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发展依赖“看不见的手(市场)”与“看得见的手(政府)”的联合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市着眼于发展规模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借助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集团战略初见成效后,又启动大企业集群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大企业群体的生长与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引领产业集群梯次发展的格局。
在大企业集群战略的带动下,10多年来,青岛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青岛市大企业数量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1位;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青岛市有9家企业入围。青岛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战略引导,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1.实施企业集团战略
为促进大企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青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大企业必须达到的六项标准,这一标准既为青岛市党政部门支持大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青岛市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导向。
到上世纪90年代末,青岛的大企业集团基本形成规模,海尔、双星、海信、青啤等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在市场上大显身手,青岛前十大企业集团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40%以上。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加快城市化步伐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打破以往政府圈地办园区的传统做法,以大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支持鼓励大企业实施园区战略,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中。海尔信息家电、海信信息、国风生物海洋药物、纺织、橡胶、服装、船舶、海尔胶州国际等十大工业园相继竣工投产,成为大企业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产业配套的新载体。目前,工业园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
2.启动大企业集群战略
2000年以来,青岛市先后提出建设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与造船、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和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加大财税、土地使用、发展配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企业逐步成为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平台,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产业集群梯次发展的格局。
大企业集群的发展,为青岛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青岛市几个大企业集群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70%以上。青岛家电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2004年除自身完成1300亿元的销售收入和43亿元的税收外,还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船修船产业群,不但聚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还吸引了国外的造船公司加入;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中心的汽车产业群,带动了1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以1000万吨炼油、丽东化工和已有的青岛石化、凯联、高合化纤等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在青岛啤酒的拉动下发展起来几十家配套企业,年产值达6亿元。
二、开发企业家资源,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稳定企业家队伍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一把手”的选配,在选拔国有大企业负责人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在“能人里选好人”的原则,不唯年龄、资历,谁业绩突出、能被市场接受就用谁。海尔的张瑞敏、海信的周厚健、颐中的蒲强担任“一把手”时,都只有35岁左右,金志国担任青啤集团总裁前,仅是一名总经理助理兼二级公司经理。
为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性,青岛市政府规定: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不用官位奖励;对企业家出现的一些问题,坚持看本质,看主流,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一般不进行调整,让市场评价企业家优劣、决定其去留;对特别优秀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即使超过退休年龄,也适当延长任期。
2.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
从1998年开始,青岛市在海尔、青啤、青钢等12家名牌企业实行年薪制试点,同时推行期股期权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如今,青岛市许多企业的企业经营者年薪高达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元。
200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对年薪制、特别贡献奖、股权奖励、政治奖励等做出详细规定。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家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
3.实施后备人才计划,大力开发企业家资源
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青岛市大力实施后备人才计划,开发企业家资源。1996年,市政府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培养工程”,选出600人作为中级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又从600人中选出100人,作为青岛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1999年,开展了“优秀人才推荐月”活动,推荐遴选出500名市属企业的优秀年轻经营管理者,并从中选出100名市属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优秀年轻经营管理者。
青岛市政府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家,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成立了青岛市民营企业协会,组建了青岛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实施民营企业人才“百千培训计划”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五百工程”。到2004年底,青岛市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48家,过10亿元的13家,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家。
三、发展品牌经济,促进名牌战略
1.引导和推动企业培育名牌产品
1984年,青岛市政府出台了《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拉开了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名牌战略”的序幕。
为全面落实好《规划》,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创“青岛金花”的活动,并定期举办名牌产品展示、展评和展销会,组织青岛名牌产品在国内外进行展销。到1992年,青岛有78种产品获得国家质量奖,1100多种产品获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31种产品获得“青岛金花”产品称号。
1994年,青岛掀起新一轮名牌战略,在全市工业系统开展了“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活动,制定新一轮名牌产品培育发展滚动计划。
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开始着力培育“十大、十强、十高(高新技术)和十外(外资)”企业,除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国内外著名品牌之外,培育出红星集团、黄海集团、颐中集团、青钢集团等知名企业。同时,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开始竞相实施名牌战略,涌现出喜盈门、英派斯、红领、巴龙、好事中、天泰等大批民营企业名牌。
目前,青岛市已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在全国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31个;在全国450个驰名商标中,青岛有10个。在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的“世界品牌100强”中,青岛海尔是唯一入选的中国本土品牌。
2.择优扶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青岛市在引导企业培育名牌的同时,将实施名牌战略与全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有重点、有目的地扶持一批名牌企业,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按“择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先后推出了“四个一批”的重大举措:
一是通过改造提高一批。自“八五”以来,市政府每年都排出30个重点名牌产品技改项目,实行从立项、实施到投产达产的责任制和一条龙管理,进行优先支持、重点扶持。
二是通过改组拉长一批。借助名牌优势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推动企业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是通过嫁接拓展一批。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来发展名牌产品。
四是通过管理巩固一批。开展“学邯钢、学海尔、学青岛港务局,争创三好企业”的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逐年开展“质量月”活动,增强“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内在因素第一”的观念,形成一批产品和管理双优的标杆企业。
3.营造环境,维护名牌企业合法权益
青岛市政府始终坚持“宣传名牌、保护名牌、打假治劣”,有效维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是强化舆论宣传力度,有效宣传名牌与名企。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创名牌的激励机制,大力表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奖励对创名牌产品有功的人员,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为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一个浓厚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对已获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仍尽最大所能帮助其维护品牌形象与声誉,例如,用企业名称命名某些城市道路、建筑,或促成其与文艺体育团体联姻等,以扩大品牌企业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对名牌企业实行单列管理。为减少管理层次,便于政府与品牌企业的沟通,青岛市政府先后将青岛啤酒、海尔、双星、澳柯玛从原来隶属的管理部门划出,列为市直属单位;海信集团原隶属于青岛电子仪表公司,市政府将青岛电子仪表公司撤销,并入海信集团,成为市直属单位。
三是对名牌产品实施动态跟踪。青岛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产品质量跟踪、用户评价和专家评审为主要内容的名牌评价体系,开展对名牌无形资产的评估,并对品牌产品的生产、销售、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进行监控,对出现问题、整改无效的名牌予以撤销,不搞品牌“终身制”。
四是严厉打击生产、经销假冒名牌产品的行为。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调整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从1992年到1998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果断地将一些大企业从主管局分离出来,由市里直接管理,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从1998年起,青岛市政府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分类、分层、分级管理。即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的级别; 按照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的要求,实行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分别管理; 按照产权关系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关系,调整后政府只管理35个市直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将副总经理和“三总师”的管理权限直接放给企业。
党的十六大以后,青岛市政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府与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关系规范为出资人与经营实体的关系,除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外,其他的权利都放给企业。
2.更新观念,提供真诚到位的一流服务
青岛市委、市政府建立起了与大企业互通信息的“信息直通站”,从而,既保证了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快速准确地直通大企业,又使企业与企业家的愿望、要求与意见、建议直达市委、市政府。政府还明确规定,凡是涉及上级部门管理的大企业的事项,都要按照企业“开单”、政府“跑腿”的要求去办,并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将服务企业的每项工作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为减少审批等繁杂的程序,青岛市政府在广泛吸收兄弟城市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的创新,推出了面向大企业的“直通车”服务——从经委联席会议办公室到全市24个相关职能部门,都设置专门的受理窗口和专办工作人员及部门具体负责人,打破传统的流程顺序,同步启动各自工作,实行“并联”服务,使得对大企业的各项审批事项办理时间比对外公开承诺的时限缩短了一半。
“直通车”使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强大的合力,打造出全新的网上对话平台,实现政企零距离对话,既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又极大地推进了大企业的持续与快速发展。
3.完善评估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2001年,青岛市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机关的目标,并在全市政府实施了以“精简机构、改革审批制度、完善综合执法体系、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
2001年以来,配合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评估组, 每年都对政府各个部门管理的服务对象进行明察暗访,征求意见,并向企业发放问卷测评表,进行综合评估,依此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有效地激励和鞭策了政府各部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
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岛市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荣获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等称号。
五、推动企业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提高竞争能力和水平
1.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促进企业产权多元化
青岛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支持企业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地与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到2005年底,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明显改善了国有经济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的状况,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资源和市场等各种要素配置优化,实现了产权制度的创新,促进大企业把主业做大做强,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实施大项目和技术创新战略,增强大企业持续发展后劲
“九五”后期以来,青岛市政府改变过去技术改造“撒芝麻盐”的做法,提出了“有限目标、重点扶持”的工作方针,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集中有限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拉长产品链,培育发展大公司大集团。
除每年排出30个重点名牌产品技改项目外,政府每年还拿出2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投资重点项目,并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争取了46个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达84亿元,国家和地方财政贴息9亿元,项目数、投资额、贴息资金均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为解决企业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经验的突出问题,青岛市积极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互动平台,倡导“与虎同行”、“与巨人同行”,把跨国公司百年发展经验直接取来,先后吸引三星、朗讯、杜邦、松下、可口可乐等77家世界500强企业到青岛投资,建设了145个项目,使青岛大企业与跨国公司有了良好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了企业技术、管理、创新和市场拓展水平,加速企业发展层次的提升和发展进程的跨越。
此外,青岛市政府还适时地出台全方位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的意见,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比较优势,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开放式发展。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在获得国债贴息、开工建设投资16亿元子午胎项目的前提下,2002年成功地与意大利皮列里和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合作,把债务变为股份,扩大了投资,减轻了负担;海尔集团实行全球采购、研发、生产和销售,在美国、巴西、伊朗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工厂,境外注册资本1.3亿美元;海信集团在南非、印度建立了电视机生产厂;双星、青啤等企业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海外销售比重大大提高。如今,在大企业带动下,青岛市企业已在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2个企业(机构)。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