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对于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施恭旗总是讲究“和为贵”,碰到问题总是礼让对方,施恭旗的理念是“我们来中国是做生意的,不是来吵架的”
近年,“上好佳”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来华投资十几年来,上好佳累计销售额达几十亿元,在中国开厂10余家,企业品牌塑造得益于上好佳董事长、菲律宾籍华人施恭旗“温和主义”路线的成功。
商人常给人以精明、强干的感觉,甚至有老话说“无商不奸”。但是,施恭旗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这些老概念。他待人谦和,经商手法厚道,他的“温和主义”在现如今锱珠必较的商业社会中同样也获得了认同。
上海情结
菲律宾是个多民族融和的国家。早在13世纪就有华人移居菲律宾。加之早先菲律宾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加上本地马来人……目前,该国基本以马来人、华人、西班牙人等组成主要人口。在菲的华人向来勤勉创业、足智多谋,施恭旗还未出生,其父就经营着当地最大的面粉厂。当施恭旗在菲律宾经商了25年之后,他敏锐地嗅到了上海即将大踏步发展的气息。1993年,他与上海市食品杂货公司、上海虾片食品厂签订合作协议,租下这两家工厂开始生产膨化食品。随后,他创立了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这么大,他为何选择上海?因为他自小有“上海情结”。小时候,他经常去看华语电影,那时的电影都是上海拍的,让他感觉上海是个很繁华的地方。虽然第一次到上海时,完全不是印象中的样子,但是十多年过去后,他觉得:“现在的上海比我小时候向往的更美、更繁华。”
温和主义
与上海的初步合作并不能算很顺利。当时一些工人对新体制不理解,加之从海外运货的成本相当高,导致1994年初的时候累计亏损290万元,使得公司上下人心不齐。不少外方人员劝施先生放弃,但是他决定再试一试。此后,他亲自下车间,倾听职工的意见,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起先,有些人并不认同他,甚至还有些不礼貌的举动。但是,他始终以诚相待,以人为本。
最终,员工被他执著的敬业精神和处世态度折服。为了增强凝聚力,他在财政情况困难的情况下,仍旧在一年内为职工长了两次工资。到了1994年10月,就做到了扭亏为盈。
接下来,合作方拿着合作的品牌另外建厂生产,“自己人和自己人竞争”。施恭旗非但没有与“侵权”的对方对簿公堂,反而出资弥补对方。结果,合作方也为他的举动感动,关掉了新开的工厂。
如今,除了位于上海沪青平公路的总公司之外,他在中国拥有十几家子公司或者工厂,遍布黑龙江、湖北、云南、江西、浙江等。此外,他还把业务拓展到了泰国、越南和缅甸。
乐善好施
“施先生是个非常有人情味、讲感情的老板。”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菲律宾、越南、缅甸上好佳的员工们都会这样介绍施恭旗。节假日,公司对加班的员工除了给他们三倍待遇外,还另有补偿。下班晚了,公司会特意安排专车送员工回家。
每年,上好佳员工们还有外出旅游的机会,甚至对于那些不幸患上绝症、丧失工作能力的职工,公司也会给予长期的照顾。他在菲律宾修建廉价房,以很低的价格卖给自己的工人。老板如此仁慈宽厚,工人们的情绪自然也很稳定。一些国家时有罢工发生,但在施恭旗的厂里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工人们都说,“上好佳”的老板是个好人,愿好人一生平安。
施恭旗的祖上曾是东南亚家喻户晓的巨商。抗日战争时期曾响应宋庆龄的号召,携巨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平时期,施氏家族又通过宋庆龄基金会,为中国建设和妇女儿童事业多次捐资。1983年,施氏祖业传到施恭旗手里,日益壮大、财力雄厚的施氏企业先后向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长宁区社会福利院、上海红十字会、中国外交部定点扶贫地区、云南贫困地区、新疆地震灾区等地捐款数百万元人民币。此后,他又悄悄为将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
施恭旗觉得,力所能及地向慈善福利捐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捐款还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授人与鱼,不如投之与渊,要给更多有困难的人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才是长久之策。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兼并收购中的效率与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国际化经营之路不平坦和结构失衡状况仍然非常...
当时,任正非出台了一个“内部创业政策”,希望借此解决此前几年的过度招聘囤积了太多冗员、严重影响效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