显得心不在焉,几乎客人每说一句话她都要往旁边张望几次。也许她是希望提前瞄准下一个目标(客户),可给我的感受却是顾此失彼。因为她不专注,笔者不得不多说几遍,而且得不到服务员任何的提示或建议,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点菜的速度也低了很多。而可气的是,到吃饱决定买单离开时,居然还有一份小点没送到,而满屋愁眉紧锁的服务员一直不停地往来穿梭。

  这使笔者联想起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常常手头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好,认为差不多了,又迅速上马另一件事,结果前面的工作还在起伏波动,后面的项目又根基不稳,企业越忙越乱,员工则越乱越忙。其实,无论制造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除了策略上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思想和有效的运作模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充分把握现有资源,以细致求精的精神,制造求优,服务至微。广东一家企业,自己实施5S管理近3年,推行人员觉得差不多了,可经营高层总表示不太满意,无奈之下请顾问培训兼诊断。笔者去先给他们从基础讲起,没有想到听课的众多推行成员中,竟然有不少连整理与整顿的区别也答不上来,连推行主管自己都不敢相信,效果可见一斑。

  5S作为倡导精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何做到形似而且神似呢?

  在开展TPM活动时,把灰尘、脏污、异音、松动、锈蚀等现象叫作“微缺陷”,就是虽然目前并未直接导致故障但存在劣化现象的隐患之处。为什么?因为看似细小的地方往往潜藏着很多隐患。其实5S管理就是从现场环境和习惯意识上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江苏一家企业,员工普遍有一种习惯,就是随意性太强。安排的工作也会去做,可总是不认真做,做不精细。结果是安排贴一次标签,要返工好几回;制作一台工具车,不是槽窄了,就是门装斜了,再不就是超重,推不动;宣贯一个规范,也难坚持遵守,有一次同一个车间竟然连出4起安全事故!可见意识的隐患更甚于现场的隐患。

  如果在现场有什么地方未加整理,很乱,习惯称之为“5S死角”,这些还比较容易处理。但如果在人的观念习惯里,也有这么一种“死角”,就不那么容易处理了,笔者称之为“意识死角”。推行5S活动要做到“形似而且神似”,就必须在工作现场不留“5S死角”的同时,在员工心里也不留“意识死角”。

  长年累月与工厂现场打交道,发现一个道理:如果你认同“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如果你觉得“员工总是推一下动一下,缺乏主动和实际动手的积极性”,也许你应该尝试一下5S,它将给你带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野。推行5S,面对的问题会很多,“意识死角”也很多。下面谈一谈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忽视细节的企业文化,“差不多”就变成“差很多”

  推行5S,必然不可回避企业的文化氛围。令人不满意的结果之所以出现,其中的关键,是在于对细节的忽视。

  比如,安排人划通道线,结果划得弯弯曲曲不说,在转弯、分叉的地方居然接不上头,划不下去了,原因是事先没有做细节规划。

  再比如,安排人在墙上做一个标识,结果他拿一张大白纸打一行很小的字贴上去,根本不能引起人注意,贴了还不如不贴,原因是只知道去做,不知道做好细节。

  又比如,安排人制定现场考核办法,结果他找个参考方法,改个题头就宣布执行了,最后执行不好,不了了之,原因是照葫芦画瓢,不研究细节。

  管理者如果有时间事事亲历亲为,也许情况会好一点。但这样又能管多少事,多少人呢?一个人忽视细节,还可以推脱是个体行为,很多人忽视细节或者团队忽视细节,就是相当可怕的事情。

  据说在英超足球联赛有种说法:每一个进球都是源自对方的失误。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是坐等对手的失误呢,还是主动去制造对手的失误?企业是在竞争中生存的,别人做到了而你没有做到,你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反过来,你做到了而对手没有做到,你就处在了竞争的优势地位。有一位客户告诉笔者这样一件事,公司里一位老总,因工作需要去过几次德国,每次都有机会参观当地的企业。以前去的时候,不知道看什么,看设备只能干羡慕,看规模一时也赶不上。单位实施5S管理后,知道看什么了,还拍了照片带回来教育干部:你看这是人家的现场;这里的标识;这里的规范……笔者觉得这是一种视觉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营造注重细节的企业文化很有帮助。经营管理者不能只顾着看高处,也得注意看一看脚下,根基是否还够牢固,是否比竞争对手基础更扎实。

  重视细节其实有很多好处,比如领导到现场走一走,有意去关注一些细节的东西,会对员工有很深入的影响。笔者在外企工作时,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董事长弯腰拾起通道上的小片纸屑放进纸篓。有一次准备一个课题报告,董事长竟然前前后后指导我改了8次(有很多都是很细节的改动),让笔者至今仍觉受益匪浅。而与此相反的是笔者在一家企业推行5S时,有一次安排样板区的现场观摩,当时主管推行的领导决定参加,为了突显其重视,故意定在晚上十点才开始。就在大队人马好不容易等来领导,在第一个区域刚介绍了两句,正准备说具体方法时,一抬头却发现领导已经冲到第三个区域了。原来,他以为只是走走样子,差不多就行了。其实现今的时代,客户对细节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对手水平也越来越高,建立真抓实干、注重细节的产品文化乃至企业文化,势在必行。而这样做的基础,首先就是要从管理层开始,将“差不多”抛在脑后,只有优质和不优质,没有差多和差不多。

  5S不仅是态度管理,还是素质管理

  “态度决定一切”,这样的话读者应该听到不只一遍了吧。可是,态度真的决定一切吗?在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就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论整理整顿还是看板管理、目视管理或者形迹管理、红牌作战,在这里总要打个折扣,就是虽然做了,却做不好,不漂亮。企业请了很多有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却始终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很多企业里比比皆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执行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也好,方针战略也好,市场策划也好,没有好的执行力,一切约等于零!

  笔者在北京三元公司指导5S推行,前后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事半功倍,效果很好。为什么?你说一个道理,提一种思路,安排一项解决方案,管理人员都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做出来的实物也很到位,这就是执行力很好的表现。而在有些企业,推行起来就生涩得多,不是推行人员不能很好的理解,就是制作出来的“作品”让人失望,往往只能要求重做(可是时间、资源已经花费了)。

  推行5S的企业首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点——5S对企业所有人都是一种检验:

  对基层员工,是执行素质的检验;

  对管理人员,是管理素质的检验;

  对经营领导,是权威信念的检验。

  所幸的是,很多企业,很多干部、员工在5S活动中真正体会到了一种实践的快乐,并且把很多的“优质作品”呈现出来,既提高了素质,也展现了素质。比如陕西某企业有一位老木工,结合工作实际,发明了多层抽屉形迹法,木工房的现场让很多专业家具厂汗颜;首都航天有一位处长,在5S的基础上提出“5勤”,即“勤记录、勤检查、勤整改、勤通报、勤总结”;株洲时代集团的几个分厂,5S创意各具特色,与现场IE和ISO14000有机结合。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很多。

  下面有两段文章:

  “……5S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框、线条、标识牌,其实不仅是规范了物品的位置,而且靠这些一丝不漏的规划线、标识及它所体现的一点一滴、一丝不苟的作风,还规范了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它令我们自觉地融入这些方方条条中,形成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样浅显的道理,5S活动的点点滴滴就像是慢慢筑起管理这栋大厦的基石,它体现的是细微的地方,但不可或缺。”

  “……有些部门强调生产忙,没有时间搞5S,因此就委派几个人去做,少数代劳多数,而没有全员参与,这样做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如果全体员工没有参与进来,他们怎么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又怎么会切身体会到5S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呢?‘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是保证5S列车健康、平稳、快速运行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两段文章分别出自一线员工和推行成员,这在企业推行5S之前是不敢想象的。以一种活动的方式去培养员工,其效果是单纯的讲座无法比拟的。

  读者不妨评估一下,在你所在的团队里,真正把手头的每一件工作都当作自己作品来完成的,又有几个呢?

  三、 跨过“走形式”的迷失森林,步入“企业形象时代”

  很多人认识5S,是从地上的划线、现场的标识牌开始的。所以,认为5S不过就是划划线、贴贴标签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这样去看待5S,期待它发挥更大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就是用5S这把剑的人,你都不识剑,如何期望剑自己舞起来?

  推行5S的过程中,认为“走形式”的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没有参与进来的人,更难以理解。笔者曾经指导过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当时公司经营层对是否推行5S意见不一,其中一位老总持反对意见。后面推行了几个月后,在成果报告会上,却正是这位老总发言,他说这一次活动让他转变了观念,过去他认为5S只是针对硬件弄一弄,现在发现5S其实也对软件,比如人的素养、工作态度、团队氛围、整体形象等,作用甚大。

  在西安某企业,有干部在会议上提出日常管理中,事情做了还要再填表,是不是走形式?领导当即反驳:把表当作标准,按照标准做了留下记录,顺理成章;把表就当作表,为了填表而划勾划圈,自然觉得是走形式。并不是表走形式,而是人走形式!

  5S强调细节,并不代表它是小事。应该说很多企业,作为经营管理层,还是比较能够理解和支持5S活动的,但是如何让中层、基层“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抓好5S”,如何始终如一地予以重视呢?笔者认为从树立形象的高度宣传和推动5S,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把5S提到企业形象的高度,有利于全员更彻底地开展活动,也更利于检验效果。

  与其争论形式,不如竞争形象

  ,比比看,谁的素养好(个人形象),哪个团队素质高(团队形象),自己的企业“靓不靓”(企业形象)。从活动一开始就树立高的目标,建立容易衡量的基准(比如工业旅游基地、客厅工厂、或全公司的展示室),5S推行就更容易成功。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归结为一个思想,就是:细致推行5S,定位是关键。从形象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的高度去确定方针、建立组织、开展工作。惟其如此,在5S及现场管理上的投入,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回报。

更多专题
问答“5S”

5S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日本,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5S不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不...

企业并购的“开疆拓土”

这验证着一个规律:通过兼并竞争对手而成为巨型公司是现代经济史中的突出现象,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