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企业家都是一部深厚的书,这是他们用自己的脑汁、才情和汗水挥就而成的商业范本,我们所能读到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余延庆而言,即使在我们从他的丰富经历中提炼出这些文字之后,我们还不敢确定是否读懂了他。
静水流深,孤独和寂寞正是深刻的必然产物。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升腾到相当的高度时,才会产生这种独上高楼的寂寞和孤独,这只是他的静,但他静时却思绪万千、排山倒海,此谓静中之动;而他若动起来,则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当然他也会忙里偷闲动中取静,进行思考和总结,此谓以静制动。
动静之法实为辩证。而对哲学深有领悟的余延庆早已将辩证法融入自己的思维之中,世界是辩证的,只有辩证的人才能与世界相通,余延庆所谓的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及悟性和洞察力等思维品质都是由此而来,拥有这样的思维品质,想不创新都不可能。
果然,余延庆打破了“跨行不做”的教条,别人是跨行不做,而他则是“跨行必做,必做跨行”,他大学学的是中文,后来又读规划,成功的事业都与其专业关系不大。
在余延庆看来,任何行业都有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隔行如隔山”说的就是特殊规律,而“隔行不隔理”则诠释了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在各个行业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特殊规律。余延庆说,他一旦跨行就重点研究这一行业的特殊规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转化为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需要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更需要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行动力,思与行的辩证统一才是完整的企业家品格,行动考验的不仅是对思想的贯彻执行能力,更有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方面,喜欢向极限挑战的余延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年为了从公安处调到经协委,他每天去那个不放他走的处长家里竟然坚持了41天;为了弄到卷板,他拿着仅有的80块钱在公园的长椅上坚持了3个月;而为了把200多斤的体重降下来,他曾经练习辟谷之术,坚持并创下49天不吃饭的记录。
而另一个故事则是,他在一次被空军总医院诊断得了右脑大面积梗塞甚至已经陷入病危之后,却竟然不顾医生的竭力劝阻,执意参加一个事先约定的招待朋友的宴会,以至于跟医院签订了“死亡自负”的承诺书之后,慷慨赴约。这就是余延庆,不达目的誓不休,他用执拗和倔强守卫着信誉。
余延庆的思与行必然转化到企业的管理上,他的决策不仅果断,而且坚决,在广泛倾听意见并进行吸收、整理变成决策之后,余延庆对决策的坚决贯彻是雷打不动的,他相信只要认真去做,肯定会有好的结果和收效。而毅力、耐力、勇气,这些平时在摔打中锻炼出来的品质都将成为行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征善战的余延庆不仅豪爽大气而且果敢,警察和军人的人生经历在他身上锤炼出一种威武的气质,这种气质历经了商场的多年磨砺之后更加突出,这种威武之气使得他不会轻易屈从于任何人,除非得到他的尊重和认可,而跟他交流和交往就会不知不觉地屈从于他的意志,表面上看,这种屈人而不自屈的性格似乎是一种倔强,但在他那里却成为坚持和执着,而这也最终成为余延庆驰骋商场的一大竞争优势。
然而,余延庆也有剑胆琴心的一面,他不仅能总揽全局,而且能见微知著、洞察玄机,一旦他发现有机可乘,就会如电光火石般立刻行动,必欲达成目标而后快。纵观他的仕途起伏和商海生涯可以发现,这一风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
善于深刻思考的余延庆还不断关注商业经济领域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他善于理解和运用政策,并擅长将这种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商业实践中,现在的他正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钻研各种领域的技术创新,而且已经取得了10多项知识产权成果。
如同物种通过自然界的自然选择得以产生一样,企业家在社会的产生也需要环境的选择,但环境选择的只能是那些善于思考并敢于行动的人,思与行构成了企业家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进而在企业家身上演化成更为丰富饱满的企业家精神,而余延庆就是这一规律的典型标本。
信息化不仅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企业做强做大。正如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所说:中钢集团信息化建设,...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