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中国呼唤真正的企业家

企业报道  2014-02-24 09:49:13 阅读:
核心提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而是大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角逐,是商人与商人之间的猎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而是大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角逐,是商人与商人之间的猎杀。那么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是个什么样?中国企业家正确的角色定位又该如何?两会期间,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企业家王效金进行了独家专访。

  企业家就是天生妥协主义者

  我们曾经呼唤中国需要企业家,抱怨中国企业家太少。但是中国真正缺乏的是什么?是造就企业家的土壤和机制。而责任与利益是这个机制的关键。王效金在采访中对记者说:什么叫企业家?说到底,企业家首先就是创造盈利的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他把企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盈利看得高于一切,这就是企业家。第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从本质上讲是天生的妥协主义者。企业家不是知识分子,不是那种高喊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企业家也不是敢于向权势作斗争的人。要知道,企业家为了完成对资源的配置,干好企业,就必须是个天生的妥协主义者。

  其实,知识分子和企业家是两种无法兼容的社会角色,两者只能得其一。在宽泛的语义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角色。“是流浪者,是边缘人,是业余者,是对权势说真话的人”。有文化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对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事业比他经营的企业更重要,也没有任何一个标准比他创造的盈利更有成就感。很难把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而企业却濒临破产的企业家称为卓越的商人。你再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企业没有经营好,你就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本质上也就不是一个企业家。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强调的是反抗精神,而企业家是天生的妥协主义者,为了企业的生存,他必须妥协。知识分子以真理的追求为惟一目标,而企业家是资源的配置者;知识分子讲原则求真理是最大的利益,而企业家把企业利润和发展看得最重要,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王效金特别指出:“进一步延伸来看,中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儒商,我历来是反对儒商这一说法的。当你作为商人成功了,偏偏要给自己贴个标签说,‘我可不是一般的商人,我是个有文化的商人’,连本人都看不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像这样的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能经好商吗?!看看中国,在哪个时期出现过真正的儒商﹖没有!我们现在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明明是一个好的企业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但是偏偏要以知识分子自居,从而把自己的位置搞错了。”

  不要以个人道德来替代制度

  当今一些企业家,特别是小有成绩的企业家总希望把自己标榜为道德高尚、敬业奉献的人,总是以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为标准来衡量事与人,总把个人的精神境界、喜怒哀乐和行为准则来替代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那么一个以企业家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企业领导者,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效金就此告诉记者:“一个企业家,若是这样做了,从表层看,他确实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但是殊不知在他的操作中恰恰是个人破坏了制度的建设,贻害无穷。他认为,我国企业里的一些制度为什么执行不好,就是因为企业领导者总想用道德的力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求得大家的理解,求得大家的支持,其结果是都做了制度的破坏者。企业领导者提出的许多好的制度为什么到最后执行不好,不怪人家,其实都怪自己。如古井在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包括我自己都成了制度的破坏者,都想用个人高尚的道德来影响他人,用高尚的道德来规范他人,其结果我们影响和规范了什么?我们影响和规范的都是给古井平均主义罩上了一个又一个光环,加了一个又一个砝码,导致到最后古井都是平均主义。”

  所以,王效金认为,在我们的传统国有企业再造中,我们的制度再造、企业再造和文化再造就是要诞生新制度、新秩序,诞生新思维、新文化。对这些,企业领导者不仅是倡导者,还是组织者,更主要的还是实践者,要从自身实践做起,才能冲破陈规、才能冲破牢笼,不要以个人的道德来替代制度!

  我们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是有文化的人。多少年来他们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品德教育。他们的内心都深刻地蕴藏着一种文化的理想,即一个国家的兴旺主要在于国民的文化素质,他们往往忽视了制度的设计、选择和建设。如果是这样,对一些企业家们来说就陷入到了一个死胡同,他们一直想用虚拟的文化、想用道德的力量来代替制度。

  他认为,特别是在企业兴旺发达的特定时期,仅靠文化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没有注重制度的创新,没有注重制度的选择、设计和建设,而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用一种个人理想,甚至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来代替当今社会的一些先进思想,提出一些虚无飘渺的新思想、新观点。到最后,不仅是对一些基本制度倡导的不够、坚持的不够,甚至一些好的东西到最后也坚持不住,更谈不上什么制度的创新。

  制度是基础,文化是一种升华,文化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制度本身就是文化,或者说它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现阶段要强调制度的选择、制度的设计、制度的建设,这是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进行文化的建设,否则,盲目地提文化建设,其成本太大。

  王效金最后强调,文化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制度的选择。你选择什么制度,你选定后通过多年的努力把这个制度建设好,那么在这个制度上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你这个企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保障。它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谁都回避不了。你要想自己的企业先进,你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你要想做到基业常青,你就必须做到这一点,这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