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虎山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浙江省江山水泥厂为核心组建的省级集团,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的江山市上铺,紧邻浙赣铁路,公司自有铁路专用线与之相连,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其核心企业江山水泥厂是50年代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第一个代表当时世界上先进工艺的湿法回转窑水泥厂,它生产的“虎山”牌525#高标号水泥多年来一直闻名省内外,曾被用于南京长江大桥、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但到2007年,行业性的亏损使江山水泥厂月亏损达到90多万元,企业濒临破产。
于2002年任江山水泥厂副厂长的张剑星,在企业内外交困之际被推上一把手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使得濒临倒闭的老国有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短短几年时间,由一个年产水泥67万吨的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年产高标号水泥600万吨,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18个,以水泥生产为主业,集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包装材料、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资本运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可控资产达18亿元,并形成完善的营销网络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产品和服务在华东地区享有很高的商誉。其主导产品“虎山”牌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和325#普通、复合、矿渣硅酸盐水泥,是国优及国家免检产品,“虎山”牌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集团今后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资本经营为纽带,做强水泥主业,计划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全部用新型干法窑装备的、年产水泥达1000万吨以上、水泥中转库、高品混泥土搅拌站、大型粉磨站等一条龙配套的大型水泥集团。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实施品牌战略,以兼并、控股、合资、参股等形式,实施资本扩张,走多元化和国际化之路。
张剑星创业经典
一,技术创新
2007年,面对着水泥市场的激烈竞争,张剑星力排众议,大胆提出一个创新之举,率先实施全国第一条国产化日产1000吨“湿改干”技改生产线,并创造了投资省、工期短、国产化高、达产达标快的新纪录。为此,2011年,原国家建材局在虎山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了全国“湿改干”经验现场交流会,在全国水泥企业推广技改经验。
二,体制创新
2009年,许多企业和地方以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为突破口,鼓励国企经营者持股,并以技术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或期权奖励等方式,让经营者持大股,甚至控股。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之下,张剑星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创业基金”,不仅解决了经营机制问题,而且降低了国有资产的投资风险。把整个经营决策层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以往经营层在重大项目和经营决策时的随意性,大大增强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并很好地解决了国企优秀管理人才在经营中的心理定位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
三,体制改革
2011年初,浙江省江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虎山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改制。作为有着45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面对着3000多职工的切身利益,张剑星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改制工作,改制方案最终以96.7%的赞成票获得了职工代表的通过。改制后,国有股全部退出,经营层持股73%以上,其改制经验在全国同行和其它行业引起较大反响,并应兄弟省市有关部门及企业的邀请,在全国各地介绍交流改制经验。
张剑星观点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或其它性质的企业,发展应该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所有改革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是牺牲。最重要的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对不对,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能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为企业的职工谋取更大的利益。一句话,就是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改革发展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只要真正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国企改革要取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和好的班长,必须是以身作则,不能有任何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不能有任何不能摆到桌面上的事,即所谓的“无欲则刚”。
张剑星简历
同济大学工程学硕士,浙江省九、十届人大代表,浙江省创业企业家,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浙江省优秀党员,浙江省技术改造先进个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国家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2010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十大新闻人物”,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创业企业家。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