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斩断野味产业链须强化消费端法治监管

企业报道  2017-02-10 18:06:05 阅读:

  ■ 邓子庆 时评人

  日前,随着一则“广西考察吃穿山甲”的网帖持续发酵,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亦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一位熟悉行情的餐饮业人士透露,在地下野生动物贸易中,以穿山甲、巨蜥、熊掌最受欢迎。这些野味在产地捕杀后的价格并不算太高,但是经过各道贩运环节,呈上餐桌时已经变成天价了。在贩卖野生动物的暴利驱使下,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贩卖野生动物产业链在各地络绎不绝地涌现……(2月9日《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多起重大贩卖野生动物案一再提醒我们,穿山甲、娃娃鱼、猫豹……这些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原本应该在自然界自在生活,成为我们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但却成了一些人餐桌上的“美味”,令人痛心、愤慨、警醒。

  此次“广西考察吃穿山甲”事件不过是现实存在的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的一个小切片。相信随着多个部门的介入,这一事件最终会得到妥善处理。但如何更好地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如果把这条血色产业链比作一棵树,一个个曝光出来的“杀野”现象就是一片片树叶;土壤在,树干在,它还会时不时在某处生根发芽,甚至开出恶之花。

  平心而论,现有法律对非法处置珍稀野生动物行为的打击比较严厉。例如《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均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以蜂猴为例,凡是有收购、出售、运输行为就构成犯罪,两只以上属情节严重,3只以上达到情节特别严重。应该说,再严厉的法律也无法杜绝铤而走险者,就像贩卖毒品,巨大的利益空间摆着。

  正因如此,对于斩断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笔者认为除了强力执法,还需要从加强消费端监管、改变国人饮食观着手。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珍稀野生动物之所以能成为一些人的盘中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成为一些人虚荣性消费、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而满足一些人畸形的虚荣心、饮食观:“一般人吃不起吃不到”“珍稀野生动物大补”“味道很特别”……

  要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饮食文化,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多少年来,“老饕”一直都留恋于野味的美味和高营养价值,进而将各种野味奉为上等佳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盲的表现。科学一再证实,很多“野生美味”的营养价值和口味并不比养殖的禽畜好多少。相反,搞不好“祸从口入”,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野生动物的宰杀没有相关的检验检疫,吃野味存在巨大的风险。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如艾滋病就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在斩断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问题上,每一个人都应反思,那种无知的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饮食)恶习是否也像病毒一样潜伏在我们体内?

  另一方面,有必要补齐在监管消费端的法治短板。一直以来,贩卖、杀害珍稀野生动物违法,但明知道是野生动物还去大饱口福者却没有任何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从逻辑上,让一些“老饕”不敢肆意对“野味”下口,也是斩断这条利益链的关键一环。当“老饕”都忌惮于法律制裁而视非法处置野生动物的餐厅为黑店时,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对此,笔者建议修缮有关法规,对明知是珍稀动物仍“动口”者按共犯处理,视情节轻重予以法律制裁。


更多专题
企业可持续发展之必行之路

企业管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管理不仅具有普遍性、科学性的一面,还有其特殊性、社会性的一面。

铸造民族品牌需要精神前提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然而,中国的资源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却在市场交换中被国外的品牌拿走了,这几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