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聚焦两会,艺术家委员都说了啥?

企业报道  2017-03-10 10:43:15 阅读:
核心提示:又到两会时刻,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不忘使命,建言献策。他们或担任重要文化岗位的领导,或从事不同艺术门类的研究,或在美术创作领域长期耕耘,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切身的观察、感受和见解

  又到两会时刻,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不忘使命,建言献策。他们或担任重要文化岗位的领导,或从事不同艺术门类的研究,或在美术创作领域长期耕耘,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切身的观察、感受和见解,因此,他们的提案代表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心声,也反映了社会公众的诉求。本刊采访了12位委员,请他们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出精品出人才、推进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艺术家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 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李延声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正如沈鹏先生的诗句“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

  老一辈艺术家的执着在李延声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与非遗相关的提案他提了很多次了。他今年的提案之一是《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他认为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些年,我国政府保护非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立法,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展示、传承、研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格局。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有申报、轻保护,缺少专项资金支持。”李延声表示,目前不少非遗文化项目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他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希望政府能够予以重视,采取措施:其一,地方立法,政府应成为非遗文化的第一保护人。全国已评定的国家级传承人1986人中,至今已有350人离世(涉及国家级项目12项),而其中有不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年事已高,生存状况较差,“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问题时有发生,令人扼腕叹息。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传承补贴,2011年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2016年提高到20000元。比起韩国、日本,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尚不够,建议先增加到30000元,以后逐年增加。而且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关照,也应秉持“精准扶贫”的原则,对他们的状况建立档案,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年迈体弱的,落实帮扶保护措施,增加生活和传承补贴。对重要非遗文化项目、活动、科研和出版,设立专项基金。

  其二,加强对非遗文化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更加重视保护非遗文化宣传,正如沈鹏先生的诗句“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去年政协会曾有提案,希望中央电视台开辟关于非遗的频道,央视回复目前有难处,但可在现有节目中加大力度,事实证明他们确实这样做了,但是离非遗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其三,非遗文化保护与国民教育相结合。非遗文化中无论是某个剧种、某种民俗,还是某项手艺、某种风味,经过成百上千年流传与沉淀,都是民族文化宝库的珍宝。传播非遗文化,有助于解决对长期以来美育缺失、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需要美育,全社会的人都需要。回顾16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正是美术促进了全社会的繁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美育兴国,非遗文化是我们丰厚的文化财富。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开展。这不仅要针对青少年学生,还可以扩展到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

  其四,非遗文化保护与地区经济活动结合。尤其在民族聚集地,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创意。在各种民间节日、旅游以及国际交往中进行展示、表演,以礼品、纪念品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文化项目传播与发展。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很好总结。

  除此之外,李延声还提议在京建立林则徐纪念馆。他表示,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反帝斗争中光辉的一页,其不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更以正直清廉、勤政睿智、为民谋利的高风亮节受到世界人民的尊崇。“在美国纽约耸立有林则徐铜像,并设有以其姓名命名的广场。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曾特地为林则徐夫妇做蜡像,且作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李延声对记者说。

  林则徐曾入职清朝翰林院,在京城居住9年唯一留存的故居,现位于西城区骡马市大街51号。目前因年久失修,已损毁严重。北京市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呼吁要加强予以保护、修缮,李延声提出应将此故居开辟为小型纪念馆,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水法:以国画绘国花,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何水法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特级专家

  利用中国画家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国画绘当地国花,用中国画的画笔展现代表所在国精神象征的国花的方式,是一个可行并且双赢的策略。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我国已经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逐步推进,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全面和深入地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何水法认为,在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找到一个不同文化间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一个共通的交集点。利用中国画家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国画绘当地国花,用中国画的画笔展现代表所在国精神象征的国花的方式,是一个可行并且双赢的策略。

  何水法说,以国画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花,于中国民众而言,可以通过这样的创作和展览活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而言,看到自己国家的国花被中国艺术家热爱并且重新演绎,他们心中对国花的天然亲近感自然会推进他们主动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积极性。

  其实,何水法早已在进行以国画绘国花的尝试。2016年5月23日,中国-东盟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万紫千红——东盟国花精品国画展”以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展品就是何水法为此次庆典专门创作的东盟十国国花。当天,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十国大使均出席开幕式,并代表各大使馆受赠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特别准备了中国的笔墨,邀请东盟十国的大使在长卷的卷尾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不少大使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使用中国的毛笔,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体验中国书画文化。

  在2016年G20峰会前,何水法也为峰会创作了20国国花并举办了画展,用中国画将中国牡丹、英国玫瑰、韩国木槿、意大利雏菊、加拿大红枫、法国鸢尾、印度红莲在内的20幅国画作品献予G20峰会各国嘉宾。2016年12月,他又专程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孟加拉国进行采风交流,用中国画描绘孟加拉国国花——睡莲。

  何水法建议,以“一带一路”美术工程为依托,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一带一路”百国国花,将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笔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受民众喜爱的国花相结合,进而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艺术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间的感情,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何水法说,鲜花代表美好和幸福,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位民众无不热爱美丽的植物。而一个国家的国花,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除了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之外,更是代表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由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再由中国的传统绘画表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美好,这无论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这是对“一带一路”百花齐放的准确再现,是对中国以开放的心态走入并影响世界,与世界共同稳定繁荣发展的意愿的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何水法觉得,用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画绘代表世界各国文化的百国国花,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言恭达:倡议设立“汉字节”,让“书房满中国”



  言恭达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建议从国家层面上重视汉字和汉字文化,设立“汉字节”,并建立汉字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在全国重要省区市传播、展示、强化,打造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精神堡垒。

  一向关注社会大文化建设的言恭达,今年提交了《关于谨防互联网时代汉字在传播中缺失的建议》《关于深化实施“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工程的建议》等提案。

  “国运兴则语言兴,国势强则语言强。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汉字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汉语与汉字是中国人的生命标签,无论身居何处,只要是使用汉语交流,人们都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言恭达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汉字文化影响世界的力度不断增强,汉语与汉字在国际传播中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在国际上汉语还不是强势语言,在互联网的裹挟下,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出现许多新问题:如书写能力差、汉字文化内涵传播的忽视,以及汉字在国际传播起步晚等。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重视汉字和汉字文化,设立“汉字节”,并建立汉字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在全国重要省区市传播、展示、强化,打造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精神堡垒。

  言恭达就此表示,一要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加强引导推广。重视汉字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二要强化基础教育,传播汉字文化与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培养孩子写方块汉字的习惯和对汉字母语的认同与亲和力,还要讲解字源字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中华文化的认知度。三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全民普及汉字文化。针对非基础教育阶段的人群,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打造“振兴汉字文化”类精品节目,吸引观众同步参与,在社会文艺中领略汉字之美,学习汉字知识。四要发挥汉字创意魅力,推广“文创产品”。让汉字文化活化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单一的符号。五要活化常用汉字和传统文学。将常用汉字及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转化成英文教材和世界传布方式,通过孔子学院进一步向海外传播,扩大汉字审美的国际认同和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六要培养书写习惯,让大众重获汉字之美。还要把汉字不同类型的字体融入中华字库中,通过手机端、电脑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在各个输入法和搜索引擎汇总中进行爆发式传播,彰显中文魅力。

  除此之外,言恭达还指出,在今天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深化实施“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的工程刻不容缓。他希望能借此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之美,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人们从回归心灵的艺术中提升品位,优雅地生活。 启动“寻找东方美、书房满中国”工程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全民阅读”政府工程的深化,也是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活化,同时还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和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有效手段。

  他建议:第一,加强政府主导。政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分类指导。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优质团队、优质创意、优质活动,为“书房满中国”注入发展动力。

  第二,打造示范样板。引入优质“新中式”家具、优质好书、优质文创产品等,通过样板书房的建设和传播,让中国书房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引入社会力量。引入各方优质的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社会组织自主介入,围绕项目开展丰富有质量的活动,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第四,创新运作模式。“书房满中国”工程要融入“互联网+”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中国书房的数字化阅读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采用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将中国书房搭建成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平台。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在全社会范围内快速深入地推进中国书房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六,增强国际交流。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以及文化节展、书展、电影节等活动互动,共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让中国书房走出国门,展示出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追求,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更多专题
用作风淬炼干部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

“德”“情”相映

一路的风尘与疲惫,全然被这位北方硬汉子的热情所融化。爽朗的笑声洋溢出大兴安岭人的粗犷与正直、淳朴与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