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扬帆于成功之航道

企业报道  2014-08-06 14:03:45 阅读: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知道,肖建明是在云锡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云锡的,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云锡这艘庞大的“船舰”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海时,几乎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弊病都反映出来了

  1999年以来,一个国有特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云南锡业公司的名字在国内外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1999年10月11日,中国锡工业第一只股票“锡业股份”A种股票1亿3千万股在深圳交易所成功发行;2000年,伴随着国企3年改革与脱困的步伐,云锡公司走出了多年亏损的低谷,从根本上实现了近10年来首次真正意义的收支平衡并有赢利,实现重要的历史转折;2001年,在国际国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一路跌至10年最低价的严峻考验面前,云锡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内贸市场销售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销售价格下跌导致收入减少1亿多元的情况下,仍实现利税1.3亿元,同年7月,云南锡业公司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建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并作为云南省惟一一个先进集体代表上主席台接受中央领导颁奖,到怀仁堂接受中央领导接见;2002年以来,肖建明身上又多了很多光环——全国劳动模范、云南省第六届企业优秀党委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选入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为2003年度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四位人物之一、“2004年云南最具影响力企业家”、“云南省厂务公开先进个人”、“全国最受关注企业家”……

  肖建明成功地做到了让云南锡业成为国际国内都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并以其新世纪的面貌再次带动这艘百年老船舰破冰远航。

  “生死存亡时刻我带着赤子之心”

  业内人士知道,肖建明是在云锡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云锡的,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云锡这艘庞大的“船舰”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海时,几乎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弊病都反映出来了——债务多、负担重,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加之地表沙矿资源由于民采影响导致提前消失,转入坑下开采的生产成本急剧增高。到了90年代初,云锡连续几年出现亏损,1997年濒临破产的边缘,用员工的话说,“当时的云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他来了。而肖建明说起“危难之机”全当是一种缘分。他讲得很朴实:“从就任的第一天起,我就以一颗炽热、赤诚的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云锡,这就可以了。”

  而事实哪里会是像他说的那么简单?

  12万职工、家属用绝望后的期待眼神看着他能够拿出什么样的妙招使企业发生哪怕一点点的变化。

  上班的第一天,他没有什么企业家似的激情讲话。他就表示一定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于是,他带领着公司领导和厂矿领导到矿山、坑道、采场、车间进行细致的调查和专题研究。几天后他得出实际结论:扎根在个旧市这块红土地的中国最大的锡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的公司,曾用100年的历史和血汗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锡工业的文明。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民也创造了许多蜚声中外的奇迹。只要找到症结所在,一定能够再创新奇迹。关键的关键就是思想能否解放一些、观念能否快速的改变过来。

  “必须视国家的事业为崇高事业”

  每一个国企的领导者都思考着一个问题:再创辉煌的人,一定要视国家的事业为崇高事业,必须忠诚地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作为工作的根本指针,认真履行组织赋予的工作职责,努力发挥好公司班子的主导作用,团结、依靠、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对公司的运作和发展战略精心策划。

  肖建明以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胆略,用发展的眼光和有前瞻性的观点来重新设计云锡每一阶段的工作。他首先制定和实施了3年解困基本思路,并制定实施5年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他对干部们讲:在这个3年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领导者必须以改革的思想统揽企业发展的全局;用改革的精神来实施企业发展的每一步;要树立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逐步把云锡从濒临破产的困境中带出来,使公司生产经营实现连年迈上新台阶。

  他主攻的方向是:主要产品产量要连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只有 这样,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才能得到快速的提高。

  “我们当领导的3年计划好定,关键是执行。在1998年打基础的时候,我们边讨论、边实践。员工们在困难时期接受了这种改革的思路后也迸发出了少有的积极性,在1999年的‘攻坚战’中表现出了很好的素质,这使得2000年的‘大决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肖建明欣慰地对记者说了他们的“4个战役”。

  “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来做吧,我要创造这个奇迹”

  在老的国有企业里,领导者最头痛的事情就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但云锡要想进入经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就得以产权改革当突破口。肖建明对员工们一遍一遍地讲:“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来做吧。我要创造这个奇迹。百年企业的老品牌不能砸在我们这辈人手里。”

  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2年6月,云南锡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运作,云锡结束了几十年的工厂制模式,从整体上实现了向公司制的跨越——完成向政府移交115名公安干警及公安职能、基础教育职能以及自办卫生医疗的资产和人员。

  “这看似简单的改革手段,在整个云南省都是开了先河。”员工们这样对记者解释。毕竟是个百年历史的13万人的企业了。

  肖建明不仅做到了让改革平稳进行,还使得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2004年,他们生产的有色金属达7.5万吨,实现了新的跨越——其中,锡36321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整个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与2001年相比增长144.4%;实现利税总额比2001年增长269%;总资产比2001年增长63.8%;工业增加值与2001年相比增长105.9%,提前1年实现了集团公司3年深化改革目标。

  “轻装上阵才能做大做强,职工早晚都能理解的”

  职工们之所以拥护肖建明,是的确看到了自己的收入在成倍增长,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看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胜利,整个集团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性通道。昔日云锡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信誉又重新塑造起来。云锡又发展成为了云南锡产业的支柱,中国锡工业的龙头企业,中国最大的锡生产、出口基地,最大的锡材加工中心,最大的锡化工中心和中国最大的砷化工中心。

  云锡员工的思想特别朴素,他们说起肖建明就是一个词:爱戴。而赢得这个词的肖建明却不愿意让记者们宣传自己,他低调的有些令各路采访记者尴尬。因为你无论问起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一种笑容、一种回答:就得这么做!

  肖建明办的实事是:2003年4月,云锡现有6万多员工一次性整体加入了个旧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使员工全面加入了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9月,云锡集团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正式启动,集中管理2.6万离退休员工,让很多人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希望;12月,宣布6个末期矿山关闭破产。

  “只有早日轻装上阵,云锡才能做大做强。”肖建明做完了这些基础性工作后才大胆地舒了一口气。想着云锡更远的未来。

  “整合好我们的资源,才有力量向世界第一冲击”

  其实,进入2002年以来,整合这个词一直困惑着肖建明。

  长期以来,由于条块分割,个旧锡矿区企业之间各自为阵,云锡集团自诞生以来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锡矿资源纠纷不断,千军万马涌向个旧矿区,更加剧了矿山秩序的混乱。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2002年8月23日,红河州、个旧市、云锡公司共同迈出了个旧矿业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步伐:8个国有企业转划云锡集团公司。自此,重组个旧锡矿山资源、治理整顿个旧锡矿山秩序、做大做强云南锡产业的重任就落在以肖建明为领导者的云锡人肩上。

  接手这8家企业后,肖建明郑重表示:“云锡得到的是一种历史责任,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也是对个旧矿的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我必须竭尽全力确保划转对接的工作稳步推进。这不是原有改革的简单重复,这个工作做不好,云锡的大发展就无从谈起。”

  正是有着这样的责任感,肖建明才将许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的划转工作当成了伟大而神圣的使命来完成;也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肖建明在矛盾复杂、安全隐患极为严重、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的划转工作中运筹帷幄。

  2004年8月16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在云锡主持召开了“个旧矿区资源整合暨采矿权颁证大会”,并在会议上向云锡颁发了老厂矿区和卡房矿区的采矿许可证,创造性地落实了国土资源部关于个旧锡矿区矿业秩序整顿的要求,结束了云锡这一国有特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无证开采的历史。这是几代人几十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职工们对记者透露:现在我们在坑道、迎头上作业,再也不用担心与不明身份的采掘人员相遇,再也不用为矿产资源的争端而担心受怕了。我们终于可以安安心心的搞采矿,一心一意地干生产了。

  肖建明说:“成功的整合使民营和私营企业看到了云锡的优势和行业趋势,看到了云锡集团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成就我是很欣慰的。”

  “云锡不是属于个旧的,也不仅仅属于云南,它属于中国,属于世界锡产业”

  云锡股份成为中国锡工业惟一一家上市公司。锡业股份出现在证券市场后,表现优异,深受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云锡成为了一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在世界锡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能够主导国内市场、影响国际市场走势的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

  2004年,在世界锡行业中排名第二、向世界第一发起冲击的云锡集团向市场要效益了。一时间,个旧市6矿2厂成功划转云锡成了整合矿山资源、整合矿山生产秩序的一个成功范例。

  云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指导小组和云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督导组的领导到云锡调研时感慨地说:没想到,肖建明敢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就手以后又做得这么漂亮……

  员工骄傲地对记者说:“云锡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以及肖建明同志在一年一次的‘国际锡金属会议’上的演讲,均受到了世界锡行业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国际锡金属市场的重要因素。在肖建明的带领下,云锡先后被党和政府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以及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等光荣称号。

  作为云锡集团这支联合舰队的主要领导,肖建明认为没有资源就没了基础。于是在实行资源整合的同时他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地质界泰斗徐光帜等专家学者对个旧锡矿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精心分析而后召开研讨会,制订了《2004—2012年个旧东区矿山地质勘察规划》。

  “沉着应对,不惊慌失措;充分发挥云锡个性优势,化解市场价格风险”

  在占领了湖南郴州锡资源和市场、运作云大滇池学院等重大项目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时,肖建明又提出 “逐步实现资本运营、多元化经营和良性发展”的目标。

  这是他新的梦想——突出抓好生产经营工作、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矿山持续接替工程。

  在集专家智慧、科学分析的基础上,2004年10月,肖建明制定了“三大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使公司预获得了锡、铜、铅金属量100多万吨。

  2004年11月的一天,云锡松矿大梨花山脚下,云锡老厂的红塘子边彩旗飘飘、歌声阵阵,三大平台建设开坑典礼分别举行,肖建明亲手点响了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炮,并为出征的建设者挂上了水杯壶。那时他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他要为找到大矿、富矿竭诚奉献。这就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近年来,云锡先后荣获了“第八届云南省企业管理优秀奖”、“云南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先进集体”、“全国QC小组活动优秀单位”、“无泄漏工厂”等称号。

  老干部说肖建明:“在关键时候他始终坚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起到主心骨的作用。面对2001年以来开始出现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国内外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他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敢于向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挑战,大胆突破并作出相应的生产经营决策。”

  现在,肖建明又提出新的经营策略:加快营销信息反馈灵敏度,采用敏捷制造,适应市场。稳住人心,稳住市场。

  目前,他在做好传统有色金属主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拓展其它产业。组织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推进产业多元化,积极介入一些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增资扩股、投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拓展高新材料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等。这些新项目和新产业的日渐形成,逐步使云锡形成多个产业板块,也使云锡的人才、市场、管理、品牌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这个时代不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云锡核心竞争力也是空话”

  目前,云锡技术中心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引进澳大利亚高新技术并成功建成了澳斯麦特强化熔炼炉,彻底改造了锡粗炼系统,实现了中国锡冶炼的革命性变革,使云锡的冶炼系统从整体上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研发、生产、销售力量合力攻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快速开发出上百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锡化工、砷化工、锡材深加工产品,使锡材、锡化工产业成为云锡的新增长点,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通道,大大延伸了产业链,增强和打造了核心竞争力,使云锡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锡生产、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锡材加工中心、最大的锡化工加工中心和最大的砷化工中心。锡系列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2%,年自营出口创汇连年名列云南榜首。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幅度增强。”

  肖建明时刻警醒自己:“必须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自觉努力地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不断改造和升华自己。”几年来,肖建明认真学习研读一系列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努力增强理想、信念和党性锻炼,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好生产经营和深化改革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注重提高业务素质。他始终以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谨慎用权,既放手、放胆,合理授权,又注意集中统一意志,始终不忘自己作为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重要责任——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这么大企业的领导人,必须要时刻警醒自己廉洁自律、勤政为民,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我一刻也不敢懈怠。人家问我为什么能够连续多年的春节都上矿山与坚持生产的职工一起度过?我说,就必须这样的,这是我这个特殊行业使然。”

  云锡的广大干部职工曾这样评价他:“肖建明同志具有当代企业家的气魄和胸怀,是云锡公司的好班长和带头人,是云锡公司称职的当家人,他到云锡来是云锡人的福气。”

  能够给职工带来福气也是他最大的福气了。

更多专题
大道行 创赢的艺术

东华只是扎根于常州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民营纺织企业中的普通一员,但却是这个由外乡人执掌的企业擎起了常州纺...

构建高效创新体系是根本

自主创新战略已经把创新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作为身居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也早已深刻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