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科研巅峰的跋涉者

企业报道 作者:张润泰  2013-11-26 14:16:05 阅读:
核心提示:  ——记“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 张烨

  他,曾立下誓言:“要扎根大漠戈壁,以科技安身立命,用科技振兴企业。”

  他,书写着人生的辉煌:针对世界少有的超深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课题等攻关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获得局级科研成果奖7项,发明专利5项,参编石油工程技术专著2部,发表科技论文32篇:获得并荣获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 “中石化劳动模范”、西北油田分公司“十大科技标兵”、“十大杰出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二十二届颁奖大会上,他又捧回了“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这座金光灿灿的奖杯,全国共设20个“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整个集团公司只有两人获此殊荣。

  他,就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储层改造研究所所长——张烨。当得知自己入选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时,那一刻张烨的眼眶湿润了,他说:“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这都是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油田提供良好的平台、没有大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军功章里也有大家的一半啊!”

  2000年7月,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年仅23岁的张烨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怀着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豪情壮志,来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河油田,从此与大漠、戈壁、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磨练了他坚毅的品格,同时也成就了他多彩的人生。

张烨正在给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酸压施工的技术要求

  刚到塔河油田时,一次他和师傅乘车到井上实习,返回途中突然遇上了沙尘暴,狂风卷集着沙尘滚滚而来,整个车子陷入了天昏地暗之中,人生中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场景,让他心中不禁增添了几分恐惧。同车的师傅告诉他:“象这种情况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塔河油田一年到头不吃上几两沙子,就无法采出油啊!”

  这第一次“历练”使张烨对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有了真切的感受。从那时起,他就萌生心志、暗下决心,一定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石油人。于是,他把实践当课堂,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凭着勤学好问,他很快在采油气技术岗位上崭露头角。

  常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来,分公司采油气首席专家林涛同志发现了张烨的潜力,并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林涛在油田开发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一名知名的水力压裂专家,先后荣获“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石化采油与作业技术领军人物”等多项殊荣,他主持研发的多项技术成果领先于国内,并走在了国际同类油田开发工程技术的前列。在林涛的关心支持下,张烨的工作更加如鱼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09年,张烨走上了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所长的岗位,同时也给了他大展拳脚的舞台。

  近年来,随着塔河油田开发工作的推进,油藏储层发育程度逐渐变差,采用自然完井技术产能低,特别是对于井筒较远处的储集体,利用常规酸压工艺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严重影响着油井的产量。

  如何推动储层改造技术的科学发展,张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技术人员突破传统酸压技术思路,大胆开展技术创新,并探索超大规模、高泵压、高排量压裂方式,眼睛熬红了、脖子挺僵了、腰坐痛了……一个个工艺技术化作一级级登山的台阶,一个个方案变成了一道道前行的绳索,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复合酸压改造技术,使塔河油田油藏地层人工裂缝长度首次达到了140米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针对上返酸压缝高控制难题,他还首次提出了“三降两配套”的优化设计方法,使西北油田分公司数十口老井获得了新生。

  “每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感觉非常亲切。”张烨说。这看似十分形象的比喻,背后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近年来,西北油田分公司先后在塔中、玉北、天山南拉开了新区突破的序幕。但面对异常高温、高破裂压力、特低渗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开发难题,如何让石油从地层中顺利采出,一时成为了阻挡在勘探开发大军面前的重要难题。深度酸压改造——这一历史性的重任又一次落在了张烨和他带领的储层改造研究所的身上。

  为尽快解决玉北井区深度酸压改造技术难题,张烨带领技术人员结合玉北地区储层地质特点及最新油藏地质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加砂与酸化压裂相结合的大型复合改造技术和分段酸压改造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突破为西北分公司新的产能阵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同事们眼中,张烨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管多苦多累,他都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做到难事急事走在前,脏活累活干在先。他常说:“作为一名油田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不能忘,扎根一线的思想不能松,顽强拼搏的作风不能丢,我们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储层改造时要求现场连续施工,而一口井酸压施工时间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十多个小时,有时经常忙到通宵。“5+2”、“白+黑”成了他常见的工作模式。

  “我特别佩服张所长这一点,他有超越一般人的坚韧和钻劲儿。”员工张俊江深有感触地说,“他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复合酸压工艺,对现场技术跟踪更是一丝不苟。今年5月份有一天,他白天刚跟踪完一口井,傍晚就赶到另一口酸压施工点,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第二天,大伙觉得他加班太晚,都劝他好好休息一下,可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乘车又匆匆赶到了新的施工现场。”

  压裂时可能存在泵压过高,地层难以压开的风险,管柱或井下工具异常会出现设备故障、泵头刺漏、高压管线刺漏等现象,所以每次施工前,张烨都要事先亲自对所有高压连接部分进行检查,对不能满足施工设计要求的,则立即全部叫停,进行整改。

  今年,为推进增产增效和管理挖潜,西北油田分公司提出了储层改造节约1个亿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油气产量与经济效益双增长?为此,张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抓管理、促产量、提效益上做加法,并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设计优化,精细管理”的思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截止10月底,酸压改造在报效增效的同时节约成本9138.1万元,完成目标的91.4%。

  在同事们眼里,张烨不仅是一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知冷知热的“兄长”。 在长期的科研攻关与实践过程中,张烨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新人的培养,并提出了“打造一流创新型团队”的管理目标,对年轻员工他更是手把手地教,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尖子和业务骨干,他们目前已逐渐在科研生产中挑起了大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加工作13年来,张烨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塔河油田这片沃土,奉献给了他钟爱的石油事业。近年来,张烨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创新形成了沟通140米以外储集体的大型复合酸压改造技术、转向酸暂堵酸压技术、碳酸盐岩难动用储量水平井分段酸压技术等多项具有塔河油田特色的储层改造技术系列,使酸压建产率由2004年的44%上升到2007年的70.6%并连续7年保持在70%以上,累计增产原油1874万吨;探井高效酸压累计协助落实探明储量原油1.75亿吨,天然气135亿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超大规模酸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主体成果在国家重大专项验收中评价为“对项目目标贡献突出,为采收率提高3%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科研这片沃土上,张烨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在努力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