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春雨、张龙: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金春雨、张龙在《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年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典型和非典型政策之间频繁切换,这种“异质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动态影响,导致常参数模型所刻画的溢出效应缺乏实际的经济意义。为此,作者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经济、私人经济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来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动态影响的表现形式及背后的机理。研究发现,动态影响体现在:一方面,不同时期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向影响,意味着不同时期的同向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反向影响;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私人经济的影响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呈现递减、递增、平滑现象。动态影响的根源在于不同时期传导机理的差异。在固定汇率下,美联储通过影响中美利差作用于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在浮动汇率下,美联储通过干扰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来影响中国的经常账户,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缩小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结合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建议宽松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并行以及缩减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来应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李晓华: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四大关键点
李晓华在《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撰文指出,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抓住四大关键点:一是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既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供给能力与需求不匹配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快速提升,而且产业转型的压力也对生产技术、原材料、仪器装备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新要求。但是由于中国供给能力滞后,许多中高端需求在国内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不得不依赖进口。如果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现状,只有那些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需求才能被实现,供给能力的低下就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通过创新加强产业基础、改进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国内需求升级的产品和服务。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优势被削弱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外资等手段,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并且对消费品、投资品的需求急剧放大。然而,由于国内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弱小,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工业产品不能实现自给,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对于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购买力弱,它们需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工业品,这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当前中国的钢铁、有色、建材等不少产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能够与国外高增长市场有效对接则能实现双赢。三是抓住新工业革命的产业机遇。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已经获得广泛应用,3D打印、虚拟现实、机器人、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新工业革命将对未来的产品与产业、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地区既要促进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成熟产业的发展壮大,又要着眼于未来,培育、引进、扶持新工业革命时代的代表性技术和产业。四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协作。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这一特征决定了全国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工资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经济呈现东部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低的梯度发展格局。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应该加强产业协作,譬如建立产业供需信息平台,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发展利益分享的飞地经济等,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国内的欠发达地区转移,既为东部发达地区留出“腾笼换鸟”的空间,又能够带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
朱一中、杨莹:土地发展权的性质
朱一中、杨莹在《经济地理》2016年第12期撰文认为,土地发展权不同于土地使用收益权。土地发展权与土地使用权的根本不同在于,土地使用权总是与特定宗地相联系并固化与该宗地,不能进行空间转移,土地使用的对象是具体的“土地”,它是一种“有体物权”;而土地发展权在法律属性上是受行政管制的土地开发利用权,是一种开发容量许可权,它指向的对象是“开发容量”而不是土地本身,科研与土地实体分离而进行空间转移。土地发展权作为政府基于行政权、运用土地用途管制手段所发放的土地开发容量许可,与我国法律传统“有体物权”具有本质差别,而与知识产权这种新型物权更具有相似性:例如虽然土地开发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但土地发展权是作为现代产权概念出现的,不是从来就有的。同样,知识生产是一个久远的人类行为,但知识产权也不是从来就有,是一个现代产权概念。只有“土地开发容量”这种无体物权具体地应用于某一地块,它才具象化为土地开发利用形态。同样,只有当知识产权应用于生产,它才会具象化为某一技术产品。正是由于土地发展权是一种抽象的无体物权,它才具有可以进行空间转移、可独立行使的财产权性质。土地发展权可脱离土地实体而进行支配的性质具有关键的作用,这样的权能范围才能保证其发挥利益界定的功能。土地发展权作为一项物权,除了具有物权的排他性、支配性、收益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形式多样,市场机制是决定土地发展权价格的最优机制。
坤洁:需要研究“大健康经济理论”
坤洁在《新理论》2016年24期撰文认为,健康是涉及每个公民的人权。为维护公民健康,需要制定健康政策,从企业、市场、政府,完善提高健康科学认识,实施现代健康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健康经济学”,为完善健康政策,提升健康科学,推进健康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譬如,现在餐饮业就有不健康的行为:为顾客提供“超标”的菜品,食盐过量,脂肪过量,客人是享“口福”了,但是并不健康。餐饮业是否应该从顾客的健康出发,生产提供脂肪食盐不过量的菜品,而不是一味通过满足顾客口味提高销售量。作者认为,我国医保基本覆盖全民,但政策漏洞多,管理问题多,亟须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支持。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必须符合健康的原则。比如,有的童装含甲醛,有的乳品含三聚氰胺,等等。企业管理必须增加健康标准管理,把健康经济纳入企业发展的科学范畴。从公民角度看,衣食住行,也需要树立健康经济观。买菜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使身体健康,减轻经济负担。穿衣打扮,既要时尚美丽,但更要健康经济。健康是大概念,是微观问题,也是宏观问题。健康经济包括卫生、饮食、锻炼等问题,也包括相关的政策问题;既有身体健康,也有心理健康,更有性健康问题。健康经济是一门新学科,是与百姓密切相关、与企业生产、与政府管理都有关联的新学科。希望更多的人从事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大有作为。
(卫星 编)
也许一个人的一生燃尽了,也只不过走在一个小山包上,但是百年之后,他总要给后人留点什么。
大海,人类生命的源泉,以其辽阔苍茫的雄浑意境、富饶弥贵的珍惜资源,多少年来,在与人类相互交融、和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