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放开食盐经营,在目前这种市场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甚至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充斥市场等现象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食盐市场肯定会大乱
江西省盐业集团公司的成立,是进一步强化食盐专营的措施,这又是否会与打破行业垄断显得背道而驰呢?它又将如何推动江西经济中部崛起的步伐?带着众多疑问我们走访了作为江西省盐化基地的打造者之一——江西省盐业集团公司。公司董事长江立学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解答。
记者:目前江西省蕴藏的盐矿资源分布情况如何?江西省盐产业现状如何?其开发利用水平又如何?作为资源性企业,我省盐业存在哪些问题?制约着盐产业长远发展主要原因有哪些?
江立学:江西岩盐资源丰富,保有储量为115.5亿吨,居全国前列,主要分布在樟树市、新干县和会昌县,其中樟树市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2%,分布较为集中,这为我省建设盐产业基地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基础。目前,江西省制盐设计生产能力约为205万吨/年、硫酸钠生产能力约为10万吨/年,集中分布在江西盐矿有限责任公司、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江西富达盐化有限公司和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4家制盐企业。近年来,我省岩盐资源利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岩盐出采率由上世纪90年代时的6% 提高到21.6%左右,吨盐(折纯)所需卤水的开采成本降为18.6元。面对越来越突出的资源、能源等瓶颈制约因素,我集团已于2006年8月与樟树市人民政府签订兴建30万吨/年纯碱、30万吨/年氯化铵、1万吨/年漂粉精等,投资总额达7亿元人民币的盐化项目意向。从长远发展分析我省盐产业,主要存在三个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用电价格较高,煤炭的储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盐产业的发展要求;二是盐岩集中区公用工程和动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化工技术和管理人才。
记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打破行业垄断一直是民心所向作为垄断行业之一的食盐专营是否应该打破?是否应该在食盐经营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造新的生命力?
江立学:我们不能将食盐简单地看待为普通食品。在国家乃至地方的各级盐业公司除了要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和统一价格,保证产品质量之外,还要管理市场确保合格碘盐供应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如果放开食盐经营,在目前这种市场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甚至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充斥市场等现象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食盐市场肯定会大乱,所以总体来说盐专营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
记者:江盐集团成立于2005年,贵公司如何做到专营与市场两种体制并存的磨合,您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主要障碍何在?
江立学:集团公司自成立后就立足从四个转变着手,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狠抓体制、机制的转变;三是狠抓管理机制的转变;四是狠抓增长方式转变。通过四个转变以求在2005年初至今实现资产总量、利润、销售收入三个翻番,即资产总量从5亿元增长到10亿元;利润从1800万元增长到7000万元;销售收入从5亿元增长到10亿元。
记者:您认为江西省盐业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公司有何具体措施? “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工作思路?
江立学:从外部来讲,盐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借鉴烟草、邮政的管理运行模式,建立与食盐专营政策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和专营运行机制。从内部来看,集团公司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要发展壮大必须搞盐化工,着重从成立生产技术部、成立研发基地办公室、成立科研基金等多方面入手打造江西省盐化基地,这不仅是填补江西盐化的空白,也是响应省政府号召为中部崛起做出贡献的需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十一五”期间,公司上下明确一个工作思路就是:“突出以盐为主,抓‘大’促‘销’两个重点,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业链延伸、由盐向非盐产业并举,建设好领导班子、财务、销售、盐政四支队伍,实现三年内资产总量、销售收入、上缴税收、实现利润、职工收入翻番”。
虽然只是一次简短的采访,但记者认为不受约束的行使权利带来的必然是企业失去市场主体地位。而自上而下,从体制到管理机制的改革才是保证国家盐业产业格局健康发展的根本。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