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中国式管理实践的出路

企业报道  2017-01-25 11:41:49 阅读:
核心提示:在笔者看来,中国式管理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对典型经验的总结,或者周严的理论建构,而是成千上万企业和企业管理者自觉运用中国式管理(或中国管理学)的精神

 

  在笔者看来,中国式管理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对典型经验的总结,或者周严的理论建构,而是成千上万企业和企业管理者自觉运用中国式管理(或中国管理学)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水平的过程。请注意,中国式管理的实践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设置完善的目标上,而是应强调其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具体说,有如下三个方面工作要做。

  第一,对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遗产,要系统地学习。仅仅以某一种古典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或者简单地以某些古人的片言只语为绝对信条来指导工作,都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不强调系统地学习,在知识环节上出问题,就难免在行的环节上走偏,走火入魔,最终贻笑大方,归于失败,或者缺乏长久的生命力、竞争力。

  第二,对于企业管理实践要系统反思。企业要全面借鉴经典的中国管理理论,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问题进行系统的反思。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总是系统性问题。仅仅、甚至总是着眼于个别现象、个别领域是没法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只有耐心地、乃至较长时间的系统地对管理的各个层面,对照中国管理学理论进行反思,才能形成对问题根源的深刻认识,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系统把握。“两参一改三结合”之所以在当年是有效的,是因为它涉及对制度、对人的作用、对工作方式等的系统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组织中人的关系的假设,找到了发挥人的积极性的最佳方法。

  第三,着眼于组织素质、人的素质的长期修炼。尽管管理者们都由于竞争的压力,总是企图尽快找到立竿见影的办法,但是组织与人的素质的提高的确是一个长期过程。正如中医对人的健康的调理需要长期过程,而不能靠吸食鸦片来立马见效一样,对组织的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不可盲目求速度的过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看一看那些中外成功的企业,哪一家不是靠长期努力、摸索取得的成功的呢?

  总之,从系统学习,到系统反思,到长期修炼,就是一个中国式成功企业的必由之路。值得强调的是,提倡学习和应用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反对企业不断学习西方新的管理模式,并适时地发动管理运动与管理变革。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健康的人既需要长期锻炼与养生,也需要日常丰富多彩的工作生活内容和间或看病吃药一样。中国式管理是战略性的,是关乎基业常青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它与每天要维持生计、活出痛快与效率并非截然不相干。

更多专题
世界博览园 万花一点红

这里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故有“春城”美誉……

安全管理制胜之道

巍巍泰山脚下,涓涓柴汶河之畔,坐落着一个年产原煤200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