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多效性基因。
经典的遗传学理论认为,植物的复杂数量性状一般是由大量微效基因协同控制的,研究难度很大,其中作物产量是最为复杂的数量性状。然而,张启发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作物产量也可能会受少数几个关键性主效基因的调控。他们首次发现并成功克隆的一个同时控制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每穗粒数的QTL(QuantityTraitLoci,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命名为Ghd7(G:穗粒数,h:株高,d:抽穗期,7:水稻第7染色体)。
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型Ghd7等位基因可使抽穗期大大延迟,株高和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将野生型Ghd7等位基因转移到一些小穗、早抽穗品种中,可使这些品种每穗粒数成倍增加,同时伴随株增高,抽穗期延迟。研究人员发现,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一含CCT结构域蛋白家族成员,其表达和功能受光周期调控。该蛋白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控,而且对株的生长、分化及生物学产量有普遍的促进效应。
该基因的成功分离,说明对于诸如产量这样复杂的数量性状,也可以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改良。因此,该基因的有关信息,可被直接用于从水稻品种遗传资源中发掘对提高产量和生态适应性有重要意义的优良等位基因,进行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提出“解放思想”。诚然,这是耐人寻味而又值得思考的问题。
《孙子兵法》在论述战争胜负的时候,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战略标准:“上下同欲者胜”。常村矿开展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