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管理不是信口开河

企业报道  2013-12-20 15:41:56 阅读:
核心提示:一些过时或错误的管理理念影响着众多管理者,加上一些缺乏管理经验的管理专家、顾问的推波助澜,使得管理者们急功近利,期望在一夜之间做好管理……

  一些过时或错误的管理理念影响着众多管理者,加上一些缺乏管理经验的管理专家、顾问的推波助澜,使得管理者们急功近利,期望在一夜之间做好管理……

  过去十年,是西方管理思想大量涌入中国的时期,不免鱼龙混杂。我国企业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或莫衷一是,或囫囵吞枣。许多企业连最基本的管理基础都没有,高层却已经对六西格玛趋之若鹜。

  否定过去几年的“管理学习运动”是不合适的,它毕竟帮助我国管理者进行了一次大面积的管理启蒙。然而,它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视。作为实战型管理顾问,我们不得不站出来实话实说,呼吁人们认真对待制造管理,走出在制造管理认识与操作上的误区。

  误区一

  重资本运作,轻制造管理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人心普遍浮躁的今天,这样的例子肯定不是绝无仅有:

  案例:某压缩机制造厂,注册资本22亿元。1998年前,曾经是国内最大压缩机厂家,市场份额占到13%。

  1998年:包装上市,每股收益0.23元,业界份额第一;

  1999年:管理不善,份额落到第三,每股收益降至0.08元;

  2000年:因品质问题大量退货,份额降至第六,每股亏损0.48元;

  2002年:资本运作成功,盈利0.028元;

  2003年:每股亏损0.02元;

  2004年:企业高层又积极开始引资运作。

  以上信息来自一篇直击要害的媒体报道,题目是《谁来为不断消蚀的盘子买单》。

  很明显,在这个企业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不在制造管理,而在资本市场。这样的企业可以暂时赚到钱,但却不能保证长久的发展。

  可能是因为培养资本高手不需要长时间扎实的历练,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就能够驰骋资本疆场,因此我国不缺资本市场的运作高手。南德的牟其中、德隆系的唐万里、格林柯尔的顾雏军等,造就了资本市场上一个又一个“神话”,但是即便他们再善于投机和运作,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结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泡沫破灭。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徐工可能引进海外投资事件,也值得我们深思。这样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秀企业,只要用心做管理,持续盈利是绝对可以期待的,为什么一定要引进投资呢?

  还有一个与资本市场运作相似的管理误区,就是通过兼并达到企业内外快速扩张的目的。事实上,只有当你的企业确实拥有扎实管理基础和文化积淀,并且能够在兼并后简单复制“母”公司管理和文化的时候,兼并扩张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将步入粗放扩张的歧途。国内某些大企业已经为自己的冒进扩张付出了代价,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还没有做好自身的管理,却要去兼并改造别国企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造车和育人”为使命的丰田汽车就是追求永续经营的典范,他们踏实做管理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丰田创业者有一个被许多“聪明人”讥为“小农意识”的传统一直被坚持至今,那就是“不借钱扩张”。丰田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扎实的制造管理。丰田和对手的差距往往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凸显出来,原因是它永远在做精益管理。2005年,美国某大汽车集团报出亏损的时候,丰田汽车仍然盈利100多亿美元。

  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光靠资本运作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管理者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做细致的制造管理,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误区二

  管理不好是因为员工素质差

  众所周知,近几年执行力理念在国内大行其道。有的管理者问我,执行力这一理念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说,它带给我们很多,让我们认识到企业执行力不足是其最主要贡献。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副作用也不小,那就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因此深究执行不好中自身的和更深层次的原因,而找到了管理不好的“理由和借口”:公司管理不好原来是执行力不够,执行力不够原来是下属和员工素质太差。每每遇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谈论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当着员工的面说员工素质太差的时候,我都为他捏一把汗(不知员工的内心是什么滋味)。与此同时,《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开始流行,许多企业花钱买书送给员工。然而,我认为,希望员工不找借口,管理者必须首先放下“员工素质差”这个最大的借口。

  在这些抱怨员工素质差的企业里,管理者将一线员工视为简单的工具,设计和执行以罚为主的管理制度。这种认识以及由此设计的管理制度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首先,管理者简单地把管理不好归结到人的层面上,失去了寻找好方法(管理改善)和积极反省的机会。其次,由于管理者抱怨员工素质差,员工自信心备受打击,上下级之间信任关系受损,管理会进一步恶化。

  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他们视员工为企业的主体和财富,设计并执行以奖为主的管理制度,善于采取一系列成功的做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智慧。在这些企业里,一线员工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员工在这种有利于发挥个人智慧(而非知识)的环境中快速成长。这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昭示我们,员工素质差不应该成为我们抱怨的理由,而应该改变观念,设法发掘员工的智慧,帮助他们提升。

  误区三

  哑铃结构是优秀的战略选择

  此种思潮是何时兴起的已无从考证,但是显然危害不小。所谓“哑铃结构”,就是企业应该主抓市场和开发(哑铃的两端),制造(哑铃的中间)让别人去做,理由是制造环节的利润太低。很明显,这种逻辑基于“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挣钱”的思想,这种逻辑的后果是,许多企业高层轻视制造管理。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拿出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他的正确,耐克、阿迪达斯就是这样一些成功的例子。但是,他并不能否认,如果这些企业拥有一流制造系统,它们的竞争力可能会更强。据笔者了解,许多欧美企业放弃制造,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做好制造的条件,或者他们的制造业缺乏竞争力,是一种无奈的放弃。而一些管理学者却偏要说这是伟大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从这些成功的案例里,我们注意到这些企业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 大都是服装、鞋类等一些加工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

  ◆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极高的企业

  对于需要较高加工技术的行业或品牌美誉度不够高的企业,哑铃结构是行不通的。

  如果十年前有人受此影响,把制造放在一个次要位置上去经营企业,那么他今天就必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两年多以前在一个国内大型彩电企业参观的时候,笔者发现了这种思维的典型表现:豪华装修的办公楼与破烂不堪的生产车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让我这个做制造管理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接待我的负责人告诉我,销售部和开发部员工在办公楼里办公。可见这家企业特别重视哑铃的两端,而对哑铃的中部就不那么重视了。当时我向这位负责人表示了担心。后来,这家企业的经营日渐困难,目前正在寻求外部资本收购,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懂得制造管理的人一定清楚,一个没有卓越制造系统的企业,不可能研发出最优秀的产品。因为优秀的产品研发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而且需要制造经验和产品技术的支持。

  另一方面,从产品价值增值的角度来看,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固然十分重要,它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这个过程毕竟没有创造价值,“制造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增值环节。在微利时代,放弃制造就等于放弃未来的竞争,“哑铃结构”不应该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的首要选择。

  误区四

  将经营绩效提升寄托于绩效考核

  前不久国内某著名管理学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关注点集中在绩效管理上,这个调查得出的结论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国外的管理者有可能也会有同样的看法。但是,问题是我们的许多管理者又错误地以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或者实际上把绩效管理异化(简化)为绩效考核,管理者们把经营绩效提升的愿望寄托在绩效考核上。正因为此,绩效考核、甚至是一些并不成功的考核办法如360度考核和平衡记分卡等等成为被热捧的对象。

  企业绩效考核系统已经成为一座围城。没有做的企业看到绩效考核系统被一些人描绘得很美,有几分羡慕;做了的企业才知道导入这一套系统确实“方便”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考核有了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但经营绩效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更坏的情况是员工抱怨不断,平添了几分困惑。

  将绩效管理简化为绩效考核的企业绝对不在少数,这些企业做绩效管理的模式大致是这样的:

  ◆ 年初决定目标,由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书;

  ◆ 年底评价绩效,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奖罚。

  这样做绩效管理,对经营绩效提升的帮助不大。这与百米赛场上的情况十分相似,即便掐表人如何努力和掐表方法如何改进,选手的实际成绩也不会因此轻易提高。要提高选手的比赛成绩,就必须由教练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严格甚至是残酷的训练。

  绩效管理重点不在绩效考核,而在绩效经营和绩效改善两个方面。

  1.绩效经营是企业高层通过运行方针目标管理来实现的,内容包括:确定企业经营目标,定义重点经营课题;制作年度经营计划,并指导部门具体落实经营计划;开展部门月度质询和诊断活动,具体指导和协调部门计划的执行等。

  2.绩效改善是企业管理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改善活动来实现的,内容包括:选择基于公司目标的重点改善课题;开展部门内或跨部门大课题改善活动;以绩效提升为目标促进全员参与改善活动等。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补充机制,我们不应把提升绩效的愿望寄托在绩效考核上。要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必须开展有效的绩效经营和绩效改善活动。

  误区五

  让顾问做企业文化建设

  最近,内地一家颇有实力的企业邀请3A企管去进行基础管理辅导。老总十分坦诚地告诉我们,看了某企业现场改善文化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而且发现自己做了三年的管理不过是“过眼烟云”,所有的努力都在粉饰太平(表面功夫),企业的内力没有提高。希望在3A企管的辅导下从头再来,花时间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管理,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下是顾问师进入这家企业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颇有代表意义。

  案例(顾问诊断日记):

  当我们步入这家公司大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迎面而来的气势所折服。 “在否定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这样一幅醒目的大标语告诉我们,这家企业是“做过管理”的。

  在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陪同下,一路走一路聊,我们才知道,他们在过去三年内,先后请了两家顾问做项目。请某著名战略顾问做了战略管理咨询,请某大学企业文化顾问做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

  通过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顾问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不少:

  ◆ 形成了以标语为主体的“企业文化”,丰富的内容包括企业精神、高级职业装、厂牌、标语、高档装修、企业文化小册子、文体活动、人性化休闲吧、内部刊物、公司基本法……

  ◆ 做了很多培训,如MBA经典课程、战略管理、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和激励、拓展训练……

  ◆ 开展全员学习活动,读《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号召员工写读书笔记……

  可是,时间在流逝,公司出现了如下症状:

  ◆ 员工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自信心过度膨胀,眼高手低,只说不练。我称之为“培训综合症”。

  ◆ 在一片“繁荣”中开始期望待遇的提升,因为他们感觉公司已经真的在提升,在超越,挣的钱也一定在增加,这里面肯定有自己的贡献,当然要提升待遇了。

  理性的高层却很清楚:连年的管理绩效没有提升,现场的状况没有变,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实没有变。

  进入工厂车间,我们才终于看到了真实的东西,现场的管理是做不了假的:脏乱的现场,无规则的堆放,一线员工懒散……

  如果你有心问一下车间管理者,为什么现场管理这么差,回答一定是:一线员工素质太差!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管理没有捷径,快餐式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导入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这家企业的老总醒悟了,知道企业管理需要练内功,管理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还在期待能够找到一剑封喉的办法,快速而且轻松地提升管理水平,这是十分错误的。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企业领导和员工智慧的结晶。让别人代劳做出来的一定是标贴,而不是文化。企业文化不是轻易可以做出来的,需要企业上下共同付出长期的努力。

  以上种种误区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管理者有必要认真反省,用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武装自己,并立即行动起来,学习和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