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是我国及世界大公司的成功经验。青岛市的大企业、大品牌现象是最好的注释。诸如海尔、青啤、海信、青钢等都在进行着国际化的尝试与实践。青岛港也不例外,他们提出了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宏伟目标。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记者:目前,青岛港的港口地位越来越被业界看好,尤其是前不久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开业,标志着青岛港的后发优势愈显重要。据称,合作的“三国四方”是世界第一、第二大船公司、中国第一大船公司和中国最优秀的港口。是这样吗?
常德传:“三国四方”合作是世界航运史上的一个奇迹。与我们合作的三方——铁行、马士基、中远都是世界航运巨子,实力非常雄厚。与这样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开发、使用青岛港,不仅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了货源和航线。这三家航运巨子给青岛港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青岛港拥有世界级的码头,这次合作的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泊位最深,码头岸线最长,机械也是世界一流。具备好的硬件,再加上三家世界级船公司雄厚的船队和市场优势,对于加快青岛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在大力发展集装箱码头的同时,青岛港对原有的散货码头功能是如何考虑的?
常德传: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自2002年西移以后,就已经开始考虑老港区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把老港区定位于六大功能。第一是内贸集装箱转运基地;第二是散粮进出口基地;第三是钢材进出口基地;第四是散货罐包基地;第五是罐装分货基地;第六是客运旅游基地。由于我们定位准确,并不断挖掘潜力,老港区现有的26个泊位常常都是爆满,而且吞吐量也增长得比较快。其实,青岛港的外贸集装箱移到新港区以后,不但新港区的集装箱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给老港区的老泊位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青岛港发展经历过两次重大发展转变,即对外的广揽市场和对内的深度改革。
常德传:是的,我们提出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都是青岛港腹地”的战略,从东三省到大西北的新疆;从集装箱到矿石、煤炭、散粮等,我们都努力地去开发市场,从而实现了青岛港与市场的对接。
去年,青岛港在向国际化管理大港迈进中,又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根据国家港口下放的要求,去年1月8日,青岛港正式改制,成为企业集团,之后,我们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进一步理顺我们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能,提出了要抓好四级管理:集团是决策层,公司是经营层,而管理重心下移到队,班组形成操作层。四级管理各自定位。决策层关键要把财富变成资源,把资金变成资源,形成生产手段。多建码头以加强我们的硬件建设,是决策层的功能。经营层公司的定位是把资源变成财富。集团花巨资建成码头和购买设备,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资源很好地变成财富。作为管理层的队要管好人、负好责。班组是操作层,就是按照队的指令做好工作,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管理。
记者:青岛港提出要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这一目标,优势是什么?
常德传:青岛港设置了两大目标。第一步,在2005年基本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第二步,2010年,我们的吞吐量要实现亿吨的翻番,达到2亿吨,集装箱要达到1000万标准箱以上。设置这两大目标,就是要把青岛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我们要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我们最具竞争力的对手是韩国的釜山港。釜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是900多万标准箱,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三国四方”的强强联合,通过扩大开放、加强管理,能够把青岛港的集装箱做强做大,能够在北方地区取代他们的地位,使青岛港成为国际中转港,成为枢纽港。到那时,青岛港在东北亚地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航运中心。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