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国内企业和国际巨头在同一领域竞争,两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就中国输变电行业的竞争与合作话题,记者采访了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
竞争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输变电产品制造业属国家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没有先进的变压器装备制造技术,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就意味着没有掌握国民经济的主动权和长久发展的动力,就无法把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一见面,张新就开门见山,切入正题。作为中国输变电产业领军企业的掌舵人,对于产业发展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张新认为,当今世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重组、大联合正风起云涌,竞争与合作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题。如何与全球企业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成败所在。这就要求中国输变电企业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对内通过深入创新培育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造就与优势企业竞合发展的内部条件;对外选择好战略合作伙伴,并与其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竞合关系,共同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张新说,特变电工发展的实践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竞争是推动企业变革的强大动力;竞争使我们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竞争使我们通过持续的机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了与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竞争是我们赢得互惠、共赢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竞争也使我们深刻领会到要与强者合作,就必须在竞争中战胜强者,自己首先成为强者是与强者合作的重要平台。
良好心态是面对竞争的关键
“树立健康、良好的心态是企业面对竞争的关键。竞争创造合作,合作孕育竞争。” 张新说,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的输变电市场早在加入WTO之前就已经完全开放了。中国输变电产业的优势企业就是在这种开放式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开放式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是整个行业主动缩小与跨国企业之间差距的有效途径。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与巨人同行是企业成为巨人的途径。当初ABB、西门子等输变电行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我们也曾担心强大的竞争对手会使中国本土化的企业遭遇灭顶之灾。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输变电行业非但没有全军覆灭,而且得到了茁壮成长,竞争的过程培育造就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本土化企业。
ABB刚刚进入中国之时,特变电工还是一个区域性的街道小厂,总资产不足15.8万元,负债高达73万元。在远离市场中心、人才中心的新疆从事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输变电制造业,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创业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最大的压力就是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但也恰恰是竞争教会了我们向竞争对手虚心学习,加快企业自身发展,努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得以生存发展。可以说,特变电工的成长过程就是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赢得发展的过程。
赶超先进依然任重道远
在记者问到此次特变电工与国际输变电巨头联合投标成功,是否表示我国输变电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已经不大了时,张新说: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国输变电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规模大体排世界前列,不少产品的总产量已居世界领先。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超高压超大容量输电、直流输电成套设备、超临界火力机组成套设备、大型空冷火电机组成套设备及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成套设备等先进技术装备的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和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仍呈现“有规模、缺实力”、“有数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体系、缺原创”、“有单机、缺成套”及“有出口、缺档次”的“六有六缺”状态。
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张新分析认为,一方面是我国基础研究薄弱,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投入不足,输变电产品制造业的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很少,忙于应付消化和吸收引进的技术,缺乏二次开发能力,陷入重复引进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是我们无法从发达国家引进最新、尖端的成果,也就是说“花钱买不来现代化”。
国产化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当记者提出能不能对我国输变电产业未来发展提点建议时,张新说:
首先,要积极利用政策性的引导,在鼓励输变电制造业龙头企业集团在加快行业重组和整合的同时,积极加快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以资本为纽带,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和系统集成能力。
其次,要坚决执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既定方针。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持,给予国内输变电产品制造业龙头企业更多参与国内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机会。
再次,要有积极的国家政策引导,促进产贸结合,积极培育本国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的输变电制造企业全面进入国际成套工程项目总承包领域,增强我国在重点交钥匙工程中的竞争实力。
最后,要制订并实行有利于国内输变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积极引导在行业优势企业中,建立起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的输变电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网络。
民族轿车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一个硬伤。在以前几十年,中国路上跑的轿车几乎都是国外汽车巨头的品牌。其实,...
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当地政府决定将大力发展造纸循环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