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求伯君,心情少有的轻松。面对这位长相亲切、言辞稍显木讷的大师,似乎所有问题都显得多余,十几年来,蜂拥而至的媒体已经几乎挖掘完了他所有不为人知的东西。他的一切都是我所熟知和亲切的,做记者多年,不需要用问题和采访对象交流,在我还是头一次。不只是我,凡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人,对求伯君这个名字一定会感到非常亲切。那时,每当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WPS启动时,“求伯君”的签名就一闪而过。当时软件还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这个名字简直是一些人膜拜的对象。无数的程序员被求伯君的成功所激励,复制求伯君的成功模式成了他们的梦想,当然,这其中也有我。
后来微软凭借MS-Office长驱直入,求伯君“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微软的“招安”坚持不受,又被人塑造成了“民族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在我们这代人心里,求伯君长久以来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成了“中国民族软件”的化身,以至于有的媒体说:“金山之于中关村,已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纳税企业,它十几年来坚定地站在微软的对面;求伯君之于金山,也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板,他是中国最早一批可以被称做知识英雄的人之一,在他的旗下,一批批新的知识英雄为了理想而凝聚。”
1994年以前,在中国IT行业最出名的不是联想、方正、长城的总裁,更不是IBM、HP、Compaq的CEO,而是写在程序封面上的程序员的大名———求伯君、吴晓军、鲍岳桥、王志东、王江民等等。成千上万的用户每天启动使用这些“署名文章”的时候,对这些程序员也充满了仰慕之情。
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程序员凭着自己武林秘籍一样的源程序,就可以创办公司,成就自己的事业与声名。直到今天,有些程序员还保留着每天开发结束便把硬盘从机器上卸下来带回家去的习惯。在他们看来,源程序是自己的一切。
求伯君10年不倒,原因在于他一直在走着一条和一般程序员不同的路。大多数优秀程序员大都选择了自己创业或者合伙创业的道路,而求伯君则一出道就碾转于四通、金山、方正这样的大公司,在这些公司的经历使求伯君具备了大公司的眼界和胸怀。这是求伯君高于同时代程序员本质的原因。
“如果从开始就想着怎样赚钱,我也不会有今天。事业和金钱无关。当你全身心投入开发的时候,不给你钱你也要干。开发时,根本没有心思考虑报酬。只有先成就了事业,才有资格谈报酬。”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他影响、被他激励的知识英雄们,虽然没有复制出求伯君的成功模式,可他们已经带着自己的网站、带着自己的互联网服务走向了世界。也许他们不能想象在求伯君那个时代、在战友被微软挖走,自己孤身一人卖掉别墅去开发WPS97的悲壮,但他们却成了这个年代的中流砥柱,他们在继续着中国IT业的征战历程。
求伯君对我说,他要退休了,他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轻松。“如果当年没有做这一行,也许我会成为一名民航的飞行员呢”。他说他就是那种做什么事都能做成的人,43岁了,仍然保留着对飞行员的憧憬。现在比他小5岁的雷军承担了他的大部分管理工作,如今也像他当年一样,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工作着。而他自己可以一脸轻松放心地去学开飞机、去滑雪、去办慈善学校、去教那些“非常聪明、非常可爱”的小孩子,并把他们培养成才。“如果能看着他们一天天成长,肯定非常的幸福。”他说。
一身逍遥的求伯君带着当年的沉重想慢慢地从幕前退到幕后,但他在中国软件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切不会被人们淡忘,即使有一天他彻底退出“江湖”了,当我们打开电脑屏幕的时候,眼前仍然会浮现出当年WPS启动时“求伯君”一闪而过的签名。那道签名的华彩,会盖过一切虚妄的头衔,把我们带回那个真实的年代。
废钢的生意之所以可以做,是因为以前回中国的运费便宜,不过,最近货轮的运费涨价了,加拿大境内的卡车运费...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