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三星因科技创新而璀璨

企业报道  2013-11-28 14:35:56 阅读:
核心提示: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

  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

  拷版战略

  ——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打入市场

  拷版战略是指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设计和零部件完全依赖外界的供给,该企业就像另一家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只是依样画葫芦地进行组装而已。

  三星公司1969年进入家电和电子产业,是因为家电和电子产品市场在当时已显露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处在迅速普及阶段;新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彩色电视机已进入市场成为热销产品,利润丰厚。然而,三星电子选定的第一项产品却是已经进入产品生命周期衰退阶段、利润率不高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这一特定产品。这是因为:

  1.三星电子在成立之初并不拥有和掌握最起码的电子技术;掌握彩色电视机技术的外国公司不愿向三星电子转让有关技术,只愿意提供黑白电视机成套散件和组装技术。

  2.虽然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市场已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但在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韩国)还存在对这种低档产品有需求的细分市场。尽管许多外国公司因黑白电视机利润率低而对它不再有兴趣,但对当时的三星公司来说,从黑白电视机市场中能获取的利润还是令其满意的。

  3.黑白电视机的组装技术在当时基本上已成为公开技术;韩国员工的素质比较好,善于学习,可望在较短时间内把黑白电视机的组装技术学到手并以低成本进行生产。

  综合考虑上述条件,三星电子当时制定的产品开发战略是:从外国公司(日本索尼)进口黑白电视机成套散件和基本的组装技术,在外国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组装,生产处在衰退阶段的低档产品(贴上“三洋”品牌)销往海外低端市场(三星电子的第一批12英寸黑白电视机销往巴拿马)。这一战略体现了当时条件下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合适匹配。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三星电子进军DRAM(动态存储器)市场之初,因不掌握关键技术,奉行的产品开发战略也是拷版战略,即从外国公司进口64K DRAM芯片进行封装,封装技术依赖外国公司,生产低档产品供给低端市场。

  模仿战略

  ——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努力提升自身产品、市场和技术匹配的档次

  模仿战略是指一个企业所开发产品的关键技术虽然不是企业自己创造发明,但企业通过种种途径已经掌握了这种产品的关键技术,能够在模仿产品的行业主导设计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设计和零部件设计作出改进或一定程度的创新,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有所不同,更适合某些特定市场的需要。

  三星电子的低档12英寸黑白电视机和低档DRAM在它所选择的市场上取得的业绩很不错。但根据当时与外国公司签订的技术支持协议,三星电子很难获得基本的组装技术之外的关键技术。三星电子当然不甘心停留在这种目标产品关键技术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的低水平静态匹配。为此,三星电子一方面仍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外国技术;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大力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掌握。

  在黑白电视机产品上,三星电子避开外国公司的耳目,对关键技术秘密地学习。他们做了广泛的调研、讨论和探索,最终克服了似乎难以克服的困难,掌握了黑白电视机的必要技术。在这基础上,三星电子根据当时韩国国民收入较低、对电视机需求大的特点,利用已掌握的技术,在1975年开发了符合韩国国民特殊需要的修改版经济型l2英寸黑白电视机,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虽然从技术角度看,产品的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但是,这时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匹配已发生实质变化——三星电子已掌握黑白电视机的必要技术并能对产品设计进行改进。继开发经济型黑白电视机之后,三星电子又陆续开发了14英寸彩色电视机(1976年)、微波炉(1979年)、家用录像机(1984年)、1M DRAM(1986年)、便携式摄录像一体机(1989年)等产品。与生产第一批黑白电视机和64K DRAM之时几乎不掌握关键技术的情况不同,三星电子在开发上述产品之前通过“反解工程”已经破解和基本掌握了有关产品的关键技术;其投放市场的产品是参考行业主导设计的基础上由三星公司自行开发的,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三星彩电进入市场时间距彩电首次在市场问世虽然有20多年,但这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仍处在成熟阶段,三星电子为其第一批彩电选择的特定市场仍然是巴拿马,后来又销往日本;而三星微波炉、家用录像机、1M DRAM上市时,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均处在成长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需求,三星电子把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市场中的低端市场定为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这时,三星电子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匹配上升了一个台阶:掌握了关键技术,开发处在生命周期成熟或成长阶段的产品,占领发达国家的低端市场。

  在这阶段,除了广泛利用反解工程方法外,三星电子还采用了另外一些方法来获得关键技术,如:在外国小公司中寻找技术来源;聘请在海外受过训练的、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韩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让设在韩国的研究与开发中心和设在外国的研究与开发中心并行地开发同一新产品,开展内部良性竞争等等。这些做法所产生的协同作用,对于三星电子打破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促进外国公司向三星电子转让先进技术,加速三星电子破解和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三星电子技术起步水平和总体技术能力,提升三星电子的市场、产品和技术匹配的档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此时三星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还不强,产品的自主创新程度还不高;它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属于低档产品,面向低端市场,利润率不是很高。另外,它还需向外国公司支付巨额的技术使用费。尽管如此,三星电子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合适匹配还是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它把经济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入研发活动,建立了韩国最大的研发机构,在加快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自身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能力。

  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

  ——用先进技术开发处在生命周期导入阶段的新产品,占取中高端市场

  经过多年积极进取的技术学习、技术吸收和技术能力培育,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三星电子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所开发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公司的差距已大幅度缩小,在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公司。例如,三星电子第一块64K DRAM投放市场时(1984年)比美国公司足足晚了40个月,第一块256K DRAM投放市场时(1986年)比日本公司晚了24个月,但第一块1M DRAM投放市场时(1986年)比日本公司只晚了12个月,而它的第一块4M DRAM与日本公司几乎是同时投放市场的(1989年)。在新的技术知识的创造方面,三星电子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拥有较强的能力。如三星电子每年获得专利权数从1980年的4项大幅度地提高到1994年的1413项 。这段时间,三星电子以已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为依托,对产品开发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逐步扩大产品线的范围,进入信息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等领域;另一方面寻找市场、产品和技术的新匹配,强调“紧跟技术领先者,用先进技术开发处在生命周期导入阶段的新产品,占领中高端市场”的匹配原则。三星电子在这个阶段开发的产品,如64M DRAM(1992年)、256M DRAM(1994年)、DVD播放机(1995年)、CDMA手机及基站设备(1996年)、1G DRAM(1996年)、22英寸薄膜半导体液晶显示器(1996年)等,无不体现这个匹配原则;这些产品都是在产品处在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进入市场的、技术先进的中高档产品(其中,22英寸薄膜半导体液晶显示器是世界上同类产品中的第一款),在市场上都取得了成功。

  三星电子越想进入高端电子市场,它需要的技术就越尖端,而且在这方面也还存在着欠缺,还不能独立于外国公司。为此,三星电子除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研发和与其他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外,还采取了两项新的战略举措:一是在发达国家收购高技术企业(如1994年收购日本LUX公司,1995年收购美国AST Research的主要股份);二是与拥有尖端技术的竞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享技术。这时,一些处于技术领导地位的外国公司(如东芝、NEC、摩托罗拉、Digital、SGS-Thompson、西门子等)也愿意在比较平等的基础上与三星电子建立战略联盟共享技术,因为三星电子通过自身努力,其技术开发能力已有大幅度提升,已摆脱了技术“小伙伴”的形象。

  技术领先战略

  ——引领尖端技术,占据高端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三星电子的自主技术开发和自主产品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它的产品开发战略除了强调“技术领先,用最先进技术开发处在导入阶段的新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匹配原则外,同时也强调“技术领先,用最先进技术开发全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高端市场”的匹配原则。在这一时期中,三星电子开发的多项产品在高技术电子产品市场已占世界领先地位,赢得多项世界第一,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台硬盘数码摄像机ITCAM一9W,世界第一款具有光学变焦功能的300万像素照相手机、GSM/CDMA双模手机、UniJa手机、T丌彩屏手机,世界第一台高清电视用DVD,世界第一面高清电视机用57英寸TFT—LCD显示屏等等。

  基于三星战略成功的启示

  通过对三星电子产品开发战略演变以及三星电子在战略演变过程中如何把握市场、产品和技术匹配原则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其有价值的战略启示:

  一是企业的产品开发战略应该强调市场导向,但是不能把市场当作决定产品开发战略的唯一因素。企业发现了某个潜在有利可图的市场后,如果不拥有必要的技术,没有能力开发出适合该市场需要的产品,市场对企业是没有价值的。反之,企业如果拥有某种技术,但不能把技术物化成特定的产品并为这种产品找到或创造特定的市场需求,技术对企业也是没有价值的。成功的产品开发战略是找到市场、产品和技术三者间的动态匹配并有能力实施这一匹配。

  二是提升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自主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寻找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提升企业的市场、产品和技术动态匹配的档次和参与未来竞争的前提。三星电子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同时,始终强调内部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强调在提升内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寻求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三星电子自己认为:正是自主、不懈的研究与开发,才使三星电子成为一家冉冉升起的全球领导企业。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1990年三星电子的研发经费为2.09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9.04亿美元,1998年为11.4亿美元 ,2003年则高达29亿美元;2003年,三星电子在韩国有6个研发中心,在世界其它国家有10个研发中心,建立了一个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研发人员共19700人,占全部员工的34%。

  三是技术落后的企业在引进外国技术之前,善于利用反解工程方法破解和掌握有关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通过常规技术转让协议,一般获得的是显性技术知识(其载体主要是技术文件),难以获得掌握和运用被转让技术所必需的隐性技术知识;而通过反解工程不仅可以有效地破解和掌握隐性技术知识,还有利于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人才的培育;2.一旦破解了技术,则提高了对技术的认识和对相关技术的判断力,上当受骗的机会就减少,在与技术的知识产权所有者谈判技术许可协议时就处在比较有利的地位。拥有彩电、微波炉和家用录像机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外国公司原先并不愿意向三星电子转让技术,但是,当他们获知三星电子通过反解工程已经破解了有关的关键技术后,都与三星电子签订了技术许可协议,条件也较优惠了。

  四是在寻找技术来源时不要把目光死盯在大公司身上。三星电子进军DRAM市场之初,曾向掌握关键技术的主要外国大公司购买技术,但遭到拒绝。于是,三星电子把目光转向陷于财务困境、急于出售技术的美国小公司。三星电子找到了美国的MICRON公司和ZYTREX公司,前者向三星电子转让了64K DRAM的设计技术,后者向三星电子转让了高速MOS(金属氧化硅集成电路)加工过程的设计技术。这两家公司不仅向三星电子转让了显性技术知识,还让三星电子的工程师到他们的公司接受培训,这不仅有利于三星电子的工程师获得隐性技术知识,也提高了三星工程师消化吸收被转让技术的能力和速度。

  五是三星电子聘请海外的韩裔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已达70多万,目前仍有35万多人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其中不乏训练有素、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国内企业聘请他们从事和领导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克服技术转移的语言障碍,促进技术转移,也有利于企业大幅度提升技术起步水平和总体技术能力,占领科学技术前沿,从而也有利于企业的市场、产品和技术匹配档次的升级。

  六是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一旦达到先进水平,先进公司也愿意与其共享技术。这时,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经济收益,获得先进技术的机会也更多,代价更小,而且企业的技术进步会在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台阶上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1998年三星电子在美国获得1306项专利,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为2500万美元;1999年技术转让收入为7500万美元。三星电子以自己拥有的数字技术专利和自主技术为筹码,在DVD、数字摄像机、数字卫星广播接收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领域与世界先进公司达成广泛的交叉技术许可。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企业自主、持续、高投入和高强度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为依托的。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