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注重权力,轻视责任。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权力重大,例如经营决策独断专行,不顾企业实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新产品盲目上线,追究责任时相互推诿,最后企业破产、职工下岗,而企业家们照样在其他的企业或政府部门就职。
二、只重经营,忽视思想。不能仅凭数字来管理员工,只有当管理者对人性的因素了解增加,能有效地应对员工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大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管理者不能一味地强调增加职工的生产力,而忽视员工需求的变化。只有员工的思想得到尊重,企业家希望与员工的需要才会趋于一致。
三、只见问题,不看目标。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转轨时期,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的残酷竞争使企业家常常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吸引。很多企业家,花了90%的时间处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对生产力只有10%的影响。他们变得对问题非常专注——专注得几乎已忘掉他们的目标。忘了所欲达成的目标时,创造力也跟着背弃他们。为了保持企业家的创造力,我们必须企图把“问题”这个字眼从企业家的字典中消除。主管和员工应该把“问题”改为“机会”,这样换一个角度,就会听到企业家们说:“我面对一个机会,解决起来有困难”,而不是“我遇到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把困难当机遇,企业家和员工才会有积聚力量达成目标的动力,因为机遇是给他们希望,而困难更容易给他们带来失望。
四、不仅做管理者,还要做哥们儿。中国的企业家不管是国企的还是民企的,都十分重视关系对企业的作用。在企业中,称兄道弟之类的现象广泛存在。经常有企业家头天跟属下称兄道弟,第二天上班又来管理他们——员工无法接受这种事。作为企业家必须记住这一点:当你跟你手下的人在一起时,那不完全算是一种社交。公司的野餐或圣诞晚宴对员工也许是社交活动,但对企业家而言是业务,因为当你跟手下的人在一起时,双方的关系是专业性的,也是公事性的。现实中的企业家却恰恰相反,通常都把与下级的交往当作是社交活动而不是公事活动。
五、既控制员工,又纵容能力不强的人。我国许多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家也就更多的是经历了计划时代的英雄。他们在经营企业时难免会夹杂着计划时代控制员工、操纵员工的思维,而不是引导、指导员工。企业家这种对员工的绝对控制,忽视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同时,有些企业家在用人上有失公平,能人不用,庸人当政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纵容能力不强的人的做法,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内部矛盾,企业难以达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家要改变对员工的管理方式,视员工为自由的、充分发挥能动性的社会人。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愿望和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才能挖掘有能力的人胜任工作岗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人事协调。
六、忘了公司的命脉:净利润。国有企业由于管理者不是所有者,企业家作为代理人自身又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在经营企业时,与追求净利润这样一种具有较高风险性的行为相比,他们会退而求其次,追求自身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前途。这也是众多国有企业亏损、倒闭的原因之一。而在民营企业中,很多企业家一味地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发展,采取超常规发展战略,盲目抢占市场或者是肆意地扩大生产基地,忽视了企业净利润的增加与否。殊不知,企业即使有最佳的产品,最大的规模,最好的形象,最乐于奉献的员工,以及最引人注目的财务基础,也会因为净利润的减少而很快陷入困境。所以企业家决不能忘掉净利润这条公司的命脉,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应该是紧紧围绕获得更多净利润来展开。
七、眼中只有超级巨星,看不起一般员工的贡献。在企业中,能力强、听话的员工往往能得到企业家的宠爱。在企业家眼中,只有这些表现突出的明星,而其他的员工则通常被忘记。比如,公司提供的任何表扬都落到少数精英级的明星头上。这在销售性机构尤其明显。整个团体的表现可能远远超过绩效水准,而且每个人可能都达到指定的业绩。可是在年度销售会议上,顶尖生产者(明星)被表扬为该年度最佳推销人员,被请进总裁的俱乐部,赚到一大笔收入,获得一切由公司负担的双人旅游奖赏,还有一块银盾可以挂在办公室墙上。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形成公司利润能力基础的中等生产者(一般员工)并未被当成优胜者,而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他们知道自己成绩不错,但从未得到奖品,因此这些员工觉得自己只是出卖劳力。薪水支票似乎不再令他们满足。他们渴求个人成就的奖励。可见,一旦企业家没有注意到一般员工的贡献和需求,整个企业的生产力就没有提高的基础。企业家必须牢记:所有赚钱的公司都把事业建立在良好可靠的中等生产者身上,外加少数超级明星。
八、管理方式一视同仁,缺乏权变思维。许多企业家大都习惯于用同一管理方式和风格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管理。这显然违背了一把钥匙只能开一道锁这样的普通道理。在管理员工遇到困难时,只要企业家换一种思路也许可以迎刃而解。企业家们如果企图只使用一种技巧管理手下的每一个人,那他最好有失望的心理准备。成功的企业家要能把握属下个性中的基本差异,了解他们的能力与弱点,并且以个别的方式管理他们,而不是陷入群体管理的误区。
九、战略目标模糊,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企业家都想做大做强,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加上企业家主观上的失误,真正变成现实的却很少。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并没有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没有计划企业的发展步骤,而是把精力放在眼前怎样挣钱上。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通常所见的杀鸡取卵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另外据调查,我国企业家群体中有战略目标的、对企业今后发展方向非常明确的只有三成多。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企业家忽视了发展战略,漠视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应对危机的巨大作用。所以企业家必须端正对战略管理的态度,把眼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只有战略清晰,目标明确,措施科学,企业家才能率领企业做大做强。
十、素质不高,难胜任国际企业管理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家由于客观的原因,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一知半解的企业家可谓普遍。国有企业的经理层管理者相当一部分是部队专业人员,这些人经营企业带有浓厚的管理军队的意味,用军规来代替企业规章制度是难以适应WTO环境下企业国际化需要的。民营企业家们的发家是抓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那时只要敢干就能成功,可现在只有胆量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素质和能力,而知识的断层就使得他们难以为继。特别是在面对加入了WTO后新的经济环境,企业家低下的素质是无法与外来企业竞争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向海外发展。不懂得世贸规则,不了解外国的法律政策,不掌握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的企业家领导的企业很可能会在与狼共舞中被狼吃掉。因此,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自身进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充电,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