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诚信是金铸品牌 心存博爱建丰碑

企业报道  2013-05-02 17:04:59 阅读:
核心提示:北京密云,青山密林,天高云低,人杰地灵,素有北京“后花园”的美称。漫步在密云街头、潮白河畔,无不为它今天的巨变惊叹折服。

  北京密云,青山密林,天高云低,人杰地灵,素有北京“后花园”的美称。漫步在密云街头、潮白河畔,无不为它今天的巨变惊叹折服。而在这密云新貌中随处可见北京中加集团巧夺天工、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原来破落的厂房、满院杂草丛生的燕山机床附件厂,如今已经拔地而起一座新颖的中加大厦;具有京东旅游特色的白河度假村,别出心裁,巧夺天工;砂石堆积的潮白河套,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湖光山色的中加休闲广场,已经成为新密云的一个重要景观。无论是在密云亲历它的变迁,还是在首都的建筑市场,随处都可见到“中加”这个新兴企业的身影;无论是密云的中加集团大厦,还是宣武区地标建筑的中加大厦,在它的“奠基碑”上都将镌刻上一个企业家的名字——北京中加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晓华。

  拜访梁晓华是期盼已久的事,也是一件愉快的事。然而,见到梁晓华时,笔者无论如何都无法将自己脑子里的设想与他本人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淳朴、憨厚中透着一股企业家的坚毅;他豁达、开朗,虚怀若谷,投掷之间上千万元的善举,又宛若一个慈善家。解读梁晓华,中加集团的成功在于梁晓华做人的成功;梁晓华做人的成功,在于他的诚信与虚怀若谷的大度。无论是他的经典建筑,还是他的为人处事,都在向人们诠释着诚信与虚怀的立业之本。

  创业篇 以小博大创奇迹

  有人说,房地产业是富人的产业。而梁晓华初入房地产业时已经是北京房地产业相对成熟和竞争激烈的时期,在强手如林的房地产市场中,他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成功地跻身于北京房地产业,并迅速扩张,将中加打造成为集房地产、酒店、印刷等多种行业于一体的中加集团。其成功秘籍何在呢?

  每一个成功企业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似乎相同的经历,但他们的经历又各不相同。梁晓华身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一本五百言的《朱子家训》让他烂记于心,“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其乐”,成为他做企业的准则;“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成为他为人的准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成为他的生活准则。这一切都深深地在他的心里烙着中国文化印。

  梁晓华坦言,自己不是一个有很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什么“海归派”,他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出身。在国有企业的经历,成了他惟一宝贵的积累。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而他用两万元便撬动了中加进军北京的房地产业,这个支点就是诚信。而“诚信”二字不仅使他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也成为他为人处事的座右铭。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改革的浪潮在中国的南部掀起,梁晓华以睿智的思想南下赶潮。在密云县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任职,为他提供了创业的时机,同时也使他沐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改革前沿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以一个企业家的灵敏嗅觉感受到了国内房地产业方兴未艾的诱惑。他回到北京后,负责创办了北京鸿基发展公司,开始涉足于北京房地产业,很快便在密云、丰台等京郊房地产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年开复工面积达到了数万平米,成为全县颇具实力的骨干企业之一,也在北京的地产业中崭露头角。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许多机遇,但所不同的是“弱者等待机遇;智者把握机遇;强者创造机遇”。梁晓华显然属于后者。1997年,梁晓华做出了又一次重要抉择,他主动放弃了国企老总的位子,独立创办北京中加实业总公司,开始了一生中真正体现他人生价值的创业。

  一个人的财富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创造。中加公司虽是白手起家,梁晓华却以自己的胆识、气魄与睿智,把握住了事业机遇,再次创造出了京城房地产业的一个传奇神话。也正是1997年,他拿到了第一个项目,在北京南郊合作开发一栋12000平米的住宅楼。面对合作方,梁晓华郑重承诺:“中加公司要用一流的工程质量,打造出一流的企业信誉。”因为他知道,他要构建的是“中加”百年大厦,而这座大厦的奠基石上镌刻的也正是“诚信”二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建筑设计方案,到施工组织的选择,他都亲自把关,并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从不放过每一个细微的施工细节。可以说,在那段日子里,他的每一天都在施工现场度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敬业最终出色地兑现了自己所做出的承诺,以全优的工程质量赢得了至关重要的第一个项目,梁晓华形象地将它形容为中加事业发展的“奠基石”。

  有了第一个良好的开端,梁晓华便一发而不可收。梁晓华率领中加这支年轻的房地产团队,以高品质的工程质量,先后开发了南苑、九敬庄、德茂庄、大观园商住楼等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同时在京城相对成熟而又竞争惨烈的房地产市场中打造出了中加的企业信誉。1998年,中加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加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梁晓华也由此成为京城房地产业的佼佼者。

  诚信篇 风物长宜放眼量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自然属性,但梁晓华却看得更加长远,他认为企业的另一面便是它的社会属性。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更要构建一个诚信的企业,只有诚信的企业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在中加开发的林林总总项目中,我们随处都可以挖掘出中加的诚信基石。

  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梁晓华开发宣武区中加大厦时的情景。当年,中加集团与几家合作方协商,决定在北京宣武区繁华地带共同开发一个集商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楼项目。梁晓华向各合作方表示:要将该工程建造成中加集团的一个品牌工程。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该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资金周转一度出现困难,给工程进度造成极大压力,梁晓华承受住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他曾经连续5天5夜没有合眼,几乎达到了人的体能极限。最终,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了工程项目遇到的各种困难。合作方深为梁晓华的精神所感动,由衷地说:在梁总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加集团的实力、诚信和辉煌的未来。”并主动提出将该大厦冠名为“中加大厦”,成为宣武区该地段的“地标”性建筑。

  当中加大厦完全售出后,按一般常理开发商就应当撤出,以后的维护与开发商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梁晓华却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几年之后,看到中加大厦的外墙褪色时,他主动拿出数十万元为该大厦进行了粉刷装饰,并整修了道路和广场,建造了花坛和草坪。最近梁晓华又决定再次拿出两百万元为该大厦安装中央空调。梁晓华这样做维护的不仅仅是中加的社会品牌形象,也在人们的心中无言地矗立起一座不倒的诚信丰碑。

  梁晓华经营中加房地产业,曾为自己定下了三个“25%”铁的原则:一是企业的负债率不能超过25%;二是决定一个开发项目时不可行意见超过25%时不上;三是企业的盈利率不能超过25%。人们对前两个25%的原则尚可理解,但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追求的往往是利润的最大化,尤其对房地产业来说,人们往往认为是一个追求暴利的行业,这就难怪人们对梁晓华设定的盈利上限原则不可思议。梁晓华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一个人拣到一个钱包时,从本质上讲这笔钱不属于拣拾者。但如果一定要将它归为己有,这种行为便无异于巧取豪夺。梁晓华认为,就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来看,25%左右的盈利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利润,那么,就往往会造成暴利或泡沫。他的这个理念从中加开发项目的得房率上我们可见一斑。

  在北京CBD中心商务区,汇聚了国内最具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CBD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迅猛发展的标志之一。在CBD区域内众多房地产项目之中,中加花园以其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优质的工程质量和人性化的设计受到购房者的一致好评。中加花园一开盘便一路热销,目前已售出60%的市场份额。这样可观的业绩无疑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瞩目。同属CBD黄金地带的另一个房地产项目——石韵浩庭花园也已开工建设。这两个遥相呼应的房地产项目,被人们称作是中加集团的“双子星座”。在CBD这个寸土寸金之地,房地产的炒作往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而言,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往往更多的是发生在公摊面积上,并成为时下的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但中加的“双子星座”110平米的户型在出售时竟然是按103平米出售的。据介绍,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得房率能达到80%左右已实属理想,但中加集团在CBD核心区开发的中加花园和石韵花园的得房率均超过了85%以上。这与某些习惯于在公摊面积上做文章的开发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1年一个微风和煦的春天里,梁晓华站在了原北京化工厂的旧址上,在他的心中勾画着一幅未来开发的蓝图。这里不仅面积广,而且地理位置极佳,无疑是房地产开发的一块“藏金之地”,但同时也备受众多开发商的青睐和关注。在他之前已经有海内外的4家知名公司与北京化工厂开始了开发项目的谈判。面对强手的竞争,梁晓华最终赢得了成功,这令对手们困惑了很长时间。在签约仪式上,北京化工厂的党委书记颇为动情地一语道破了天机:我们选择中加,就是因为相信梁总有诚意、讲信用,是一个正经的企业家!

  回报篇 滴水之恩报涌泉

  喝潮白河水长大的梁晓华,总是在心中埋藏着对家乡这片热土千丝万缕的深深眷恋之情,“均富温恤”的文化熏陶,使他难以割舍那股浓浓的乡情。无论是乡亲邻里,还是乡村政府,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活动,只要需要他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慷慨相助。从1997年创业初始至今,零零碎碎不足千元的各项小额捐款就达到了近10万元,而一次达数百万元的捐资也屡见不鲜,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梁晓华累计捐资更是高达1300多万元。一串长长的数字表清晰地记录着梁晓华为社会事业捐助的事例,每个数字里都包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7年他的第一笔5万元的捐款竟是借钱捐助的。这就是梁晓华虚怀若谷的心胸。

  在梁晓华率领中加集团用短短几年时间在首都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京城地产界的一支劲旅时,家乡密云也向他发出了共同打造精品卫星城的热诚召唤——这与他的故乡情结一旦碰撞,便产生了一种开发故乡的欲望。在密云县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优惠政策的感召下,经过一番缜密考察,梁晓华又一次做出了他事业中的重要抉择:他决定集中中加集团的精锐力量,向密云进行密集性投资。他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赢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藉此回报故乡,为打造密云精品卫星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接下来,梁晓华在短时间内便频出高招,做出了几个可谓经典之作的大手笔。

  2001年,曾经在密云一度风光的渔阳商务会馆,已经处于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窘境。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配合国有企业的转制与改造,梁晓华果断收购了商务会馆,并买断了会馆周边的8个企业和10万平米的土地,决定投资2个多亿兴建四星级的中加锦江饭店。众所周知,酒店业投资大,回收期长,所面临的经营性风险与挑战也更多。而梁晓华的心里却早已描绘出一幅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他要将中加锦江饭店项目作为一个高起点,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模式,将其建成包括酒店、疗养中心、游泳馆、健身房、球类馆、歌舞厅等完整的康体及文化休闲娱乐项目在内的,具有一流水准、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综合性服务设施。这必将进一步改善密云的投资环境,美化城市面貌,为密云打造未来的生态卫星城及密云的经济发展增添一个新的亮点。

  燕山机床附件厂曾是梁晓华工作过的一家国营企业,当年他曾在这里初露锋芒,涉足“商海”,并创造过一时风光。然而如今却满眼疮痍。破旧的厂房、杂草丛生的院落以及寥寥几个懒散的留守人员,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一切都已经事过境迁,风光不再。目睹眼前的这一切,梁晓华的心中百感交集。他决计投资,让这块故地生辉。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出资800多万元缴纳了补偿费、拆迁费,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如今在原址上一座独具风格的新的“中加大厦”已经拔地而起,与密云生态卫星城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

  中加集团还向国营密云印刷厂投资51%的股份,创建了中加印刷有限公司,使这家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国营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制经营,焕发了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改善密云的生态环境,中加集团又出资几百万元,对县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股经营,从而大大推进了密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的步伐。在走访中梁晓华道明了自己的心中所思,他认为,纵观如今成就事业的企业家,有不少都有着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背景,这说明国有企业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它缺少的只是灵活的经营机制。我们收购国有企业,目的并不是将包袱推向社会,而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发展资金,导入灵活的经营机制,更新观念,优化策略,注入活力,最终盘活一些国有企业。在梁晓华的心中,他更看重的是企业的社会属性。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应更重视社会效益。这在他开发的众多项目中都得了较好的体现。

  吉鼎商贸城是中加集团参与密云旧城改造的重点品牌项目之一,占地面积达264亩。在寸土寸金之地,对开发商来说一般只建商业性设施,力求获取最丰厚的利润。而梁晓华在项目设计时却明确提出:吉鼎精品一条街不仅要建好商城及各类商业设施,还应有文化广场、音乐观景喷泉等文化设施,同时还要投资兴建一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戏楼,让人们在购物休闲之余,也能尽情领略到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梁晓华的目标是要将吉鼎商贸城建成如北京王府井金街一样具有京东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景观,为后人留下一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梁晓华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也是他追求社会效益思想境界的完美体现。

  未来篇 春华秋实谱新章

  6年风云路,尽在弹指间。中加集团现在已拥有中加伟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加恒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加建筑工程公司、中加信业装饰公司、中加物业管理公司、中加汇业机械电子公司、中加印刷有限公司、中加黍谷山实业公司、中加投资顾问公司和中加(锦江)饭店10多家分公司及控股、参股企业,中加集团已成为密云地区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梁晓华也成为北京民营经济界的代表人物,先后被推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执委、密云县工商联副会长。

  在谈到中加集团未来发展时,梁晓华介绍说,近期中加集团将开发目标锁定在了密云多旱少雨的贫困山区——黍谷山,凭借黍谷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风貌,在未来5至8年内进行多达3000亩的综合开发项目,其中包括房地产、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多元化开发建设。在梁晓华的倾情描述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该项目将进一步改善密云的生态环境,帮助贫困山区尽快脱贫致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在谈论未来发展时,梁晓华也还是不忘再提《朱子家训》,在他淳朴的言语之间,依然透露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坦言道:衡量一个企业,一是要看纳税,二是要看它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这是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两项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为什么中加集团在发展扩张中选择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原因所在。中加集团现拥有1200多名员工,而梁晓华的目标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创造2000个就业机会。集团现年产销额达5亿多元人民币。2002年上缴利税2500万元,2003年上缴利税3000万元,位居密云民营企业前列。集团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位居本地区前列。梁晓华表示,2004年中加集团的销售额预计可完成8个亿,上缴利税力争达到4000万元。中加集团不仅要实现在密云县纳税及发展规模排名前列,同时也要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跨入首都民营企业的百强行列,梁晓华对此充满信心。

  在谈到今后的愿望时,梁晓华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这也许是中加集团更加发展成熟的标志。梁晓华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中加集团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经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梁晓华十分注重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梁晓华在中加集团成立后,向县委提出了在民营企业创建党委的请求,并得到县委的大力支持。2002年中加集团党委正式成立。他强调说民营企业在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中加集团,对于重大问题必须由集团党委参与决策。集团的几位副总都是党委委员,参政能力很强。集团的近百名共产党员在集团的创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中加集团在民营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经验,同样为民营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梁晓华曾在中加集团的年会上提出“企业成功的最终标准是什么?”最后,梁晓华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企业员工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折射出梁晓华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解释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的目标,如果中加集团的员工能够提前达到小康标准,并远高于其他企业,这才是中加集团成功的标准。这无疑将是中加集团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必然预示着中加集团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

  让我们还是引用梁晓华在集团领导层大会上说过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走访,这也是我们对梁晓华、对中加集团的良好祝愿:“中加集团虽然是一个发展时间不很长的民营企业,但我们一定要有创建百年老店的志气,打造中加集团的百年基业。”我们在赞美中加集团春华秋实的同时,也祝愿它再谱更加绚丽多彩的新华章!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