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太行崛起的煤矿娇子

企业报道  2014-07-08 09:08:18 阅读:
核心提示:这里历来是中华神话的源头和英雄豪迈的战场。愚公移山、弈射九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就从这里穿越了时空,丰富着今人的文化和精神畛域。

  古老的太行山脉,连绵千里。

  从太行之巅远眺,匍匐着一道道褶皱,那是千万年前强烈的造山运动留给后人的沧桑脸孔,赐给这片土地血液的漳河水在上面静静地淌流。2000多年前,秦始皇途经此地,见群峰险峻,直插云天,曾经停辇长叹:此地可与天为党!长治古名上党,即由此而来。而苏东坡则留下了“上党从来天下脊”的华章,飘然而去。

  这里历来是中华神话的源头和英雄豪迈的战场。愚公移山、弈射九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就从这里穿越了时空,丰富着今人的文化和精神畛域。

  位于上党盆地的潞安矿业集团的精神血脉中便传承了愚公的执著、弈的无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建国之初的50年代,潞安以“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石圪节精神名扬全国;改革之初的80年代,“一局三金马,中华第一家”,潞安又一次成为中国经济瞩目的焦点。

  新世纪,中华大地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复兴。然而,在新千年的黎明,潞安并没有给我们期待的精彩,此时的潞安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蹒跚而行。所幸,一场巨大的转折也就在这个新世纪的夏天在潞安酝酿升腾。这是一种看似偶然的必然。毕竟,潞安仍然具有血与火铸就的精神丰碑和文化传统;毕竟,潞安牵山西能源业一发而可动全身。

  2000年那个流火的夏天。一身烟尘、两袖清风的任润厚走进了潞安。

  当时代和潞安交错为一个舞台,作为潞安集团的总经理和董事长,他知道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他注定只能选择一种超越,一个个更高的峰顶。他的双脚踏进厚实的上党盆地时,目光则跳过了峰峦叠嶂的太行,投向了蓝天的尽头。

  于是,2000年的秋季,“中国潞安”的宏大战略,冲出太行山脉,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从那一刻起,一切将变得皆有可能。

  2005年,潞安实现煤炭产量2502万吨,比2000年的1149万吨增加1353万吨,翻了一番;完成总销售收入131亿元,是2000年14.57元的9倍;实现利税总额14.6亿元,是2000年2.5亿元的5.8倍;实现利润7亿元,相当于2000年3150万元的21.9倍;煤基多联产销售收入完成58亿元,是2000年3.6亿元的16倍;职工工资总额达到13.98亿元,是2000年3.98亿元的3.5倍,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5470元,是2000年14776元的2.5倍。

  “十五”期间,潞安不仅是在六项核心指标上实现了高标准“再造”了一个、两个,甚至数个潞安,更是产品、产业结构、体制与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的再造,是企业发展后劲的大提升,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条日渐延伸,高河煤电、东古电化、潞城焦化、屯留油化四大循环工业园区初见雏形……

  居太行之巅,与漳河同源,古老的神话和今天的神话在这一刻连成了一片。

  西山矿“救火队长”

  在山西省煤炭系统内,早年的任润厚有“救火队长”的绰号。

  这位天津大学的系统工程硕士获得这个半是揶揄半是亲切的名头,可全凭的是自己浑身的绝活。仿佛一位能起沉疴、疗绝症的郎中,任润厚治理煤炭企业,往往是手到病除,不消几个月,便能很快扭转局面。山西是全国产煤基地,国有煤炭企业数量众多。“九五”期间,全国国有企业都处在深化调整期,山西煤炭系统内更是四处火情不断。任润厚每每都是局面一扭转,又很快被调往下一处火场。于是,短短两年间,任润厚走马灯似的东奔西走,神威惊人、妙手回春,一连救活了3家煤矿企业。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经他拯救的企业即便在他离任之后,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要打听原因,多半是他定下的规矩改不了。谁要是动这些规矩,职工不答应。萧规曹随,这些任润厚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经深入调研铁腕拟定的章程,始终在为这些企业保驾护航。

  而他这一手绝活则来自他多年的磨砺和从不停歇的思考。

  早在1987年,任润厚在西山矿务局任秘书期间,就以两篇文章而闻名矿务局上下。

  当时原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召开了一次“中国企业集团研究评议会”,会上研讨了湛江家用电器工业公司通过联合快速由一家街道小作坊发展为一家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的经验。参加会议的任润厚深深地为这个企业的发展道路打动了。第一次南下广州的他顾不得看一眼街景民情,一头扎进了这家企业,一篇《联合:成功之路》在感悟中、在思考中完成了。这篇文章立刻在西山矿务局广为传阅,并引起了山西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像春风一样,在山西省吹起了阵阵改革意识的涟漪。

  回到矿务局的任润厚又一头扎进了煤矿,一篇深层次反映煤矿从财务、供应、劳资到生产、销售等等环节问题的调查报告,再次在西山矿务局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年轻的任润厚又是一展锋芒。在众人推荐、领导提携之时,任润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另有设计,他主动请缨到矿区、到基层,担当起了马兰矿筹备处的副总工程师。

  1988年12月,任润厚带着创业的激情来到了还是一片平地的马兰矿。在这里,从地质、采矿到机电,从设计、建设到生产,任润厚亲临亲历,一座现代化的矿井拔地而起,他也就此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功底。

  1992年,任润厚担当起了马兰矿副矿长,开始走上经营管理的舞台。他首先以风险抵押金制拉开了分配的档次,建立起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马兰矿在改革中激活了。

  1997年元月,任润厚又转战到西山矿务局西曲矿。山西省纪委的一篇调研文章《猪没有吃的了》形象地反映了任润厚从矿招待所开始的内部市场化改革成果,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人们自觉地从大吃大喝到省吃俭用了。由此延伸下去,任润厚形成了一套煤炭企业改革管理的系统方案,也形成了一套改革发展的系统理念。

  此后,任润厚又转战官地煤矿,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官地矿又在市场中焕发了活力。

  煤干院“百日革新”

  1999年,时任山西煤炭厅厅长的王纪仁到几家矿山考察工作,发现有几个矿山在经营管理上都气象一新,一打听,原来都是任润厚曾经担任矿长的几家煤矿。老伯乐慧眼识珠,旋即一纸调令让任润厚调往山西省煤炭管理学院,而且不拘一格,将任润厚连升两级,直接由“处座”升为“厅座”,出任煤干院院长。

  说起这座山西省煤炭系统的黄埔军校,可是系统内出了名的老大难单位。人们都说任润厚到了煤干院,是自己跳进了地雷坑。第一颗雷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二颗雷是理不清的管理问题;第三颗雷是严重的经费亏空;第四颗雷是陈旧的运转机制。其中,最响、最要命,也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任润厚根本搞不清属性的是第一颗地雷。别说任润厚,就连多年在煤干院工作的人也不一定清楚,究竟谁是谁的关系,谁有什么样的背景。

  谁也不会想到,任润厚宣布:煤干院全体员工就地下岗,全部推倒重来!原来的处长、主任,必须全部要通过群众认定,和普通员工一样,通不过的进入人才交流中心。经过职工考核,那些光拿钱不干活的,靠着背景混饭却从来没有人啃得动的石头,被群众轻轻地扔在了一边。而那些能力强、群众关系好、真心实意干事却一直被闲置的人,却一个个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任润厚接着提议,煤干院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要施行淘汰制。一是中层干部必须要有一两个被免职的;二是学生必须有毕不了业的,补考必须有不及格的;三是教师必须有一两个离开教学岗位的;四是必须有高职低聘,当然也要有高职低薪的。

  与此同时,任润厚启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可以自由挑选教师,教师的工作要直接面对学生的检验。他大声疾呼山西煤干院要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带头人一定要重奖,直到奖得人眼红。为此,学院准备了高达50万元的奖励基金。

  任润厚淘汰、激励机制双管齐下,一改煤干院松松垮垮的气氛。当年那名从事直销的教授不仅留在院校,而且通过竞选当上了招生办主任;而那些以往执意要离开学院另作它求的教师,如今则鼓足干劲地要成为学科带头人。

  1998年,偌大的一个学院只招收了几十个学生。到了1999年新学年一开学,学院门外人头攒动。

  仅仅100个日夜,煤干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被称为煤干院的“百日革新”!

  擎起潞安大旗

  几乎和以往每一次一样,一旦火情熄灭之后,又一纸调令便会悄悄飞到任润厚办公室的案头:这一次,任润厚调到刚刚由潞安矿务局改制成立的潞安矿业集团公司。

  2000年7月,任润厚匆匆赶到长治走马上任了。

  任润厚理性地审视这个在整个山西煤炭系统举足轻重,并曾在全国煤炭行业几度辉煌的企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神华崛起了,兖矿后来居上了。如何挽救这样一个曾经拥有过无数光环的企业,让它重振雄风?

  在就任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就职仪式上,任润厚说我首先要讲三句话,“当好潞安人,办好潞安事……”两句之后任润厚沉矜了一刻。各级领导的嘱托、全体职工的期望、光荣企业的使命……这一切的分量太沉太沉。后一句没讲出来,那是一句“举好潞安旗”。

  带着这句憋在心里的话,任润厚一头扎进了基层。下煤矿,走多经。在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数月之后,在数不清的目光的期待里,在2000年9月28日的公司干部大会上任润厚终于抬起头,说:“我觉得潞安是一个好企业,是我这些年工作过的最好的单位。我能在这样好的一个单位干,感到特别振作,有一种光荣感、成就感。当然这也是极大的挑战,我非常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任润厚顿了顿,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刚来潞安时没说完的三句话经过这一段进一步熟悉情况,我觉得我可以把最后一句讲出来了,就是‘举好潞安旗’。潞安的确是煤炭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后应该更红、更艳,永远高高飘扬下去。”

  此时,潞安经历着历史上的低迷沉寂之际,“九五”期间,潞安的核心工作是“外拓市场,内抓现场”,营销是最大的政治,成本最低是最终追求。这使得潞安平稳度过了煤炭行业最为艰难的那个时期。但那几年的潞安处于一种收缩状态。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筹建了10年的屯留矿井还处于似乎无休止的筹建状态,常村矿建设了近十年还没有达到设计产量,数年前就曾动议的企业上市工作被搁置一边……

  潞安的状态与外部的经济环境有关,整个煤炭行业刚刚开始恢复性增长,人们眼中依然迷雾重重。

  而此时,刚上任的任润厚就义无反顾地提出:发展是潞安最大的政治,以发展带动改革,在发展中解决一切问题。

  2001年,他大胆果决地拍板,屯留矿、司马矿等一系列项目相继上马。也在这一年,潞安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融资上市再次进入潞安的工作议程。任润厚说:“守成的企业不需要上市,而发展的企业需要上市,潞安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大发展,上市是潞安必然的选择。”

  说他果决,是因为他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说他大胆,是因为他在迷雾中打起了发展大旗。

  他将为此承担政治上的压力、经济上的责任和人格上的风险。

  承担责任不仅要靠勇气,更要凭着智慧。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战略规划,战略问题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任润厚脑海中。

  这才叫“中国潞安”

  2000年秋,在潞安矿业集团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任润厚给潞安矿业集团定了这样一个磅礴的名字,也是一个恢宏的目标和方向——“中国潞安”。

  在当时,更多的潞安人并不清楚,这个名称背后又有怎样丰富的内涵:胆魄、智慧、承诺、勇气……但今天,它已经引领潞安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它已经不仅仅是潞安人的目标和方向,甚至成了潞安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

  任润厚说:“‘潞安’前面冠以‘中国’两字,就是讲我们不能去建设‘长治潞安’、‘山西潞安’,就是要让大家走出潞安、走出山西,站在全国的高度、世界的高度考虑潞安的发展。让我们的企业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大知名企业携手,最终实现‘国际化潞安’、‘潞安国际化’。”

  当然,此时还是一个战略雏形,经历了半年多的发展完善,2001年2月26日,在潞安矿业集团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上,潞安提出了“十五”“再造一个潞安”和长远建设“中国潞安”的战略目标。

  五年“再造”一个潞安,这一目标在提出之初,曾经备受质疑。而在2003年,除煤炭产量以外,其它指标都提前两年高标准实现了。此时,任润厚大声疾呼:“潞安在近一个战略时期内,不仅应当是快速发展,更应当是加速发展;我们不能在发展可提前超越目标时停滞不前,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潞安又为自己订了更高、更具挑战的“十五”战略目标和任务:“煤炭年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规模达到100亿元,年利税总额达到1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8000元。

  今天,这些目标又都已经化为了现实。任润厚心中那面潞安大旗也越来越明晰。

  “十一五”期间,任润厚把潞安集团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建设竞争力强大的“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具体任务指标可概括为“7、6、5、4、3、2、1”:

  “7”是煤炭产量达到7000万吨左右;

  “6”是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5”是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

  “4”是建立屯留煤油、高河煤电、潞城焦化和东古电化四大生态工业园区;

  “3”是不断拉长加粗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3条主产业链;

  “2”是建设第一个国家级煤基合成油示范基地和中国喷吹煤生产基地;

  “1”是把“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建设成为中国煤炭工业战线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

  “今后凡新上项目要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绝不能再搞潞安的独资企业,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潞安国企的体制、机制”。任润厚的“中国潞安”概念中,不仅仅是产业和规模内容,还要在体制、机制等诸方面全面与国际接轨。9月22日,潞安环能股份即将在上海鸣锣上市,这已经触动了潞安产权;高河煤矿引进了美国亚美大陆公司投资者,高河坑口电厂4×60万KW总投资110亿元,引入了香港华润和泰国班普。“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做潞安整体上市的大盘,既要把A股上市包进去,还要把3条主产业链上的所有资产全包进去,实现在境外上市。通过整体上市,真正把潞安做成一个公众公司,实现产权、股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任润厚的理想中,潞安是产权股权多元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国际化的潞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潞安”。

  目光瞄准“世界500强”

  今年6月,国家全面叫停煤基合成油项目审批,于是,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厂便被列为惟一一个国家级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此前的4个月,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比邻屯留矿奠基;此前的一年,国家“863”项目,中科院“十五”重点项目万吨级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在北京招标,中海油、神华、潞安3家企业竞标,潞安以特有的优势击败了实力雄厚的对手一举中标,夺得了煤基合成油产业的先机。

  煤基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的现实途径之一,也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而这项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按照潞安的战略规划,在已经奠基的年产16万吨的示范厂基础上,2008年将开始建设年产260万吨产业化厂,在“十一五”期间投产,然后进行二期建设,最终达到年产520万吨油当量规模。

  “届时,我们的盈亏平衡点将在油价每桶21美元,大家可以想见煤化油产业的巨大利润空间。预计项目总投资400亿元,产值将超过200亿元。”任润厚对这一项目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潞安的煤—焦—化、煤—电—化两条产业链条也已经初步成型,屯留煤油、高河煤电、潞城焦化和东古电化四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全面展开。

  潞安的发展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国家把山西省列为国家的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基地,山西省为此出台了13个配套文件,扶持煤炭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长治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以潞安为龙头组建区域煤炭大集团拉开序幕。煤炭资源依然是潞安产业链条延伸的基础。今年,任润厚又将资源扩张的步子迈出了山西、迈出了中国,去内蒙古收购、到加拿大开矿……

  “今后的项目建设中,潞安要引进战略投资者,要引进行业的世界龙头老大、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潞安的发展理念就是‘与能人携手,与巨人同行’。”任润厚把目光瞄准了世界500强,我们可以相信,他的梦想不仅仅是引进来,他还要走出去,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与之共舞。

  潞安,已经像巍巍太行一样隆起为中华脊梁。任润厚已经站在了太行之巅,他的目光必将看得很远,但要到达那梦绕的地方,还需要艰难的跋涉,要翻越一个个的山头。然而对于跋涉者来说,远方才是永恒的归宿。

  任润厚必将选择一个更高的峰顶,目光也必将投向更远处。

更多专题
中国公司的声誉结构

影响中国公司声誉的七因子:形象因子、竞争能力因子、体制背景因子、价值追求因子、感召力因子、社会责任因...

让事业像黄金一样璀璨

大力实施“科技兴金”战略,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年来共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37项,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