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企业运营利润以外的收益

企业报道  2013-12-23 16:28:40 阅读:
核心提示:今天,如果你把企业的运营利润当作收益的唯一来源,那你就落后了。因为,还有一种挣钱的方法,就是从“市场化红利”中分一杯羹。

  今天,如果你把企业的运营利润当作收益的唯一来源,那你就落后了。因为,还有一种挣钱的方法,就是从“市场化红利”中分一杯羹。什么是市场化红利呢?我们从一个实例中可以直观地理解。2006年5月28日,破产的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被拍卖。拍卖前,北京二汽剩余资产的评估值为4570.04万元,包括房屋及构筑物、设备、存货、土地使用权、递延资产和债券等,拍卖底价略低于评估值,为4000万元。起拍后14分钟,北京二汽以1.16亿元价格被拍出,溢价290%。很明显,北京二汽的资产,特别是土地使用权在进入流动性很强的资本市场后,价值得以成倍的上涨,形成了所谓的市场化红利。

  市场化红利的形成

  其一,原来没有被计入企业价值中的资源,由于市场化过程,被确认计入企业价值中。在北京二汽的案例中,土地使用权是溢价的主要原因。土地使用权最初是由国家以非市场方式拨给北京二汽的,尽管在拍卖时考虑到这个因素,但进入市场被正式定价还是第一次,所带来的收益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额外”的收益。这类收益可以称之为市场化的“初始化红利”。

  其二,原来因为制度原因,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在市场化过程中,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使资产可以进行更灵活的配置,也可以增加价值。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这一现象非常明显,同一个企业在同一时刻,同等收益权,但流动性不同的企业股份会呈现不同的价值。比如,流通A股,因为流动性最好,价值也最高;其次是流动性较差的B股;再次是在类似NET系统中流通的法人股;最后,价值最低的是流动性最差的国家股和没有在任何市场上流通的法人股,这种现象只能用流动性予以解释。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是不断提高的,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的“额外”收益,这类收益可以称之为市场化的“流动性红利”。

  其三,即便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中,如果该产业处于成长前期,或者该产业刚刚完成由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型,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资产会得到较高的溢价。以中国零售行业为例,这个产业原来是由计划体制主导的,企业非常分散,缺少全国性的领导企业。近年来,该产业基本完成了向市场化的转型,此时,谁能成为该行业某个领域的领导企业,该企业所拥有的营销渠道、品牌、供应商关系、生产许可等等资源将会被超值估价。国美电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它抢先占领了家电零售业领导者的位置,它的资产得到了高倍溢价,2亿元的净资产产生出超过百亿元的市场价值。这类由于在市场化初期和产业发展前期,捷足先登成为领导企业所产生的收益可以称之为市场化的“扩散性红利”。这好比在一辆空的公共汽车上,最先上车的人总是可以用较少的努力获得一个很好的座位。显然,当这辆车满了以后,后上来的人必须用非常大的代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座位。

  市场化红利有多大

  市场化红利确实是存在的,很多熟悉资本运营的人已经谙悉此道。但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市场化红利规模之巨,对中国经济影响之大,要远远出乎人们的想象。

  我们先从资料比较完整的上市公司开始分析。2006年5月底,沪深股市共有1339家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总规模大约为1.25万亿元。对于股东来说,所有者权益总规模是逐年积累所形成的,大致等于其原始投资的和再投资的资本量。由于市场化过程所带来的三种类型的红利(初始化红利、流动性红利、扩散性红利),这些上市公司的价值并不是1.25万亿元,而是大约为4.00万亿元。也就是说,在整体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些上市公司由于市场化的原因,给投资者带来了大约2.75万亿元的市场化红利,溢价2.2倍。

  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并不高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中国所有企业完全市场化后(指上市交易)也可以形成与上市公司相同水平的市场化红利。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中国全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规模大约在15万亿元左右。之所以取2004年底的数据,是因为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可靠的、也是最近一次的关于中国全部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实际调查数据。如果将这些企业完全市场化,则按照沪深股市的“总市价/总所有者权益”相同的倍数计算,理论上可以形成大约33万亿元的市场化红利,即全部中国企业的市场值将达到48万亿元。当然这是理论值,实际上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还在进行之中,远未达到100%的程度。

  根据市场化红利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在其他国家,即便是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化红利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个创业公司成功进入一个新兴的产业,就会产生扩散性红利。区别在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产生市场化红利的现象只发生在局部领域,相对于其GDP规模来说,比率很小,可能只占1%或2%(不精确的估计),而对于我国来说,市场化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占GDP的比率也非常大。

  市场化红利的存在还有一个间接的依据,从1990年到200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从15293.4亿元增长到253207.7万亿元,1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2.2%。而同期名义GDP从18547.9亿元增长到15987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6%。在这期间,货币供应增长率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长,但却没有导致价格的持续上涨,甚至近几年一直徘徊在1~2%左右,几乎有通缩之虞,这明显有违常识,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市场化红利的产生消耗了部分货币供应量。

  谁拿了市场化红利这块奶酪

  根据前面的估计,在1978年到2004年这26年间,中国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大致形成了11万亿元的市场化红利,其中一部分被股东得到,另外一部分被政府用各种方式收回,或者流入到国外机构、非企业机构或个人手里。假设前一部分占70%,那么就有77000亿元被股权所有者计入投资收益。再假设这些红利平均以GDP为权重分配到各个年度,并且假设所有者权益总规模与GDP之比大致为1:1,那么,每年市场化红利可以给所有者权益带来6.1%的额外收益率。我们再看看所有者权益可以带来多少净运营利润,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净利润大约占所有者权益的4%。可见,同期的市场化红利水平要远高于运营利润水平,前者是后者的1.5倍,明显地,获得市场化红利已经成为获得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

  市场化红利尽管巨大而普遍,但并不是在所有企业中平均分配的。

  对于初始化红利来说,谁能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合法地拥有原来未确定所有权的资产或资源,谁就是红利的收益者。比如土地使用权的初始化红利,由于体制原因,大部分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与这些企业合资合作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获得。20多年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不作价的,因此,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红利规模十分巨大,它的存在使经营水平普遍低下的公有制企业得以获得进行改制和提高经营水平的基本资源。类似的市场化红利还来自于行业的垄断经营权,特别在能源、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中,垄断经营权使一些经营水平并不突出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升值。品牌也是类似的情况,中国是一个崇尚老字号的市场,老字号品牌的市场价值极高,在市场化之际,许多原来被混乱使用的老字号品牌被政府指定给特定的企业后,给这些企业带来大量的初始化红利。

  对于流动性红利来说,谁能将企业资产或经营领域从一个流动性差的市场引入到一个流动性好的市场,谁就能获得收益。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企业如果能将股权从流动性较差的产权市场中,推入流动性极好的沪深股市,就可以直接获得流动性红利。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全部的上市过程是复杂的,也包括确定某些原来未被明确的产权,因此,上市过程不仅可以产生流动性红利,也可以产生初始化红利。

  对于扩散性红利来说,谁具有前瞻性意识,能在一个成长性产业中率先占据领导地位,谁就能获得这部分红利。获得扩散性红利或者需要先知先觉,捷足先登;或者需要独特的技术,能够开创一个新的产业;或者需要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能够打败竞争者。中国从80年代开始,经济结构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扩散性红利也是惊人的。几乎每个细分的产业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扩散性红利。这样的企业我们可以举出长长的一列:互联网业的新浪和搜狐、电子商务领域的当当网、PC制造业的联想、家电连锁零售业的国美……。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产权制度的改革已经接近尾声,大规模的初始化红利已经不存在了,而流动性红利和扩散性红利仍然存在大量的机会。

  对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的启示

  获得市场化红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一个重要的赢利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常情况下市场化红利经常不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反而多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才会显现,如企业并购、上市重组和破产清算的时候。这就导致市场化红利常常以隐蔽的方式出现,没能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未来市场化红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收益来源。假设截止到2014年,中国GDP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到50%,那么大约可以产生38万亿元的市场化红利,减去2004年前已经实现的11万亿元,意味着在2005~2014年间,还可以产生27万亿元的市场化红利。再假设这10年内所有者权益平均以12%的速度增长,结果是,市场化红利可以每年为这一时期的所有者权益带来8%以上的收益。因此,到2014年以前,获得市场化红利仍然是企业获利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在制定未来的经营战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将获得市场化红利明确列入企业的战略目标中。获得市场化红利尽管与获得运营利润有关系,但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要区别对待。并且还要注意,中国的市场化过程已经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初始化红利日益稀少,要更多地关注流动性红利和扩散性红利。

  其二,获得流动性红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如在流动性好的市场上上市,进入产权交易系统,跨地区进行资产运营等等;二是将企业经营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市场中,如将生产或渠道扩大到全国范围,甚至扩大到全球范围,还有跨地区合作经营也可以提高流动性。

  其三,获得扩散性红利的关键是成为市场领导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率先进入新兴产业,在一个新兴的产业中,成为领导者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如果只能成为追随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二是进入没有领导者的产业,并努力成为该产业的领导企业。这是最值得考虑的一种思路,因为即便在一个非常细分的产业中成为领导企业,企业价值也会成倍提高。三是在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产业中,企业要尽最大努力提高竞争力,获得领导企业的地位。一旦发现根本没有做领导企业的希望时,就要果断放弃发展战略,转入到防御状态。四是在没有成长性的产业中,企业应该采取保守战略,因为在这样的产业中,已经很难获得市场化红利了。但也有例外,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中国一些非常成熟的行业,如公用事业产业,仍然存在垄断经营权、品牌等初始化红利,这些产业仍然值得考虑。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