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企业的困难与希望同在!关键是企业的领导者要与时俱进,要有变革的勇气,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闯出明天的路。” 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徐绍芳对记者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萍矿的煤炭产业开始呈现颓势,企业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矿井开采时间长,加上超强度开采,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有一半生产矿井濒临关闭。从储量而言,整个矿山充其量只有15到20年的采掘寿命。5万职工、12万家属,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曾经像山一样,压得萍矿的领导班子喘不过气来。
萍矿人清醒地认识到,萍矿的出路在非煤产业,萍矿的希望也在非煤产业。于是,他们审时度势,果断将产业发展的重心从煤炭向非煤产业转移。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向,而是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资源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利用工业废渣发电——他们组装了两座煤矸石发电厂,安排了一大批矿工,又在纺织基地浙江绍兴兴办了热电厂,为纺织印染业提供电力和供热。
采用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萍矿集团在1995年建立了一个浮法玻璃厂。萍乡浮法玻璃厂整条生产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投产3个月后即达到并超过设计能力。现在该玻璃厂的生产能力已进入全国的前八位,并且安置了素质较高的职工640人。
申请专利的管道——萍矿集团与哈工大合作开发的管道在欧美申请了专利。2002年1月10日,管道公司的厂房开始兴建,7月2日,装载着一根根管道的大卡车向浙江的宁波进发……
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矿区的领导者没有把17万工人一推了之地交给政府,而是迎着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目前,萍矿非煤产业已占到了72%,预计到2005年煤炭的收入将会缩减至15%,至此基本完成转型。
现在,萍乡矿业集团又生产了安源牌客车,仅进入上海的就有4000台。集团有个小小的白色箭头标志,徐绍芳说那个标志是A,象征第一。但在记者看来,它像一个在空中疾驶的箭头,预示着萍乡矿业集团驶向未来。
目前,萍矿共有7个生产矿井、18家工厂公司,企业总资产28亿元,年产值15亿元,并拥有一系列闻名遐迩的“安源”品牌,如安源客车、安源空调、安源玻璃、安源管道等。
编 后:
萍矿是悠久的,又是新生的。它的新在于行为的改变、基本思维模式的改变。萍矿的特色,在于它充满智慧的改变——既不为昔日的光荣所累,也没有在历史包袱的重压下扭曲睿智的目光。萍矿既坚守传统产业,通过对广大职工的关怀凝聚人心,获得企业不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又不拘泥于传统,通过不断开拓,获得新生和前进的力量。在它的领地上,悠远的历史沧桑和与时俱进的进取意识与不断地创新结合在一起,让人重新定位这个百年企业。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