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四川藏区农牧民营企业发展路径思考

企业报道  2017-01-04 17:40:42 阅读: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刘晋余 严迪 张楠楠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积极贯彻党提出的治藏方针,加大藏区建设力度,在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农牧产业作为四川藏区农业经济建设的支柱,解决了大量藏民的生计问题,其中藏区本土民营企业功不可没,为藏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传统宏观经济政策更侧重于鼓励支持新型产业发展,而对本土农牧民营企业自身转型和发展关注力度不足。因此必须寻找一条适合本土民营企业并打破其发展瓶颈的新路径——藏区内外企业合作成为选择之一。本文分析了本土农牧民营企业的经营优势和发展困境,并从资金、战略和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企业合作的对策性建议。

  一、四川藏区本土特色农牧民营企业的经营优势

  1.本土企业资源性优势明显。据了解,四川藏区拥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200万km2,是全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其中,牛羊马等草饲牲畜和畜产品在全省甚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全省牛羊肉的主要供应基地。区域内有虫草、灵芝、松茸等药用、食用真菌60余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由此所积攒的良好口碑为藏区民营企业提供了天然的货源及竞争优势。

  2.本土企业政策优惠性强。从全国、全省来看,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四川藏区的建设发展。四川省政府在2013、2015年分别启动的“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和“万企帮万村”行动给本土企业带来了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在扩大了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反向提高了其反哺藏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二、四川藏区本土特色农牧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

  1.本土民营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受技术限制。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已从资源限制转向资源、供需的双向限制,依托产品内在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优势突破,其核心在于技术革新。而鉴于技术投入对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成本要求高,本地企业能力有限,仅靠自己难以实现。

  2.本土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藏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留存收益积累十分有限。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较低,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获取的资金回流数量也不足。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本土民营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外源融资方面,民营企业通过政府和银行信贷,这些融资形式效率较低,难以成为企业融资的有力帮手。

  3.本土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匮乏。一方面,藏区经济条件落后,工资待遇低,加上管理缺乏科学性,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当地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调查,16—55岁的女性农业劳动力和16—60岁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到80%。高级技术人才留不住,本地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跟不上,其导致本土企业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最终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在同类产业中容易丧失竞争力。

  三、藏区民营企业与外部企业合作的建议

  (一)资金合作,共同盈利。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资金援助,虽然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却不利于双方企业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施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受援企业因依赖心理产生自我发展惰性,丧失前进的动力。但是,一旦藏区之外的企业进行资金入股,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发达地区企业便有了发展藏区企业的责任,藏内本土企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一方面,藏区企业可以利用藏外企业的入股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产品包装和宣传、提高员工福利和待遇从而提升企业实力,扩大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藏区之外的企业借助藏区企业开拓藏区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并且享受藏区企业带来的利润分红,增加自身收益。

  (二)战略合作,共同发展。

  1.藏区内外企业可共建农牧产品研发基地。藏区之外企业投入技术,藏区企业提供原材料,二者相互协作,共同成长。对于外部企业来说,产品的研发是其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藏区丰富独特的农牧原料是进行产品研发的不二之选。对于藏区内部企业来说,凭借大企业的技术支撑,可以进行农牧产品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强农牧产品竞争力,在消费者中树立口碑营造品牌形象。如此,外部企业的技术研发有了材料保障,藏区内部企业因资金不足难以研发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2.藏区内外企业可共建销售产业链。加强农牧业、工业、服务业、运输业企业等不同企业从原料到加工,从运输到销售不同环节的合作和交流,以达到企业的共同发展,促进藏区内部企业的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推动藏区农牧业产业一体化。这对整个藏区的农牧业发展将是多赢之举。

  (三)人才合作,共同培养。

  人才是一项事业成功的保障。为实现藏区内外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外部企业向藏区派遣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藏区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对管理层进行培训,让藏区企业更多地接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同时藏区企业也可作为藏外企业的管培基地,实现后备人才系统全面的培养,为外部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作为交换,藏区企业可以派遣员工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归来之后通过写心得、提建议、为企业其他员工做报告,分享在外学习的体会和成果。通过藏区内外人员的互通,实现两方企业的双赢,既助于藏内企业职工能力的优化提升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又为藏外企业人员“下基层”锻炼找到了出口。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其通过物质资本的投入创造大量经济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又通过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藏区内外企业优势互补、开展合作,既利于双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加快了藏区农牧产业结构升级,共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此外,企业不但具有经济责任,更具有社会责任。藏区内外企业的合作必然会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有助于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就业问题,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推动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实现。

更多专题
白庄矿奏响和谐发展主旋律

白庄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创新的思维谋发展、用改革的手段促发展,针对企业办社会负担重、压力...

八年铸就永煤辉煌

被誉为是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和河南工业企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