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娄红淑 特约记者 曹继选
重庆市两会期间,就如何打造“美丽黔江”的话题重庆市人大代表、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说:“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报告精神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推动黔江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
据悉,近年来,黔江区认真贯彻中央和重庆市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深入推进“城市靓区”战略,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以815.2分一次性通过国家暗访,群众满意度达97.1%;荣膺“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中国森林氧吧”称号,被联合国环境基金会评为“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
余长明代表说:“今后一个时期,黔江区将坚持以人为核心,走绿色生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统筹城乡之路,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
走生态绿色之路,全力构建“美丽黔江”新格局。立足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加快建设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快建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黔江。
走规划引领之路,加快建设民俗生态城镇群。加快推进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凸显规划引领和刚性约束。与腾讯公司合作共建智慧城市。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文明城区。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要求,推动老城提档升级。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开发,建设一片、成型一片”要求,渐次铺开新城建设。着力打造濯水等中心集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旅游重镇、边贸集镇和特色产业集镇,实现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走产城融合之路,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1+6”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建成材料、纺织、环保“三大产业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实现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加快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建成武陵山区商务聚集区、旅游集散中心,发挥好“一关一检”、航空口岸等功能作用,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吸引区内外人口梯度转移。
走城乡统筹之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南开中学、人和街小学等主城名校在黔办学功能的最大化,让黔江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建成1所市级特色示范高中,再创两家“三甲”医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抢抓成渝城市群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七干线两枢纽”铁路、“一环四射”高速公路、“五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开通机场航线总数10条以上,提升农村公路等级,乡乡通天然气,推进全域无线网、光纤通信延伸建设。切实保护好乡土自然景观和民俗村落,全域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
这里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故有“春城”美誉……
巍巍泰山脚下,涓涓柴汶河之畔,坐落着一个年产原煤200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