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浪潮之后是一片平静

中国企业报道  2013-11-08 13:55:31 阅读:
核心提示:不久前,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的浪潮超能3000服务器刷新了商业智能计算(TPC-H)世界纪录,该纪录是国内服务器领域以技术实力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标志着国内服务器产业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久前,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的浪潮超能3000服务器刷新了商业智能计算(TPC-H)世界纪录,该纪录是国内服务器领域以技术实力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标志着国内服务器产业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浪潮集团旗下的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对参与此次刷新世界纪录的科研人员进行了重奖。当然,在形式的背后藏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恩东。尽管刷新世界纪录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但王恩东显得很平静。

  让偶然变成必然的方法

  记者:这次浪潮刷新世界纪录是一个必然也可能是一个偶然,必然是公司科研人员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偶然是它超过了跨国公司,那么怎样才能使公司的产品保持世界领先的优势,让偶然都变成必然呢?

  王恩东:浪潮刷新世界纪录实际上是一个偶然同时也是一个必然,因为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技术方面的积累。其中人才的培养相当关键,我们通过国际合作来加强人才的培养,因为不是靠闭门造车就能把人才培养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有合作、要有吸收的能力,然后才能创造积累很多东西。比如我们与微软、IBM、EMC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有一些可能合作的层次深一些,有一些合作的层次浅一些,应该说这都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

  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一方面自己的技术人才能够成长,同时也能学习一些在技术上领先的公司的一些系统能力,我想,学到这种系统能力是最重要的。比如现在研发的这个产品性能超过了IBM保持的世界纪录,实际上是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就像许海峰拿到奥运冠军后,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现在我们的运动员每次参加奥运会都能拿到金牌,就是他们实现了一些方法的积累。所以,积累经验、找到方法,具备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的系统能力就会让偶然都变成必然。

  记者:人才是创造奇迹的主体,从基层、主管再到经理,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套完整体系的,浪潮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什么、过程是怎么样的?

  王恩东:我常常讲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的复制。就是可以批量的做产品,这里面包括研发体系、服务体系、销售体系、质保体系,也就是能给市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和服务。这应该是一个基本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人的复制。人的复制很关键,企业要想真正做大规模,就必须依靠人才的培养体系。假如企业今年要开发3个产品,明年要开发6个产品,开发队伍从哪里来?如果企业有培养人才、复制人才的能力,那很快就可以有3个产品甚至6个产品。企业中其他业务也是一样,要开拓市场,却没有合格的区域经理,那么就从原来一个区域经理很快的复制出来几十个,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复杂。第三个阶段是业务模式的复制。人的能力有了,企业的业务有了,业务模式能否复制是企业需要思考的更高层次问题。比如做服务器产业,企业面向的是同样的客户及同样的运营模式,如果能把这个产业复制出来重新做一个产业,企业的生命力就会更强。因为,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个企业可能是百年老店,但是其产品不可能一百年都存在,很多产品可能更新换代了,企业有业务模式复制能力的话,那有能力的这些人,不仅仅可以做一个产品,还可以做另外一个产品、另外一个产业,并且这种产业运营模式的复制是一条捷径。

  企业间只有竞争吗?

  记者:现在国内服务器行业竞争激烈,外有IBM、惠普霸占高端市场,内有联想、曙光争夺国内市场,请问浪潮和国内企业间有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因为,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我们都是民族产业。

  王恩东:现在国内企业在总体规模上与国际电脑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像国际化的IBM公司,它的市场是全球化的,所以,其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大。为了抵御强敌,在国内市场上,我们自己的企业应该有一定的配合,或者是默契,而不应该去一味的竞争,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市场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很多,一做市场就打价格战。应该说,价格战是伤不到国外公司的,最后的结果变成了国内企业间的自残,所以浪潮不把打价格战当作主要的竞争手段,但是国内一些公司却把价格战当成了很重要的竞争手段,甚至企业连着几年不盈利也不回头,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总体上讲,国内企业间没有实质性的合作。

  记者: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据说,像松下、索尼等企业之间技术可以互通,而且是不花专利费,而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就要收钱。既然企业间不能共享技术资源,浪潮从哪里得到技术支持?

  王恩东:我们现在主要与学校、研究所有合作,像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国防科大、56所等,这些机构在计算机研究方面很有建树,所以与他们有比较多的合作。有时候浪潮可以从这些研究机构中获得研究方法的支持。

  走出去的抉择

  记者: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做跨国业务,浪潮有没有这个计划?浪潮现在还是只做国内市场,当然,做国内市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国内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那么走出去应该怎样看?

  王恩东:走出去这个战略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市场是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竞争也国际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赢得自己的地位,对于企业来讲,考虑国际化战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老在自己家里打仗,打胜了、打败了都会有“失落感”,而走出去与国外公司竞争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做这一战略考虑是一定要谨慎的。目前国内市场逐步在扩大,已经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企业如果选择走出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企业国际化除了战略之外还有人才、合作伙伴等很多因素,如果找不到在国际竞争中制胜元素的话,出去结果也是可以预想的。对浪潮来讲也在积极制定走出去的规划,不仅是硬件,包括软件等等都在做这个规划。

  浪潮掀过之后,肯定是一片平静的海。这平静中有释放之后的快感,更有酝酿更大浪潮的冲动,浪潮集团正在平静中寻找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