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节能减排>> 正文

低碳经济的中国之行

企业报道  2016-12-21 10:35:06 阅读:

 

  对一般人而言,低碳经济似乎有点远、有点陌生,与日常生活无关。但实际上,低碳经济已经悄悄走进人们生活,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全球兴起。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国内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五次浪潮”,它将挽救正遭受重创、“满目疮痍”、“高烧不降”的地球母亲。

  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长久的大计,也是当前的大事。那么,企业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

  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15.81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8%。这表明,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源耗费占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大半。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的工业企业是该省能源消费的大户,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省的64.9%。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又是工业能源消费的大户,覆盖电力、石油化工、建材、钢铁、纺织、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2005年其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771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43.4%,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6.9%。工业能效利用能否提高,是能否完成我国“十一五”规划20%节能目标的关键。

  所以,企业领导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大力更新设备,加速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落后的工艺和技术是造成高能耗、高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上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抛弃落后工艺和技术,大胆地采用高新技术,从而不断节能减排。

  借鉴欧洲的经验,中国不应再在小高炉上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枝术,而要大刀阔斧,舍弃小高炉向高炉大型化迈进。目前中国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1亿吨,落后炼钢能力约5500万吨。如果把落后的钢铁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000多万吨标准煤,节水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多万吨。欧洲钢铁业者不以“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作为指导思想,认为那将得不偿失。欧洲钢铁业者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这不需要增加高炉容量,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温度和压力控制技术也使钢铁质量控制变得更为容易。电炉生产流程也因技术创新,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从中我们看到,企业的先进设备对节能减排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必须设法永远保持设备的先进性。

  汽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汽(柴)油为燃料的,但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目前,机动车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耗总量的1/2,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成了大城市空气中最大的污染源。因此发展高效率、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迫在眉睫。在这方面科技工作者已作了很大的努力,研制出许多先进的替代燃料,在节能减排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因其污染物排放大大低于汽(柴)油而成为替代燃料的首选;燃料汽车加装燃气的双燃料技术已较成熟,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这些仍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特别是气体燃烧后排出的颗粒物更容易被人吸入体内,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更大。再如应用甲醇、乙醇及汽油酒精混合燃料也是一大进步,有排放少、可再生的优点,但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仍会消耗能源并产生二氧化碳;电池电动汽车是利用蓄电池驱动车辆,其最大的优点是车子本身无污染排放,噪音也小,操作简便,但其电池寿命有限,充电时间过长,废旧电池也有二次污染等;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内燃机与电动机两种动力,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是现实节能汽车的佼佼者,但还不是完全的清洁汽车。因此,这些都只能是过渡性的清洁燃料和汽车。而氢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真正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大汽车生产商都将希望放在氢燃料电池上,都把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研发重点。我国也要急起直追,使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我国汽车的主体。这说明,只有不停地改进技术,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外,我国目前企业实行的基本上是旧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导向,因而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很低。而实行循环经济则是以“三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色,因此它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是源头上的节能减排。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与实行循环经济相结合。

更多专题
煤矿安全没有轻松语言

安徽是华东地区重要煤炭基地,担负着国家煤矿安全执法重任的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如履薄...

我国企业要积极应对的局势

据估算,该法规的正式实施将使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5%以上,进口成本提高6%以上,将直接影响我国每年输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