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吉利再次入选中国民企500强,并获得品牌中国“华谱奖”。
相比之下,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从一开始,似乎更加备受关注。许多报道把李书福用自主品牌抗衡世界汽车巨头描绘成唐吉诃德挑战风车;更有甚者,刻意地把李书福造车与闹剧般的农民造飞机事件等同起来。从这些报道不难看出对李书福质疑的言外之意。
时间可以平息一切流言。时至今日,吉利坚强屹立。2006年的数据显示,吉利集团全年共销售各类轿车20.4万辆,在国内33家轿车企业中销量排名第七位,经济型轿车更是排名第二位,首次突破20万辆大关。
李书福,这个一直被冠名为“汽车狂人”、“汽车疯子”的著名企业家,用事实向世人证明:梦想,哪怕在最初看起来那么不切实际,只要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必将最终成为现实。
我的第一桶金稀松平常
李书福是这样形容自己的生长背景:“我是在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穷山村里成长起来的人,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所以,慢慢地学着人家一步一步地干起来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是照相。那是1982年。那年,李书福19岁,刚刚高中毕业。当时,父亲给了他120元。他用这钱买了一个小相机。“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提着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说。
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片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为此,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
李书福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我给人照相,照了两年,第一桶金大概积累了2000元,但主要积累的是创业的精神。”
在媒体的记载中,有一个关于李书福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读初中时,李书福曾获得浙江省十大英才少年称号。李书福回忆说,当他从省领导手中接过奖杯的时候就发誓,一定要创下一番事业。此后的岁月里,李书福一直珍藏着这本发黄的获奖证书,对他而言,心中最重的依然是当年的那番誓言。从一开始,李书福就明白,照相馆不是他的事业。
真正的起步是在1984年。
那一年,年仅21岁的李书福凭着筹集到的1万多元钱,租了5间旧房子,与人合伙办起了北极花冰箱厂,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在此之前,李书福做过一段时间的电冰箱零件,因此跟电冰箱厂打交道比较多。李书福发现,电冰箱没有什么神秘的,他做电冰箱也是可以成功的。那时候还是卖方市场,只要有产品就能卖出去。在这种大好的经济环境下,李书福的冰箱厂经营得红红火火,一年的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北极花冰箱闻名全国,而李书福发明创新的“电冰箱蒸发器”几乎装配了全国的电冰箱。
到了1989年,李书福开办的电冰箱工厂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了电冰箱的生产。“当初国家搞电冰箱生产的定点,我们没有进入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没有进入定点厂就不能生产,我们就自动不生产了”。
停止了电冰箱生产以后,李书福前往深圳,重新回到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经济管理。两年的学习让他如虎添翼。好戏还在后面。
我有好几个第一
“1991年我从深圳回来,1994年就开始造摩托车。我有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国产踏板摩托车,第一张国产美铝曲板。”深圳的学习之后,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李书福。
现在的李书福是汽车狂人,然而他生产的第一辆车却是摩托车。“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是在我的手上诞生的”。
深圳大学的学习生活给了李书福充分的知识积累,但他并没有“尽信书”,而是注重实践、注重学以致用。1989年,李书福在购买装潢材料时,发现进口的装潢材料价格十分昂贵,但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年轻气胜、勇于尝试的李书福立即决定转产装饰材料,生产美铝曲板。精明睿智、善于抓住商机的李书福迅速转产装潢材料行业,生产国内首创的产品———美铝曲板。几年后,吉利生产的美铝曲板以其物美价廉完全代替了进口货,年产值达5亿元,产量居全国第一。至今以国美命名的建材,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五版)
过不了多久,李书福再次表现出商人的敏锐嗅觉。在一次对摩托车厂的参观中,李书福发现制造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而且利润空间巨大,于是他决定生产摩托,但在办厂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李书福得到消息,杭州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快要倒闭了。他心里一动:“何不与这家摩托车厂合作呢牽我可以出资金,他们可以出生产权。”李书福马上行动起来,他找到这家国有摩托车厂的领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了合作协议。1992年,李书福的浙江吉利摩托车厂终于在历尽艰辛之后成立了。
李书福发现日本进口的踏板式摩托车能卖到上万元,就立刻买回了这种日本车,试着拆,拆后再装。反复几次,他发现并没有什么大的技术难题,于是果断决定开发这种摩托车。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李书福一直使用“依样画葫芦+改良”的方式。生产摩托车时,首先买来样车拆了以后看原理,“拆了以后,我把它按照市场需要改了,”李书福说,“不是模仿。从根本上来讲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对新鲜事物感悟的问题。”
1994年6月,国内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诞生在李书福的吉利摩托车厂,并很快将“日本踏板”挤出中国市场。1998年产量最高时达65万台,产值连续几年高达20亿—30亿元,出口到22个国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四强。如今,吉利摩托车已出口达30个国家,遍及世界各地。就这样,凭着过人的胆略和智慧,李书福从学习到创新再到领先,走出了自己初期创业之路。
媒体曾形象地形容“李书福是一个善于‘观天象、识天时’的企业家”。因为他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快人一步。对此,他自己也引以为傲:“我做过的事情很多,开始的时候,我从废料里淘金,把金和银提取出来。人们见这个来钱,就跟风而上。于是我另起炉灶做电冰箱零部件,后来跟的人又很多,我就改做电冰箱,再后来是做装潢材料、摩托车等。每一次都是我在前面做,人家在后面跟。这一次做汽车,我想,要跟风就没那么容易了。”
梦开始的地方
1994年,当吉利踏板式摩托车还如火如荼之时,李书福做出更惊人的决策:造汽车。
“那时我说造轿车,别人都说我吹牛。”李书福回忆说,“吉利的第一辆汽车是1998年8月下线的,但实际上我想这件事的时候是1989年。那时候我就看出来了。1989年我到深圳,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我看了一下,并没有多少东西嘛。我回台州,想的就是造轿车,但当时条件并不成熟,就先从摩托车开始。”
当时,所有人把李书福想造车当成一个玩笑。李书福“造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一个铁壳吗”的著名言论,后来成为外界证明其“疯”的证据。
当他向当地计经委领导表达这个念头时,立刻受到警告:国务院24号令明确指出不再批准轿车项目。这对李书福无异于当头一棒:“门”进不去,一切都是白搭。但是他很执着,一定要圆造车梦。
当李书福刚开始进入汽车领域的时候,似乎显得有些错位。当时只有拥有汽车目录的厂家才能生产汽车,这个市场上尚无一家民营企业。
1995年,吉利集团成立。1997年,李书福找到新的突破口,他收购了四川德阳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工厂。可以生产一种“像轿车但不是轿车”的客车。这一年,吉利的汽车项目获得批准;1998年,吉利在台州的临海市建成第一个轿车生产基地。
1998年8月,吉利生产的第一台“像轿车”的车———吉利·豪情下线。一开始“豪情”的销售并不好,1999年和2000年销量几千辆。李书福给豪情制定的价格是每辆4万多元,这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售价。吉利车的低价立刻被质疑,那段时间是李书福最艰难的时期。有人说他快疯了———因为他见人就讲自己怎么造出4万元轿车来的,但没人信他。
另一方面,李书福也为取得目录不断奔走。李书福曾到国家各部门游说,据说当某国家部门的官员告诉李书福,民营企业干汽车无异于自杀时,李书福诚恳地回答:那就请给我一次跳楼的机会吧。正因为表现太执著,李书福被媒体称为“李疯子”。
2001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前的10天,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车榜上有名。于是,李书福成为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而此时,李书福已经建成了临海、宁波、上海浦东3个汽车生产基地,初步完成了基本战略架构。
从“李家军”到正规军
李书福的企业本是家族企业,兄弟俩打天下。2001年秋天之后,吉利成为中国民营轿车第一家。更重要的是,吉利从这个关头开始了从家族企业向管理型企业转变的趋势。向管理型企业转变的标志是职业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始逐步替代原有人员而进入公司的主要管理岗位。
2002年,李书福针对吉利集团高层进行改组,从外界请来了徐刚和柏杨分别担任吉利集团总裁及吉利汽车公司总经理,并于2003年年初挖来上海大众原总经理南阳担任集团副总裁。
这种转变可以从吉利集团决策层的人员构成看出:除李书福任董事长外,吉利集团最高管理层的其他4人都是从2002年以后加盟吉利的职业经理。
在人员重组的同时,李书福开始考虑进入了正规军的吉利如何在业内发展。他制定了研发和自主生产为发展主线。也就是在这一年,吉利开始扩张。2002年年初,吉利汽车开始实现盈利。全年销售汽车4万多辆。2003年,李书福又投资49亿元在台州建成一个新的汽车生产基地。
李书福毫不讳言:吉利汽车在起步阶段雄心很大,最初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奔驰”。在吉利内部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初李书福买了两辆奔驰轿车,通过分拆仿制了自己的样车。但这个尝试被泼了一瓢凉水:当这辆样车被送到有关部门展示时,对方告知,这样的汽车是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从天上回到地上,李书福决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先走低档路线,“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
吉利第一款投入批量生产并面世的车型是模仿夏利牗包括车身和底盘牘的“豪情”两厢轿车,采用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套的四缸发动机。当问到吉利第一款车的设计师是谁时,回答很简单:钣金工。实际上,由于“豪情”样车是手工敲出来的,所以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好几年之后才被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技术人员补齐的。
吉利控制的临海、宁波和上海浦东3个汽车生产基地,虽然完成了吉利进入汽车工业的基本战略架构,3个基地各有各的车型牗豪情、美日和华普牘,档次依次提高,但它们之间具有一个共同点:原型车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靠钣金工敲出来的,图纸不全,更没有数模。到2001年吉利豪情和美日系列的4款车登上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使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虽然背负着自主品牌的名义,但吉利距离自主研发还差得太远。
这一切,都将自主研发这一战略推至风口浪尖。李书福的梦想,此时才刚刚拉开大幕,恢宏的舞台上,他正要大展宏图。
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根本出路
“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根本出路,我们要打造一家百年汽车公司。”李书福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表示,“要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以前他把造车自嘲为“自杀”,而今他已经有底气对世人宣告他的“光荣与梦想”。
吉利的自主研发始于模仿。第一款就是模仿夏利的“豪情”两厢车,而发动机当时也采用夏利的配套发动机。排除种种政策和技术限制,吉利和李书福蹒跚起步了。
1998年8月8日,浙江临海,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当年吉利100多辆车几乎都没卖出去,也许正是因为钣金工的缘故,豪情没能给人好印象。然而李书福有自己独到的坚持和胆量。
“民营造车需要四个关键因素:土壤、树苗、皮带、军衔。”李书福说,“土壤是指汽车企业发展的生存环境,浙江就很好;树苗是指人才素质,汽车业目前需要的就是人才,民营汽车企业更是需要;皮带是指要严格瘦型管理,就是要节约成本;军衔是指企业要采取部队作风,要有严格的流程,不能人浮于事。”
围绕这四个因素,吉利自主创新,投入大量设备和研究投资,并有了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整车制造起步并形成一定基础后,李书福就开始四处挖掘人才,通过各路技术专家加盟吉利,陆续启动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自制项目。
吉利在临海基地造车的初期,就开始吸收汽车工业的专业人才。首先加入吉利的一位重要的原“汽车人”是原天津汽车集团技术部的副部长,在1999年加盟后任吉利的技术副总。同期加盟的还有一批原天津汽车集团的技术工人,成为吉利的第一支汽车“世家”力量。从2002年开始,这样的专才在数量上和来头上大幅攀升。
李书福说:“我们把韩国汽车工程协会会长沈奉请来当我们的研究院院长,他是世界级的工程师,有40多年的经验。还挖来一汽总工程师杨杰中、二汽副总工程师张克。我们研究院500多人。美人豹从底盘、发动机、电子电器到整个车身,全部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中国哪还有第二家?”
吉利汽车的发展奇迹般地形成了中国“3+6”的汽车格局。面对当时众多颇有背景的国内汽车巨头,吉利汽车是惟一一家民营企业。2006年,吉利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位居东风日产和神龙汽车之上。2003年,国产新车涵盖了从微轿到顶级豪华轿车的各种车型,中国国家博物馆偏偏相中吉利“美人豹”作为永久性馆藏。
目前,吉利旗下已经建成台州临海、台州路桥、宁波北仑、慈溪和上海等多处生产基地,总计年产能超过40万辆整车。海外市场方面,截至2006年底,吉利汽车在海外已建有26家代理商和128个销售服务网点,累计出口近3万辆,出口国家达到40多个。
“做汽车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竞争永无止境。我们现在做的只是我们应该做的。”李书福说。
吉利的未来充满激情
2006年1月8日,李书福把一款吉利自由舰轿车弄到全球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车展之一———美国底特律车展上。这是该车展举办以来首次出现的中国汽车。
“把汽车卖到外国去。”这是李书福的目标。
中国的吉利,引来了世界的镁光灯。
底特律回来之后,李书福参加了由中宣部、国家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自主创新报告团。当李书福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准诗人的口才,用那句人们熟悉的名言“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结束演讲时,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而在最初造车的日子里,公众眼中的李书福势单力孤,媒体和业界甚至怀疑他这么做的实际意义,称他为“唐吉诃德”或者“疯子”。
“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必须站出来。”李书福有一次激动地说。他的理念里,吉利就是要举起民族产业的大旗,要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现在世界汽车‘3+6+1’的格局,总会有所改变,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就可以改变。”
吉利坚持大规模制造低端经济型轿车,而不是选择时髦产品形态维持生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使吉利集团成为中国惟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批量生产CVVT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的本土汽车制造商。“我做的这些不是为了独特而独特,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独特。”李书福曾这样告诉采访他的记者。
媒体评价:李书福正在成为“给中国装上轮子的人”,因为吉利已经走入了中国平民百姓家庭。
随着吉利汽车的不断发展,李书福的梦想也在不断调整: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车———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我们的战略转型,要从简单的价格便宜到现在技术领先、品牌营销;要从吉利低端产品的阴影中走出来。因为企业最终的竞争力还是体现在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形象上,这是企业最后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李书福说。
从吉利的老三样“美日之星、优利欧、豪情SRV”的低端产品,到新三样“自由舰、吉利金刚、远景”中端产品,吉利在生产管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吉利的战略转型将从价格优势向技术领先转变。
“战略转型是要对原有的竞争方法、企业发展理念做根本的调整。我们要有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品牌才有可能提高,这个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就到此结束了。”李书福目标明确。
根据吉利汽车最近出台的2007年至2015年海外出口规划,吉利汽车计划从今年起实施出口“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全球销售80万辆,出口占三分之一,即27万辆;到2013年,全球销量150万辆,出口占二分之一,即75万辆;到2015年,全球销售200万辆,出口占三分之二,即130多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出口车型将有相当部分是中高端车型,从而一改过去吉利廉价车的形象。
别人没做,我们更应该做
李书福一直有这样的信念:“别人没做,我们更应该做。即使无力回天,也可留下一个时间点上的思考。”
在博客中,李书福写过这样一首诗:“寒风去,春风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吹,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情,日韩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李书福说,写此诗歌,是想向所有的朋友表明:吉利有信心、有能力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在一些人对中国的自主品牌轿车持怀疑态度,认为建设自主品牌为时过早之际,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让中国相信自主品牌,要让中国人对中国汽车充满信心。
李书福感性地把完成这一理想的过程形容为:“一股力量在风中回荡。”这个目标对他如此重要,以至于其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拥有巨额财富的李书福住的是10年前的旧房子,他吃职工食堂,开吉利产的汽车、穿吉利皮鞋、吉利工作服。“李书福对物质享受几乎没有要求。”这是吉利员工对董事长的评价。
在媒体的文字里,用“抠门富豪”来描写李书福的节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那双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李书福曾当场把鞋脱下,表示其穿的是浙江一家企业生产的皮鞋,物美价廉,结实耐用,而价格只有80元。
有一次,李书福来到位于北京的一个下属企业视察,在公司大厦门前被保安给拦住了。保安之所以不让他进楼门,是因为这座大厦“谢绝民工进出”。由此可见李书福的穿戴何等简朴。
同样,吉利内部管理也秉承李书福的作风。比如,李书福要求吉利人员出差定机票,如果同一时段有打折的机票,坚决不允许定全价票。
李书福的抠门,却不影响他在慈善事业上的慷慨。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李书福位列第5名。
在李书福的博客里,有人留言:“李书福是真正的中国男人。”有人直抒胸臆:“李先生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在一个造车路上呼唤民族骨气的老师。”
凡此种种,赞誉或讥讽,褒扬或不屑,之于今日的李书福,从来都不会成为影响他的因素。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汽车梦。
日前,传记作品《汽车疯子李书福》发行,并登上畅销书榜。媒体评价:“民营造车第一人”李书福的故事太有中国现实味道了。
这本书的作者如此描述李书福:
当所有中国人还在讨论德国车好还是美国车好时,他却说中国车最便宜,并以令人咋舌的低价杀进汽车市场;
当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家用车领域深耕猛进时,他又抛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跑车“美人豹”,并扬言要引领中国跑车产业;
当中国汽车产业趋于饱和,众多国产车商生存空间受限,不得不开拓第三世界市场时,他却将吉利车开进了欧洲车的心脏———在有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他掀起一股中国风。
在李书福身上有着太多传奇般的故事……
现实中的李书福,则更加坚定地目视前方,继续为梦想前行。
“我活着就是造汽车,没有别的。很多人说我是汽车疯子,其实我只是想让轿车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已。”李书福说,“让吉利的车走遍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