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中国最具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民间书法家陈辂作品赏析

企业报道 作者:江汉  2017-03-22 20:07:11 阅读:

  东岿中华,西耸天山,山峙中亚,巍峨宇寰。苍茫茫,雾弥连嶂暗;缥渺渺,云海浮峰峦;光耀耀,冰锷月探桂;波滟滟,天池浴天仙。雷电动鬼神惊,风威发古木掀,日璀璨六月雪,星闪烁冰川寒。左抚岱岳之绝顶兮,右挥黑海风帆;北倚阿尔泰山兮,南比肩昆仑山。前后天降巨盆兮,瀚海金浪涌翻;后盆濯洗双足兮,前盆清涤衣冠。逶迤三千四百里兮,纵深六百里山川;横空出世七千万年兮,阅尽西域历史画卷。

  读罢作者郭培中撰写的《天山赋》,荡气回肠。早在2000多年前,链接从中国内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横空出世,承载这一历史脉搏的绝不仅仅是农耕文明、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需求,还是汉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今天我们要谈的并非《天山赋》之精彩笔墨以及黄河文化的博大与雄浑。在我国,甘肃向来以广袤、大漠孤烟、沟壑纵横、敦煌莫高窟的神秘以及丝绸之路重点驿站著称于世,书画艺术新秀的崛起很容易被忽略。除了地缘美景之外,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甘肃艺术家,他就是中国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民间书画大家,功底过人,在收藏界逐渐引起重视的我国甘肃籍著名书法家陈辂,就让我们引领读者一同走近他平淡但却丰富的艺术人生,体验他并不富有但却悠闲的书法生涯。

陈辂

  陈辂

  陈辂,生于甲申年,时逢古稀余二载。原籍甘肃秦安人,工作于兰州,现居岷县,大学文化,工程师。数十年墨海耕耘,临帖不断,先习颜、柳,再习二王诸大家名贴;受益非浅,遵照学而不厌,悔人不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风;磨炼造就坚强的毅力,陈先生工作在地质勘探领域,由于工作中的构图需要经常接触毛笔,业余把研创书艺当成了毕生重要之事,陈先生笔墨老道,严谨,作品大气磅礴、自成体系,现为中国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客观讲,陈先生并非当今国内大红大紫,一字千金的顶级书画名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他的作品一定是当今中国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的民间大艺术家,这是一个能用事实说明一切的绝佳案列。

  陈先生尤擅行、楷,诸体皆能,最为称道者方为陈先生之榜书,写出了13亿中国人的泱泱大国地位和“中庸厚德”的民族精神。先生自幼受教于家庭,聪颖过人,又得儒家思想洗礼,独钟传统书画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省悟春秋无数,唯有一点,艺海无涯,学无止境而不满足于现状,并熔铸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陈辂经典楷书作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陈辂经典楷书作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初品陈先生《龙》《虎》《观远》《佛》《福寿》《淡泊明志》《飞》《祥》《福》《精气神》《静》诸作品,运笔流畅,一气呵成,狂放不羁还不失章法。古人云;章法自然、道法自然、亦见师法自然!三者必不可小视,均在笔墨中互通有无,连贯条理,此乃“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收拾”。

  给人感觉最深的是气盛力满,爽爽飞动,表现出一种生命神采,绽发一股浩然正气,多有一种雄强之美。不难看出其深入研究和创作的激情,笔墨中流露出的“雄浑、霸气与灵气”无不显现作为一个“抗战胜利年”出生的艺术家成长岁月中的艰辛历程,我们看到了陈先生作品中蕴含的无限刚直。

陈辂经典行书作品《淡泊明志》

  陈辂经典行书作品《淡泊明志》

  再品《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孟浩然《春晓》《兰亭序》《心经》《满江红》、毛泽东《清平乐》诸作,临写入神入骨,越是长文大作,书风越加规范,仿佛渐入佳境。可见作者对创作中笔墨、技巧的拿捏掌控尺度,不放过任何细小环节,不多一分笔墨,不少一分标点,恰到好处。此刻作品亦从“颜柳”书体慢慢走出,开始融入“二王”甚至还有怀素、黄庭坚风格,逐渐显示大义凛然、气势磅礴之风格。继之又以汉碑固其本,深其根,博其识,雅其趣。雄厚奔放,高古苍茫,瘦劲如铁,清圆超妙。其行书以二王为宗而广取博采,将赵孟頫的妍婉秀逸、黄庭坚的雄浑庄严、王铎的英杰俊挺融合为一,而以学养诗情熔铸化裁,把读者带入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境界之中。

  细品陈先生作品,篆隶真楷亦静中见动,融会贯通;情纵神驰,翩然若飞,以其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古人的论述够多的了,而真正达到笔力内敛、丰筋多骨又何其艰难。这种力既在于线条,也在于结体,更在于整体的布局。这种力的强化便形成一种势,这种势的产生往往形成飞动感。

  陈先生是一位普通艺术家,由于工作在地质勘探领域,长期与江河、大山、戈壁、沙漠为伍,远离繁华都市,他没有去专研“书法官衔”他和许许多多艺术家一样,始终坚持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岗位上,默默无闻在书画艺术的海洋中自由游弋,发挥正能量。陈先生也不例外。“中国书法在民间”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几千年来,汉学的诞生之日即是我国书法的起祖之时,数以亿计炎黄子孙以文字作为交流方式,传承文明,在传承的过程中,少数书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未然。但是,中国书法的整体推进岂能以某某少数所谓的“书法名人”就能支撑中国书法的大旗,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论述。正如陈先生那样,在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的环境里从事一个极为普通的工作,虽然谈不上“功成名就”,但是同样为中国书法事业做出了贡献。

  陈先生的艺术人生十分丰富,还因为他沉淀得很深,淡泊得彻底,只有在一个远离是非之地,才能创作出真正值得上去“品味”的优秀力作。按照先生的话说,传统书法的创作过程是装不出来的,仔细阅读每一幅书法作品,不管是大作品还是小逸品,下笔流畅、气定神闲、一气呵成。功底不够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是修修补补就是笔墨牵强,牵强的根源来自犹豫不决,缺乏自信所致。繁忙的工作占据了陈先生大部分时间和经历,他是完全依赖真才实学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经得起考验,也会走得更远。

陈辂经典书法作品之《三国演义开篇词》

  陈辂经典书法作品之《三国演义开篇词》

  陈老师很普通,随着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开始引起学术界、书画界、收藏界的重视,国务院有关部委、文化部权威收藏机构邀请不断,陈先生如今已是岷县名人,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远离浮躁,厚积薄发、淡泊名利所致。长期以来,我国收藏界一直生存在“唯名人论”的诟病之中,换句话说,只要名气大的书家,哪怕是庸作、劣作,该书家放个“臭屁”都会有人认为是“香气扑鼻”,一拥而上,其实这不是藏家,而是收藏界的炒家或贩子。中国收藏界的真正巨头是美术馆、博物馆、荣宝斋、同仁堂、全聚德;他们慧眼识英才,只在乎笔墨功底,选择自己看好的具有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的普通书家,在他们还没有成名之前,以极少的代价换来作品,年复一年的不间断收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洗礼,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一大批名家名作积淀了下来,价值连城。

  陈先生习书观点非常独到,他认为;“书法创作之高雅在于其能够反映出人的精神、内心、灵魂和才情,是书法创作者笔墨挥洒过程中文学修养与书法技能的融合结晶”。由此可见书法创作同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书法非练字,非临摹,而为修身。因此,为了提升自身的书法创作水平,陈先生涤荡心灵、依身正道、博古论今、心至艺达,游刃间已达书法之上高境界。陈先生是一个靠实力说话,没有任何“浮夸”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自己的思想、理念,逐渐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个人风格。虽然慢了一点,但却更加具有生存空间。

  近年来,陈先生的作品慢慢开始从甘肃走了出来,走向北京,走向全国,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建国以来,从甘肃走出来的艺术家当中,当以“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为代表,常老以大漠为伍,上世纪末因与日本大作家——池田大作对话将其不为人知的曲折经历和艺术人生展现出来,因此蜚声海外。当时常老已经80有余,这对我国艺术家而言,70岁趋于成熟,80岁步入辉煌也成为公开的秘密。古人云;“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释放出光芒”,从陈先生他作品的章法看,之所以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原因很简单,厚积薄发、成就未然。

陈辂经典书法作品之《佛》

  陈辂经典书法作品之《佛》

  反复研习陈先生作品,越品越有味道。陈先生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精力充沛,目前也是他艺术人生中最为成熟和辉煌的季节,作品在甘肃当地具有相当高的人气指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先生作品不断成熟和个性化,笔墨的老道并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传统书法的领会和研判。陈先生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到藏家的亲睐,在他看来,传统书画起源于“临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书家一辈子都在“临摹”,为了弥补前人走过的弯路,先生独辟蹊径,博采众长,传统书法也需要创新,那就是融入更多的思想和内涵,陈先生作品引起学术界和收藏界关注和重视的原因,在于先生作品的思想性独立、个性鲜明、当然,具备增值空间才是藏家们最为关切的实质问题。我们深信陈先生作品必将释放出应有的价值和光芒,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期盼陈先生佳作、力作不断,明天更美好!

  江汉2016-6-16北京


更多专题
文化建设带动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的核心的东西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外在表象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远东集团的企业文化...

红色文化的思考

在报告文学更多事务性表达的今天,铁流、鹿茸的报告文学或许就有了更明显的思想内容含量。因此而有个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