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在中国式管理领域存在着三股力量,或称为三个流派。
一是古典主义派。这一派认为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古典主义派的主要特征是按古代学派划分各种不同的应用支派。如用兵家思想管理的兵法派、孙子派,用儒家思想管理儒家派、儒商派,用易经思想管理的易理派、易数派,用道家思想管理的道家派、无为领导派,用禅和佛家思想管理的佛家派、个人修炼派,用法家思想管理的帝王派、权术派等等。古典主义派的基本方法论是古为今用、以古喻今。为了证明其正确性,他们往往以有关的成功案例为例证,以有关的西方理论为旁证。
二是现实主义派。这一派以极少的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为基础,大量地解释在各种现代情境下的具体操作方法。例如用情、理、法解释怎样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这一派大多为实践家,他们主要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从中归纳出“成功模式”,然后广为宣传。这一派也许是由于其观点主要来自于实践,所以特别有自信。尽管古典主义派也声称其目的和归宿是实践应用,但现实主义派对后者往往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经“当代的实践”检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才是硬道理。他们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归纳式的、实证式的、西方式的。
三是批判主义派。他们并不否认中国文化对现代组织的影响,他们所批判的是古典主义派的陈旧、现实主义派的自大。在他们看来,在现代情境下,并没有什么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所谓中国式管理,有的只是符合现代生产方式和世界潮流的管理。所谓的古代先进的东西,在当代是过时的;所谓当代“中国式”的东西,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把西方现代的东西学到家,或者形势的发展还没有逼到认真地学习、应用现代管理的地步。这一派是严肃现实的。他们痛恨任何把落后当成先进的企图。
这些不同的流派彼此在观点上是对立的,各自在用各自的语言说话。这反映了如下问题:
一是客观基础不厚。我们的现代管理实践的时间毕竟太短,真正能获得广泛认可经验并不多。
二是历史积淀复杂。说到中国式管理,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实践传统有各种各样的瓜葛。而历史积淀恰恰是复杂的。当有人说要向某一古典学说(例如兵家)学习时,就会有人说,那时是有局限性的,还有道家、儒家的大智慧呢。当有人说中国式管理就是柔性管理,一切都是可也不可的圆滑时,就会有人说,这里缺乏现代精神,缺乏长征精神、革命精神。
三是范围的模糊性。批判主义派的人士问,如果一切有人参与的管理领域都有中国式管理,那么就会有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式领导、中国式执行、中国式竞争……那么,现代管理的位置在哪里呢?这种疑问或担心是有道理的。个性与共性的边界在哪里?这似乎是各家各派都很难说清的问题。
四是研究的范式不明。中国式管理的结论应该怎样得出?是以心、以悟为标准吗?是以逻辑推演为标准吗?不同流派各说各话,甚至“文人相轻”,其根源是各家的研究范式不同,各家所用的语言、术语不同。这正如说英语的和说法语的、说德语的在对话、论战。这就难免各方都有“对牛弹琴”的感觉了。
这里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故有“春城”美誉……
巍巍泰山脚下,涓涓柴汶河之畔,坐落着一个年产原煤200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