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才云 职员
1月3日,中国《法制晚报》编辑刊发了题为《官员喝河水 是科学治污“壮了胆”》的时评,介绍了浙江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之有效的治污方法:一靠政府与企业形成治污共识,开发区通过宣传、通过现场感受污水脏臭,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环保意识;二靠经济开发区组织查找污染源头,下深水发现造成污染的涉事企业,精准找出治理发力点;三靠达标整治,经济开发区统一部署,小溪沿线所有企业对污水入管、入池、入厂达标处理,实现了一滴污水也没有流入龙石溪的目标可控;四靠建章立制,建立“河长制”、相关第三方机构机构经常性适时检测水质制度、水质通报制度,使流过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水质有了稳定可靠的保证。
同是1月3日,新华社以《治雾霾不妨试试“兰州办法”》为题,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兰州治理雾霾的办法:一是强化网格化管理。整个兰州市区被划成1482个网格,逐一落实减排责任;二是强化驻厂监察。所有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干部24小时驻厂监察,1296台锅炉全部进行煤改气;三是强化干部问责。2013年以来,因为治污不力问责近千名干部,一批治污得力的干部获提拔重用。兰州市祭出了有力的“三板斧”,紧紧地缚住了大气污染这条“雾霾黑龙”。
丽水经开区治污取得明显成效,在经过半年的努力后,原本污得不能再污的河水,通过科学治理后竟然能够入口饮用。由此可见,污水不仅能治、而且能通过治理后,恢复到以前山清水秀状态。
“兰州治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最近五年治理,兰州稳定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2015年底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黑兰州”确已不再,目前正在进入彻底变“蓝”的“过关斩将”冲刺阶段,相信,“兰州蓝”不是梦。
治污与治霾,看似“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共同点都是治污,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改善环境、护卫人民群众健康的纠错之举。“丽水治污”“兰州治霾”,两个都是成功的环境污染治理案例,都大有可取之处。
“丽水治污”“兰州治霾”表明,“世上无难事,最怕有心人”。企业不管大小,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企业越多造成的环境污染就越严重,而且治理污染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只有排除万难,科学规划,形成治污共识,强力治污,才能达到良好的治污、治霾效果。
“丽水治污”“兰州治霾”表明,“共产党人,最怕认真二字”。对于治理污染来说,“认真”二字表现在“精工细作上”,体现在精准上,这在丽水、兰州都得到了展示。丽水经开区对于每家企业、每根污水管、每段雨水渠、每个污水池、每个污水厂都精确到点到企业;而兰州市,大到能源结构、小到每个网格、每个企业、每根烟囱、每台燃煤炉、每天用多少燃煤燃气都“精确到个位数”。可以这样说,精准找到污染源,正是精准治污、治霾的关键。兰州大气治污,看似“笨”办法,实在是以认真、执着的“兰州精神”狠抓环保治理落实。
“丽水治污”“兰州治霾”表明,“世上无难事,最须执行力”。 比尔·盖茨说过:“在未来的 10年内,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诚然,各行各业都需要执行力,而治污、治霾更是涉及到企业的利益,要治理必然要动企业的“奶酪”,要到群众满意的“大治”,必须要打破原有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各方治污投入。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则调动不了干部的积极性,则对污染企业无计可施、无能为力,环境治理或是一句空话。“执行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为此,须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用干部政策强化干部管理,用行政手段强化生产企业结构调整,用法律手段强化污染治理,用财政手段强化治污投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有执行到位,才能出现如同“广州蓝”一般的环境治理效果。
社会发展离不开工业,污染却成为工业发展或多或少的“副产品”。随着工业发展加速,环境质量愈来愈恶化,严重地影响到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并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各地环境相继亮起了“红灯”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各地很有必要学习学习“丽水治污”“兰州治霾”的环保做法,注重方法、狠抓执行、强化落实,破解本地雾霾难题、污水乱象,还人民群众一片绿水蓝天。
在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同时,21世纪也成为“中国世纪”。
在“5·12”汶川地震刚刚过去一个月,“范跑跑”7万美元代言耐克跑鞋的新闻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起极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