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振岚 杨新华 陈裕
提到江苏涟水县第四中学,人们都夸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建校30多年来,“四中”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多少名师在这里倾洒汗水,多少学生在这样茁壮成长,多少家长在这里望子成龙。而作为一校之长的梁公留,更是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带领团队幸勤耕耘,培桃育李,浓墨重彩写出精彩华章。
●涟水县第四中学校长梁公留
加大硬件投入,优化校园环境。涟水四中原址处于炎黄大道、居民集聚区以及各类市场集散地,吵杂声大,出行不安全,教学受影响。针对这一难题,学校领导和人大代表联袂提出议案,建议四中迁址重建。县委、县政府从谏如流,拨出巨款将四中迁到现在的校址。梁公留不负众望,不断加大硬件投入,美化校园环境,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建有电脑室、广播室、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特教校园网站、华网教学教育平台、教师手机v网、级部三线、级部交叉网站等,校园内遍植花草树木,建有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同时加强校园治安管理,抓好食品安全。从而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使老师教书舒心,学生读书安心,家长们放心,而梁公留对办好四中更有信心。
抓好规范管理,实施名师工程。四中占地58733平方米,专用教室48间、4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和学生近3000人,要管理好四中,梁公留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他处处以身作则,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倾听老师的心声、家长的呼声,向管理要成果,把改革抓到位。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对教师绩效考核,做到细化量化,“对书算命”,该拿的不封顶,该惩的不保底,兑现绩效工资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创,从而调动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梁公留深知要教好学生,必须打造一支师资好、师德高、师质强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在教学方面有所建树,成为学校骨干的后备力量。梁公留还先后组织150多名教师赴南京、无锡、南通等地“取经”学习,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上示范课,举行学术报告会,使青年教师不断“充电”,提升教学水平。课改以来,通过张春丽等老师上示范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由课改成熟的王闯、皇甫岳文、蒋芸芸、桑石磊、席祥云等老师在座谈会上现身说法,交流经验,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功夫不负有心人,梁公留在培养教师上实施的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适应了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点赞。
提升办学质量,戮力创先争优。近年来,梁公留常说:“提升办学质量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确立以人为本,以质强校,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为了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梁公留组织开展“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老教师风采展示课”、“研究课”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每门学科每周一次的“研究课”,上课前备课组精心打磨、精雕细琢、精心准备;上课中,学科组循循善诱,入木三分,讲得透切,学生们听着入神,“到嘴到肚”;下课后,学科组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指出授课优点和努力空间。老师们听后对标找差,感到受益匪浅。这样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优秀教师更加成熟。为了培养教师创新精神,梁公留还在本学期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课堂一线,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随机进课堂听课的方式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每周推门听课达48节,这样对老师触动很大,势必堂堂备好课讲好课。他还经常选拔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科考试比赛,对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主动性。2016年10月,在县初三老师教学素养基本功大赛中,杨守德等五位老师荣获一等奖。2016年在省市县各类论文评比教学设计和优课竞赛中,学校有166人获奖。副校长黄海燕对老校长梁公留立德树人,办校育人,以文化人的经验和做法赞不绝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梁公留用辛勤和汗水,为浇灌祖国的花朵尽心尽力,把四中打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名校,学生们放飞梦想的高地,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近三年来,该校中考成绩突出,星级高中达线人数遥遥领先,年级均分、优生率、优生数在全县名列前茅。2016年中考,四中达四星级高中的人数再创新高,荣获全县中考评比一等奖。近三年还获得淮安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淮安市初一期中考试一等奖、淮安市优秀家长学校、淮安市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淮安市校园足球比赛技能秀总决赛二等奖等18个奖项。
化工、化学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
走进帐篷之前,本来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并略有紧张,想到孩子们遭受了如此大的地震灾难后状态一定会很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