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河南能源集团鹤煤公司三矿煤一队大力实施“科技兴队,人才强队”战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小改小革,激发职工创新力,为矿井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该队技术创新的成功,有着怎样的秘诀?带着这一疑问,2016年12月13日,笔者到该队进行了探访。
孕育技改肥沃土
“我队成绩、荣誉的取得,一不靠天,二不靠地,靠的就是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笔者一见到该队队长王金矿,他就开门见山透露出了“秘密”。
在应对煤炭行业“寒冬”的过程中,该队深刻认识到,传统的降本增效方法很难再取得新突破,要想取得新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为此,该队启动了“全员创新”工程,以推进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努力营造“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在创新”的全员创新氛围。另外,该队注重用典型事例和具体成果教育和引导职工,帮助职工树立“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动员和号召职工立足岗位、着眼实际,从解决具体问题着手,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提出小建议,使职工消除了对创新的敬畏感,拉近了与自己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为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该队建立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努力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对职工个人创新成果进行评比奖励的基础上,从成果数量、科技含量、产生效益、推广价值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展开科技创新活动的评比竞赛,根据成绩进行排名对标奖励,成绩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依据,收到以赛促建的积极效果。
技改之花竞绽放
在谈到技术创新成果时,该队队长王金矿如数家珍:“自从我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以来,先后完成局扇消音装置、40T刮板整形器(专利)、风动小绞车(专利)、风动地面平整器、40T槽行人台阶、掘进面验收靠杆等技术创新成果10多项。”
该矿煤巷掘进现使用FBDNo6.3/2×30型对旋式局扇供风,由于该局扇功率较大,供风量大,供风距离远,局扇原设计进风侧及出风侧各有一个消音器;领导多次检查提出该局扇运转时噪音较大。该队通过采取再上一级进风侧多加一个消音器降噪实验,但降噪效果不明显。再认真观察局扇噪音位置发现,噪音是通过进风口向外扩散发出的,于是该队就根据进风口向外扩散噪音方向,在进风口处设计局扇消音装置,该装置设计简易,降噪效果明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0T刮板输送机设计为运煤使用,由于40T 槽在出矸石时链环紧固的螺栓磨损较大,刮板容易弯曲、变形,在更换刮板时十分困难,使用扳手无法卸掉,只有使用剁斧将其螺栓帽剁掉,更换一块刮板需要半小时以上。并且需要两人作业费工费时。通过多次实践、该队研究设计出了便携式液压刮板整形器。
该队的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化解了生产中的难点,解决了生产中的“瓶颈”,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硕果累累满枝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要落伍。”这是该队职工达成的共识。就如何提高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笔者了解了该队支书孙祥基。我们每月坚持召开一次技术创新会,针对安全生产中急需改进的技术难题展开讨论,确立研究课题,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另外,为提高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对创新成果奖励力度,获奖项目除矿上给予的奖励外,对技改人员再进行奖励。这些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全队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该队技术创新的实施,不仅确保了安全生产,而且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劳动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前11个月,该队在确保安全的同时,煤巷进尺3500米,超计划1406米,提前超计划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成为全矿第一个跨入2017年的单位。
“科技创新氛围浓,硕果累累满枝头。”正是对该队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该队一线职工、技术人员、生产骨干主动请缨,纷纷加入到技术创新的队伍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技术发展的“企业梦”。
(杨建美)
白庄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创新的思维谋发展、用改革的手段促发展,针对企业办社会负担重、压力...
被誉为是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和河南工业企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