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片充满生机与神奇的沃土上,从最初的农民、教师,再到企业的老总,直至兼任村里的主要领导,孙世尧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底蕴,高举文化创新的大旗,左右着自己规划和所期冀的那不凡的事业。
徜徉在山东丽鹏包装有限公司,他曾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公司能由最初4台机床、十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拥有3亿元资产和2000多名职工的国内最大的铝防伪防盗盖生产基地,靠的是独特的经营理念、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企业文化。”
其实,这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现象,譬如,员工们每天早晨6∶25分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开始新的一天,6∶30分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全体干部职工每周一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次大型会议或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奏《国歌》……
更让人难以理解并令人深思的是,公司还制定了几条“潜规则”衡量员工的行为准则:一个人不爱党、爱国就不会真爱事业;不积极要求入党的农民工,不得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提拔为中层以上干部的农民工,首先必须得是党员;所有农民工党员每人每年必须订一份党报或党刊,订阅费用由公司报销一半……前些年,有4名“法轮功”练习者偷偷来搞“地下活动”,不用领导吩咐,几位农民工党员就带头把他们轰了出去,并警告他们:山东丽鹏包装有限公司的上空不会有任何杂音!几年来,公司没有出现一例打架斗殴、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的,也没有一个不赡养老人、虐待儿童、与工友同事搞不团结的,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有的只是数不清的敬老爱幼、拾金不昧、扶危济困的好人好事。
———这到底算不算文化创新的范畴?这也着实让人哗然。
当然,山东丽鹏包装有限公司的文化创新也不仅仅如此,延伸的内容很难一一赘述。
曾几何时,改革开放已经30个年头了,而对于坐落在乡野间的民营企业———山东丽鹏包装有限公司来说,能一直延续如上所言的这些传统的启蒙教育人的方式,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扬创新精神年年如此、不受任何干扰地坚持下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写到这里,记者由此想到世界管理和创新的奠基人德鲁克和他在1985年撰写完成的经典专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其中,他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实践,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那么,由此看来,山东丽鹏包装有限公司以文化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正吻合德鲁克的创新理论。
如果说管理大师、创新学家们的理论繁多、语言华丽、有显文藻,那么,山东丽鹏包装有限公司独到和独特的、以企业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创新则尤显实务与适用、朴实与珍贵,可谓创新领域无可置疑的集大成者和公司不断创新实践的经典。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