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中国已经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投向蔚蓝色的海洋,造船业近些年在中国取得了迅猛发展,有业界人士说,“中国造船业总吨位现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也有人指出,目前中国距离世界造船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第一造船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有关中国造船业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贺荣光。
记者:不少人说,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贺荣光:首先,我认为提出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很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适合发展造船业。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而造船业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结合的行业,它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很有效。同时,造船对其他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也很明显,对电子、机械、冶金等行业的拉动力都非常强。造船业搞大了、搞好了,其他相关工业也都会跟上来。
记者:与日、韩等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们有多大差距?
贺荣光:我们作为造船人,应该对造船看清楚一点。虽然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很快,但是和第一造船大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现在日本和韩国每年造船总吨位分别超过1500万吨和1000万吨,占国际市场的60%以上份额,而中国仅有400多万吨,几乎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中国造船企业的设计周期比其他发达国家都要长,中国要成为第一造船大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中国造船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怎么样?
贺荣光:虽然中国具备了大力发展造船业的宏观经济基础,但从微观看,中国发展造船业的配套环境非常不理想。
举一个例子,虽然中国的钢材产量世界第一,而且与第二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但现在船厂接了定单以后没有钢板,这样交货周期就要延长,会严重影响船厂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记者:要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政府和业界都需要做哪些努力?
贺荣光:从政府来讲,主要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宏观调控,扭转针对部分产品生产过热、竞争过度局面,二是发展造船业的配套工程,提高采用国产原材料使用比率,三是给造船这样一个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从企业和整个行业来讲,中国造船业有国家重视发展和产品价格低的优势,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搞好技术储备,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多造高附加值的船,多赚取利润。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