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白酒中的异杂味以及解决措施

企业报道  2017-01-20 17:05:09 阅读:

  ■ 黄志瑜

  白酒中的臭味、苦味、酸味、辣味、涩味、油哈味等与白酒中众多微量成分如酸、酯、醛、酮、醇、酚等物质含量的多少,相互之间的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酸味是由乙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形成的;涩味是由乳酸、芳香族(酚类)化合物形成;辣味是由醛类物质形成的;苦味主要是由醇类物质。

  白酒中部分异杂味是由于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产生的,某些异杂味是不容易转变和克服的。例如,窖池管理管理不善,密封不严,上层酒醅发倒烧(发倒烧窖池上层酒醅升温过快),酒则会发苦,若酒曲受潮,大量长青霉,酒也会发苦;当酒糟大量生长霉菌,酒则会带霉味;锅底水不洁净或烧干,酒则会带糊味;辅料用量过大或者未经过清蒸处理,酒则会带有辅料的腥臭味;使用劣质橡胶管馏酒或者运送,酒则会带有橡胶味;滴窖不净(滴窖是指把微生物的副产物黄水等抽干净),酒则会带有黄水味;蒸馏时装甑不均匀或者摘酒不当,酒则会带有尾子味(酒尾味,类似于油哈味,入口酸涩)。

  臭味的产生以及解决措施

  一、臭味成分的生成及其气味特征

  1、硫化氢 味阈值极低(阈值越低的物质,在含量极微的情况下易被人感知),有臭鸡蛋、臭豆腐的臭味,在发酵时会生成硫化氢,在酒醅酸度过大,特别是含有大量乙醛的情况下,蒸煮、蒸馏过程中也会产生硫化氢。

  2、硫醇 一般值乙硫醇。

  3、乙硫醚 呈焦臭味。

  4、乙烯醛 俗称甘油醛,具有催泪辣眼的气味,在发酵不正常时,常在蒸馏操作中带有刺眼的辣味;蒸馏出来的酒燥辣,就是酒中有乙烯醛的缘故,其沸点只有50℃,易挥发,酒在老熟过程中辣味会减轻。

  5、游离氨 氨水臭味。

  6、丁酸、戊酸、乙酸及其酯类。

  二、防止和解决措施

  1、控制蛋白质。蛋白质不足时,发酵不旺盛,白酒香味淡薄,蛋白质过剩时,使窖内酸度上升,为产生大量的杂醇油及硫化物提供了原料,为之生酸大,蒸馏过程钟长生大量硫化氢。

  2、加强工艺卫生工作。 防止杂菌大量侵入,时间少白酒臭味的有效办法;管理不善,窖皮泥乱堆乱放,混入酒醅内,导致蒸馏时窖皮泥里面的泥臭味一并移行入酒内。

  3、掌握正确的蒸馏方法。采取缓慢蒸馏的办法,若蒸馏时大火大气,使酒醅中的硫氨基酸在有机酸的影响下产生大量硫化氢。与此同时,一些高沸点物质番薯酮也被蒸入酒中,使其臭味增加。

  4、合理贮存。由于新酒中有低沸点的醛类、硫化氢、丙烯醛、硫醇等挥发性物质,同时醒酒的酒精度大,对味觉刺激性较大,给人以暴辣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新酒臭味。通过合理的贮存,加之白酒的氧化—还原、分子排列、适当地挥发三大作用,将有力地推动白酒的老熟。

  苦味成分的生成和防止措施

  一、苦味成分的生成及其味觉特征

  1、糠醛糠醛有严重的焦苦味,是由谷壳中含有的多缩戊糖生成的。

  2、杂醇油由氨基酸分解脱氨而产生的杂醇油是含有苦味的,正丁醇苦味轻,正丙醇苦味重,异丁醇苦味极重。

  3、酪醇由酪氨酸生成的酪醇,闻香虽然柔和,但是苦味重且持久。

  4、丙烯醛不但有辣的刺激性臭味,还带有极重的持续性苦味。

  5、酚类化合物由原料中的单宁分解而来的,常常带有苦涩味。

  二、防止方法和解决措施

  1、加强辅料的清蒸处理 以此排除邪杂味以及处理出现轻度生霉现象的原料

  2、合理配料 适宜的用曲量以及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含量高,必然产生酪醇,导致杂醇油超标,苦味产生。而且致使出酒率下降;如果用曲量过大,填料多,窖池内空隙大,酵母繁殖过量,大量酵母自溶后产生酪醇,导致苦味的产生。

  3、控制杂菌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杂菌污染,适当温度发酵,降低酸度。

  4、掌握好蒸馏 发酵成熟的酒醅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馏把酒醅中的乙醇,水,芳香物质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要“轻,松,缓,匀”,见气撒糟,掐头去尾。

  5、加强勾兑技术 苦味物质多是高沸点物质,所以在贮存过程中不易挥发消失,勾兑主要是使香味物质与苦味物质保持一定的平衡性,使酒体苦味“消失”。

  酸味的生成和防止措施

  白酒在闻香上有刺激性酸气时,若酸气突出,则乙酸含量大。凡是酸味重者,其酒醅酸度必然大,不但酒的质量差,而且其出酒率也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卫生条件差,或配料淀粉浓度高,蛋白质过多,下窖温度过高,酒曲、酵母杂菌过多,使用出房不久的新曲、生料与熟料混杂,发酵期过长或者糊化不彻底所致。

  防止方法及解决措施:

  1、蛋白质切勿过剩 蛋白质过多,将会分解成氨基酸、脂肪酸

  2、减少杂菌污染 酸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3、控制酸度

  ⑴根据季节变化,严格做好入窖温度、酸度、淀粉浓度的管理,控制好发酵温度。酒精酵母繁殖温度为28℃~30℃,发酵温度30℃~35℃;若温度高于40℃,则酵母发酵很难进行;产酸细菌繁殖温度为37℃~50℃。所以过高温度发酵容易被细菌污染。

  ⑵辅料用量切勿过大,避免窖内酒醅疏,松空气较多,造成微生物繁殖迅速,进而发酵升温过快。这不仅会使酵母过早衰老,也利于杂菌繁殖生酸。

  ⑶摊凉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则容易感染空气和场地中的杂菌。

  ⑷滴窖时间要足够,且滴窖勤舀,尽量滴尽酒醅中的黄浆水,否则酒醅酸度必然增高。

  ⑸加强发酵时间内的窖内管理,严禁窖皮因裂口而造成的杂菌大量入侵生酸。

  ⑹消毒法,使用“用75%vol乙醇水溶液”消毒生产工具。

  ⑺保持一定的贮存期。

  辣味的生成和防止解决措施

  辣味不是味觉,而是在鼻腔粘膜产生的一种痛觉。白酒中的辣味成分主要有糠醛、杂醇油、硫醇和乙硫醚,以及微量的乙醛。含杂醇油过多的酒,口感辣而苦。低沸点醛含量高,多是由于馏酒温度过低,贮存期过短,卫生管理不善,感染大量乳酸菌造成的。

  防止及解决措施:

  1、正确使用辅料 正确使用辅料,可以调整入窖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水分,在蒸馏时可以减少原料相互粘结,避免塌气;在酒醅中起到疏松作用,保持粮糟的柔熟不腻。所以要求原料应该新鲜、干燥、无霉烂。

  2、加强工艺卫生管理 工艺操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搞好卫生管理,防止杂菌污染,尤其是异乳酸菌作用于甘油后产生刺激性极强的丙烯醛。

  3、保证发酵正常 在工艺上要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因为酵母在衰老时会生成较多的乙醛,所以酒醅入窖池后,防止开猛“火”,落“火”快(这里的火是指温度,避免升温过快),防止发酵周期不适当延长,使酵母早衰。

  4、掌握正确馏酒温度 过高,则不利于酒精在甑内最大限度浓缩。过低,则影响低沸点辣味物质逸散。

  5、合理贮存 避免酒液在贮存过程中被污染,适当延长存储期

  涩味成分的生成和防止措施

  一、涩味的生成

  白酒中呈涩味的主要物质有:乳酸及其酯、单宁、糠醛、杂醇油等等。

  1、乳酸及其酯 目前白酒中较普遍的现象是,乳酸及其酯类过剩。

  2、单宁 红高粱壳中单宁含量比较多,遇铁生成黑色沉淀,单宁有收敛性,能凝固蛋白质,对微生物细胞和酶都有不同的钝化作用。当然,微量单宁存在时,也能赋予白酒特殊的香气,原因是单宁经过发酵后转化为了丁香酸。

  3、糠醛与杂醇油 辣味与涩味并存。

  二、防止和解决措施:

  1、降低白酒中的乳酸及其酯,使其含量适中。

  ⑴控制入池淀粉含量,尽量降低入池温度,控制用曲量,防止升温猛、开酸大;防止糖化与发酵不协调,造成残糖偏高,形成大量乳酸。

  ⑵严格使用85℃以上的热水作为打量水,保持酒醅发酵一致,不淋浆,达到缓慢糖化和发酵。

  ⑶坚持缓慢装甑,缓火蒸馏。不仅可以提酯增香,尤其会起到“增香控乳”的作用。根据经验,缓火蒸馏的压力为正常馏酒时不超过60kpa,大气追尾至80kpa,蒸煮糊化至100kpa。

  ⑷量质摘酒,截头去尾,防止低度酒中乳脂进入半成品酒中。

  ⑸重视窖泥的养护工作。

  ⑹提高大曲质量,严格控制杂菌侵入糟醅。另外,提倡使用陈曲,因大曲经一段时间贮存,一些产酸菌在长期干燥条件下失去生存能力而衰亡。

  ⑺搞好环境卫生,随时清扫车间区内的残余糟子。

  ⑻利用控制剂控制乳酸乙酯的生成。

  2、降低酒醅内单宁的含量 加强高粱的除杂工作;延长蒸煮时间以及采用混合原料。

  3、严格工艺操作 加强工艺操作管理,减少糠醛和杂醇油的生成。

更多专题
安全管理制胜之道

巍巍泰山脚下,涓涓柴汶河之畔,坐落着一个年产原煤200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

探析出高产背后的原因

陕西延长油矿管理局瓦窑堡钻采公司在特低渗透油层储量小、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的情况下,坚持“以科技开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