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城建院交通院院长 秦国栋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介绍,有一些想法和个人观点。
第一,关于投融资体制。过去的投融资从政府主导,政府出钱加银行贷款,转变到现在引入社会资本。实际上认识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来讲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商业服务行为,成本也不可能通过向乘客出售车票来回收和平衡。所以就产生了投资到底如何来处理,我们建立投融资的体制实际上就是基于我们认识到了双重的属性。
可能有几点,一是尝试用外部的效益来补贴城市轨道交通,这是我们比较现实的选择。二是政府要承担公益性的投入,经济性的特点交给市场来解决。三是如何来平衡公益行为和市场行为的问题。这种尝试应该是非常好的,符合这一原则的投融资模式都应该是鼓励的,鼓励这种创新。但这就需要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支持,至少要解决两点问题:1、确立我们用外部的效益来补贴城市轨道交通机制,也就是说把这种补贴制度化。2、既然引入了社会资本,就要确立一个适度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关于沿线用地综合开发的问题。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轨道沿线的综合开发,也就是港铁比较成功的运作,“地铁+物业”的模式,不仅仅是投融资模式,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理念,应该是轨道交通主导城市发展的理念。我们这次注意到,南京提出的地铁小镇的模式,深圳提出的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包括上海提出的产城融合,实际上都是城市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香港的成功经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互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香港地铁之所以成功得益于香港的土地出让制度,也得益于香港轨道交通主导城市发展的理念。
我注意到PPT上的一个数据,香港全网有87个站点,港铁开发了43个站点,大陆去年年底通车的轨道交通大约有2200多个站点,我们有几个站点是按照这种理念开发的?所以把这种创新,这种模式制度化是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的基石。要做到这种融合,在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体制、土地出让制度上进行创新。现在提出了土地分层规划、分层出让、土地作价注资到轨道交通的经营主体等等,这些方面能不能从政策和法规上制度化,然后在全国推广。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曲千古绝吟,融入万里奔腾咆哮的黄河,流淌着几千...
“诚信经营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