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ISO55000 会做得很烂吗?

企业报道  2017-02-10 18:08:52 阅读:

  ■ 蒋坛军 资深管理顾问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很不幸,ISO9000的推行在我国很多企业里做得很烂,对于改善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无甚本质性的帮助;而只是多了一套空头文件、加上一张认证证书。

  ISO55000资产(含设备)管理体系,本身当然也是个好东西,且已于2016年10月被正式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笔者跟踪这个管理体系已有一些年头,从PAS55到ISO55000英文版,再到我国国家标准中文版,已发现有些不好的苗头,例如:把ISO55000等同于设备管理体系(ISO55000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管理);再例如:推行ISO55000,并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所需的改善事项,而只是因其是新的国际标准,可以卖弄噱头(诸如“行业首家通过国际权威标准ISO55000认证的企业”之类);等等。

  而且,为了保持在全球各类企业的普遍适用性,管理类国际标准的表述惯例,只高度凝练地提出理念、管理框架与要点,但不细化到日常操作层面——ISO55000也如此。而心怀“终于轮到我捞一把了”的动机不纯者,于是趁机钻起空子:既然没规定具体怎么做,那就可以“屠户杀猪,各有各的刀法”(其实就是怎么省事怎么搞)。没有工匠精神,怎么可能把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位?

  再者,也正因为ISO55000只高度凝练地提出理念、管理框架与要点,但不细化到日常操作层面,导致相当部分的ISO55000推广人士产生了错觉:有ISO55000就得了,无需掌握其他资产管理理论了。而且,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埋怨说“ISO55000很虚”。这表明这种错觉已被传递并误导了企业。事实上,现存的一些其他资产管理理论,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迄今仍不失其巨大魅力与作用。比方说:制造(例如五金冲压、注塑、彩印)、能源(例如石油、火电)等行业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往往也就是设备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的价值创造,TPM(全面生产维护)四十余年前就提出了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例如设备零故障、OEE设备综合效率提升等(ISO55000未有这类具体方法)。试想一下:一家设备密集型企业,若其设备故障此起彼伏,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ISO55000所追求的“令资产最大化创造价值”,从何谈起呀?

  殷鉴不远,ISO9000已做得很烂的反面教材;推行ISO55000未从资产管理本质出发的苗头;相当部分的ISO55000推广人士的错觉。因为这三点,于是一些同仁与笔者早已高度担心的问题就来了:ISO55000也会做得很烂吗?

  有必要重复一下管理常识。推行ISO55000之根本目的,不在于一张毫无含金量的认证证书、不在于把理念在墙上到处张贴、不在于空头文件多么精美齐备、不在于汇报PPT多么华丽惊艳、不在于哗众取宠的响亮噱头,而在于令资产在全寿命周期最大化创造价值、而在于提高资产回报率、而在于资产管理可支撑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简而言之,若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得不到提高,则其ISO55000的推行就是无效的、不需要的。恰如任正非先生在华为公司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不产粮食的流程,是多余的流程!”

  若想把ISO55000落到实处,务必要基于其核心理念“令资产最大化创造价值”展开推行工作。例如:改善资产(含设备)本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可包括削减生产设备的故障率、降低设备备件成本、提高OEE设备综合效率等;充分结合企业经营战略,改善资产所处的企业运行价值链,可包括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精简组织结构与人员等。

  ISO55000出台的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价值导向切中本质,资产管理翻开新篇。但若推行时偏离“令资产(含设备)最大化创造价值”,则ISO55000在我国必烂无疑。——但愿我只是杞人忧天。


更多专题
企业可持续发展之必行之路

企业管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管理不仅具有普遍性、科学性的一面,还有其特殊性、社会性的一面。

铸造民族品牌需要精神前提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然而,中国的资源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却在市场交换中被国外的品牌拿走了,这几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