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贤华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中国人无论喜、怒、哀、乐,婚、丧、嫁、娶,一切的社交活动都离不开酒。尤其是白酒,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不可或缺的应酬必备品。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红酒、黄酒、啤酒的营养价值远高于白酒,而白酒是伤身招灾之源,将酒精伤身、伤胃、伤肝,甚至酗酒闹事等一系列罪名都归罪于白酒。事实上这是由于无节制的饮酒习俗使得白酒在人们的认识中被妖魔化了,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好的饮酒习惯,切记不要“失度”,那么白酒不仅可借以怡情解忧,从酒中觅得人生乐趣和雅趣,更可成为养生益寿之佳品。
首先,白酒有诸如红酒、啤酒、黄酒所无法比拟的药用价值,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一直用白酒来解疲劳、提精神、祛寒镇痛、强身健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适量饮酒可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
酒可以行药势。《汉书·食货志》载:“酒,百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加快血液循环,舒筋活血,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酒有“少饮,和血益气,壮身御寒,避邪延秽”和“作酒服,佳于丸散,善而易服,流行迅速”之说。
酒有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析出,更适合做药酒的基酒。
药酒制作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式养生智慧,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并具有极好的防腐作用,白酒中含有大量乙醇,不仅能保存数年而不变质,而且更易于进入药材的组织细胞中,促进中药成分的置换和扩散,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明代以后,中国的药酒制作就大多以白酒为基。比如将龙眼、何首乌、鸡血藤,入坛加上好白酒浸泡,有补益精血、乌发益智、安神之功效。或以茯苓入白酒,有补虚益寿、强筋壮骨之功。或者以天门冬入酒,有润五脏、和血脉的作用。
大量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酒对人体健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适量饮酒使人精神愉快,能缓解疲劳、忧虑及紧张心理;
适量饮酒可助消化。内分泌实验表明,适量饮酒60分钟后,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增多。胰岛素是胰脏分泌的消化激素,对人体健康很有利。对消化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饭前适量饮酒,可促使胰液素大量分泌,同时胰液素又可刺激人体消化的酶系,促使体内各种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适量饮酒可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各种心血管疾病。美国有关调查发现,酗酒者血压最高,其次为不饮者,少量饮酒者血压最低。适量饮酒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冠心病发生;
适量饮酒可加速血液循环,调节、改善体内生化代谢。古代医学已证明,酒有通经活络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对神经传导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适量饮酒能延年益寿。近年来许多国家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比滴酒不沾者要健康长寿。因为适量饮酒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可防止心脏病,减少动脉内胆固醇的积累。
中国人讲求中庸、平和,养生之道也是如此,孔子说“过犹不及”,就是说凡事都要适度,不能“失度”,饮酒,无论是白酒、还是如今所谓的健康酒:红酒、黄酒之类,都必须适度,才会有益健康!
在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同时,21世纪也成为“中国世纪”。
在“5·12”汶川地震刚刚过去一个月,“范跑跑”7万美元代言耐克跑鞋的新闻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起极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