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有爱国情结的“汽车人”

企业报道  2014-07-29 09:37:02 阅读:
核心提示:也许因为被寄予过太多的期望与重托,从诞生那天起,一汽便奠基了特有的信念和执著,曾经用忠诚与奉献编织了亮丽的光环,纵然消耗着自己,也孜孜不倦。

  也许因为被寄予过太多的期望与重托,从诞生那天起,一汽便奠基了特有的信念和执著,曾经用忠诚与奉献编织了亮丽的光环,纵然消耗着自己,也孜孜不倦。经历了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激荡起惟有成为强者的渴望;体验着转型的阵痛,即便刻骨铭心,孕育的还是浴火重生的基因。

  踏入“天命”之年,它毅然锁定了一个新的坐标——打造百年基业。

  2004年8月15日的天津港注定要被聚焦,一汽解放第五代产品——奥威重卡的投放仪式在这里走向世界。这个被业内认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撼世之作,展示了一汽在重型卡车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上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的雄姿。“解放”,这个共和国的汽车元勋品牌在历尽了40余年风雨沧桑后,越发显得熠熠生辉。

  一个月后,一汽科研战线又传喜讯,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台红旗混合动力轿车亮相车城,这是一汽继去年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推出“红旗”无人驾驶高级轿车之后攀越的又一高峰。由此,一汽在轿车关键总成研发的水平上迈进了世界科技前沿。

  共和国两个元勋品牌的升腾,引起了国内外汽车界的广泛关注。外界专家认为,他们的产品可以占领中国汽车市场,但永远也得不到中国的品牌。因为“解放”和“红旗”已经被一汽高高擎起。

  据悉,一汽去年产销突破9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占到一半以上,今年正在向100万辆目标挺进。

  一汽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的缩影,它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与共和国的前进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汽总经理竺延风说:“这是一汽解放思想、开放合作、自主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也是一汽适应市场经济、艰苦奋斗、再造优势成果的积累。”

  有数字表明:近10年来,一汽的销量从19万辆提高到90.2万辆,增长3.7倍;销售收入从199亿元提高到1140亿元,增长4.7倍;利税总额从14.6 亿元提高到 141.3亿元,增长9.3倍。 自1992年以来,一汽在全国500家大企业综合实力排序中一直名列前10位。从2001年到2003年,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推动着一个老国企终于踏上了“欲寻陈迹都迷”的新阶段。然而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上,再去环顾它的发展轨迹时,却发现一汽这个老国企在与旧体制抗争中虽然也经历了许久的磨练与阵痛。但它却能用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不断擦亮自己的名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自强不息的壮美画卷。

  开创新基业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还在耳边回响、百废待兴的旗帜刚刚扬起之时,毛泽东便描绘出一幅民族汽车工业的蓝图。他第一次出访苏联,便对随行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车厂这样的大工厂。”

  老人家的话很快就变成了现实,1952年7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在长春成立,一汽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规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汽车厂的指示》,并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在长春西南郊在这片侵华日军留下的细菌工厂废墟上开始了伟大进军。当阳光和黑土地一起培向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的白玉基石一座历史丰碑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处伟然矗立。于是一场化灾难为福址、变荒凉为繁荣的历史碰撞便在这里轰然爆发。当一汽人在茫茫荒野上夯下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根基桩时他们也在自己的脚下铺设了一条奉献的跑道。

  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这里驶下装配线。这是一个令亿万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从此,一汽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开始驰骋共和国的光荣与骄傲。“解放”这个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历史航程。

  1958年,一汽研制开发了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同年,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下线,第一辆越野车研制成功......用“第一”夯实着“第一汽车”的基业。

  一汽诞生于共和国百废待兴的创业年代,它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零的突破,也曾经笼罩着计划经济典范的光环。计划经济让第一汽车拥有了诸多辉煌,但也让一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产品老化、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一顶“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帽子扣在了曾经为国民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产品头上,也压得一汽几乎喘不过气来。

  其实自打解放卡车投产不久,一汽就开始筹谋换型。他们先后开发了75种新车型、38种发动机型,并制定了12个换型方案。然而,由于体制的束缚,不得不被束之高阁。改革开放使一汽终于有机会看到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面对市场经济及世界新技术浪潮的挑战,一汽,这个被计划经济温育了太久的“长子”不得不承认存在落伍的危机。

  从“解放”中解放出来

  如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从“解放”中解放出来。一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于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巨人行动在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城拉开了帷幕。那是经过3年精心准备后的1983年7月15日,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诞辰30周年的日子里,一汽人以“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求必胜”的誓言,打响了“换型改造”的攻坚战。

  从1983年到1986年,一汽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用4.4亿元自筹资金完成了国外专家断言要22亿元才能实现的产品换型和工厂技术改造工程,作业量不亚于新建一个汽车厂。一汽产品一步跨越30年,产量由6万辆提高到8.5万辆,一个老化了的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的陈祖涛在向有关领导汇报时说:“一汽换型难度举世无双,成功了应该奖给他们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如今,这个大奖章已经镶嵌在一汽换型改造成功的纪念碑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存在的“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弊端日见突出,它严重背离了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与换型改造首尾相接,一汽又马不停蹄地拉开了“大厂干小车”的帷幕。

  他们先是联合吉、长四厂,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建起了一个年产6万辆的轻型车基地,几经发展使产能达到了20万辆。同时,依托长期积累的卡车优势,加速卡车向柴油化、平头化、重型化方向延展。短短几年,解放卡车成为引领市场扩张的主力,销量跃居世界第一。

  一汽自打干上卡车那天起,心中就有了一个干轿车的愿望。 “四人帮”刚刚垮台,他们便把年产两万辆纲领的生产规划递了上去。但是换回来的却是“红旗”的下马,一汽人心急如焚。

  改革开放的步伐重新点燃了一汽大上轿车的希望。 1987年5月,首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湖北十堰召开,一汽厂长耿昭杰星夜赶到会场,阐述了一汽轿车发展战略。同年8月,一汽被列为我国三大轿车基地之一,并确定发展轿车,一汽先行。

  大规模的建设是在与时间、速度的抗争中进行的,往日习惯干卡车的人如今走上了开发现代轿车的大舞台。1990年4月,当第一辆乳白色的一汽“奥迪”轿车带着造车人的新观念驶下了装配线时,一汽人3年前发出的第一个誓言开始变为现实。就在一汽3万辆中高级轿车工程紧张进行的时候,总投资为111.3亿元、年产15万辆的一汽-大众普及型轿车项目也在一个个相继着陆。 1997年,随着项目的竣工剪彩及第10万辆捷达轿车下线,一汽终于又实现了它干轿车的第二个誓言:圆了“大厂干小车”的梦。

  一汽发展轿车走的是两条路,一是合资合作;二是自组开发、联合开发。小红旗轿车是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自主匹配成功的轿车新产品,1995年正式投入生产,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三大系列、数十个品种的平台,使“红旗”这个民族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昂然挺立。而红旗旗舰、奥迪A6高级豪华轿车的推出,则代表了中国轿车制造业的最高水平。“红旗”,这个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民族轿车也以48.03亿元的无形资产登上了中国轿车制造业第一大品牌宝座。依托“解放”,一汽为自己插上了轻、轿两个腾飞的双翼。一汽人的轿车梦,终于从单一的“解放”中被解放出来。

  挺起民族的脊梁

  一汽的历史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沉甸甸的。

  有人曾问: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一汽如何挺起民族汽车工业这杆大旗?竺延风坦言:“解放”是一汽的根,根深才能叶茂;“红旗”是一汽的魂,信念在,希望就在。我们相信有能力把“解放”、“红旗”这两个品牌干好。

  加快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调整是一汽打造百年基业的重要内容。四大调整为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一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实现了由单一中型卡车向中、重、轻、轿、客、微并举格局的转变;企业实现了由传统的工厂体制向公司化体制的转变;资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国有资本向多元化结构的转变;市场实现了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元结构的转变。一汽在激烈的竞争中初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WTO的背景下,如何站稳脚跟,干好下一个50年,一汽人在三年实现三大跨越之后(产销从40万辆到58万辆再到90万辆),乘势而上,义无反顾地把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战略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三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一汽的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研发体系、采购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汽人立志,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三级跳”,成为世界重要汽车制造商。

  为了形成支撑自己持续稳健发展的主模型和体系能力,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他们确定了集中投资一个中心;发展采购、营销两大网络;提升总装、焊装、涂装三大工艺和专注发动机、桥、变速箱三大总成为内容的“1233”战略,构建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一个以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天津、大连、青岛、无锡生产基地的应用性研发互动体系迅速形成,产品研发形成生产一代、准备一代、开发一代的局面。

  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汽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参与分工与合作。2002年,一汽一连串的几个大动作,引起了国内汽车界的瞩目。先是重组天津,后是牵手丰田,进而投资“川旅”、导入马自达,不仅演绎了资源整合的精彩篇章,完成了巩固东北、直面海洋、挺进中原、开发西部、突破经济山海关的地域转型,沿着中国经济相对活跃的1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起19个生产基地,形成东、西联动,南、北贯连的生产力格局,而且迅速使一汽的产品链扩展到解放、红旗、夏利、大众、奥迪、丰田和马自达七大系列,增强了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力。

  2003年7月15日,一汽在建厂5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揭开了“为明天准备”的序幕。解放卡车新基地、轿车公司新基地、一汽-大众第二轿车厂三大工程相继奠基动工,以发挥汽车企业带动作用的行动,落实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今年的7月1日,轿车公司新基地总装配线投入使用,年底一座具有年产1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卡车生产新基地也将投入使用,一汽大众新基地也将在今年底进入试生产阶段。三大基地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创造着一汽工厂建设史上的新奇迹。

  高扬民族品牌,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始终是三代一汽人铸就的汽车情结,并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以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为主导,在发挥国外品牌在国内生产拉动作用的同时,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应用和吸收,掌握能够自主组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掌握能够自主应用的关键技术和持续技术进步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体系能力,拥有可支撑产品更新换代的市场份额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职业激情。

  今年是共和国诞辰55周年,也是一汽建厂51周年,回顾它的足迹,第一个100万辆用了26年零5个月;第二个100万辆用了9年零8个月;第三个100万辆用了5年零5个月;第四个100万辆用了2年零10个月;第五个100万辆用了2年整;第六个100万辆用了1年零1个月,目前虽未成大器,但成长之势势不可挡。

  据统计,一汽已累计向国家提供了各类汽车660万辆,实现利税755亿元,国有资产增值138亿元,这组数字蕴涵着一汽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永不休止的抗争之魂。今天,一汽人始终铭记着一汽是举全国之力兴建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国汽车工业再创辉煌,激励自己努力再努力,以加快推进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的步伐。

更多专题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我常常和同志们讲,要享受工作。一位退休的老同志来信告诉我,对这一提法很有感触,很受启发。享受工作并不...

千条银线走万家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