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职场动态>> 正文

延长油田掌门人风采录

企业报道  2016-12-13 10:31:27 阅读:

 

  近年,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从一线采油厂厂长职位上脱颖而出了油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这两位虎将过去有着什么样的风范及业绩呢?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回访,追溯他们辉煌的过去,透视未来的工作

  塞北汉子张林森

  张林森,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延长油田董事长、党委书记,定边县政协副主席,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一次省党代会代表,榆林市先进管理者、榆林市第四届优秀企业家、榆林市十佳杰出人才、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九五”技术改造先进工作者、跨世纪陕西企业界十大杰出新闻人物、陕西百杰,陕西省第七届企业管理现代创新成果一等奖、西部大开发杰出贡献奖,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据了解,张林森曾是吃“皇粮”的定边县石化局副局长,1993年放弃了吃“皇粮”的工作,选择了风险大、钱没有一分、设备没有一台、技术资料没有一份、从来没有干过的地方石油开发事业。

  但是,张林森还是依然踏上了艰苦创业的征程。

  面对这一现状他提出了“举债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地方石油开发思路,发扬“三老四严”精神,四处奔波,多方求教,虚心学习,以执着的精神掌握了一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经过反复考察和请专家论证,以长庆局“大会战”撤离后废弃的9口边缘残次井起家。多方奔走,西上兰州、东下河南,凭借他的人格力量和执着争取的精神为公司赊回了用现金也难以买到的几百万元油井设备。开始了他的石油事业。

  从此张林森带领20多人在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环境非常艰苦的野外作业了10多个日日夜夜,在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终于冒出了第一口黑糊糊的原油,随后几口油井先后安装投产,当年生产原油2000多吨,上缴国家税金17万元。从而拉开了定边地方石油开发的序幕。

  1996年,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在定边韩渠打的4口油井全部出油,在庆祝定边解放60周年之际,为定边人民献上了一份节日的厚礼,他将这4口井定名为定庆1井、2井、3井、4井。由于劳累过度,加之变化无常的高原气候,使他患上了长达一个月的重感冒。因为没能及时治疗,导致病毒侵入神经,引发了突发性耳聋。使他欣慰的是,公司当年生产原油12000吨、实现税利303万元,一跃成为全县缴税大户。

  1999年他给公司提出了3年建成10万吨产能基地、利税费达到3000万元的奋斗目标。同时,要走出一条既不同于国家大型油田,又不同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地方石油开发的新路子,这条路子就是:科学开发、稳步推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多时间艰苦努力,这一目标提前实现了,2001年10月份公司日产原油已突破300吨,全年实现税利费3683.7万元。这一目标的实现,耗费了他无数的心血,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思想压力。1999年前后,由于新打油井产量低,一度时期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步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作为公司主要领导的张林森,企业自身的困难和社会各方面压力一并袭来,使他连续3个昼夜难以睡眠休息。但是执着、倔强的性格没有使他退缩,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调整开发思路,这个思路就是不再跟着投资商打转转儿,独立开发石油区块。苦心人,天不负,一举开发出东仁沟这样一个良好的石油区块,3年三大步。

  2003年“三权”回收后,公司并入延长油矿管理局,取得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资质,当年生产原油26万吨。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下,陕北石油企业进行了重组,定采成为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和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麾下的采油厂,当年生产原油40.8万吨。2006年生产原油5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实现税利费5亿元。产能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2007年全体干部职工克服困难,抢抓机遇,顽强进取,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技改挖潜,加强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造了历史新高。全年生产原油84.1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3%,同比增长62%;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同比增长69%;实现利税10.7亿元,同比增长92%。

  随着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和效益不断提高,对采油厂技术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张林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高标准严管理、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快节奏、高科技大发展”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思路。

  一是全面倡导科技兴油。多年来的实践使张林森深刻认识到石油开发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产业。只有尊重科学、依靠科技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此,他组建了一支230余人的技术队伍,与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长庆油田开发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油田。持续开展地质构造、油藏工程、科学采油、技术改造、注水开发等项目研究,使原油采收率不断提高,技术不断进步。

  近年来,投资1亿多元对油田进行集输改造,共建设联合站4座,计量、输转站20座,铺设原油集输和注水管道近500公里。2007年又投资6500万元建设2个集输站和4个输转站,70%油井进站。单井所产油液通过地下管道进入集输站,集中脱水脱气,集中发运。污水处理达标后回注原地层,伴生气作为原油加温脱水的燃料,既符合环保要求,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是改进加强企业管理。多年来,张林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向管理要效益”,做了大量改进加强工作。在“三项制度”改革上求突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人事聘用制和岗位工资制。推行目标管理和工效挂钩。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科(室)、队、站、井(组)和人,产量完成情况和成本费用控制及节能降耗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月考核、月兑现。形成了大家算账、大家管理的局面。各项指标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采油时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吨油成本同比降低27.3元。

  为了修旧利废,降低成本,投资1300万元建设了自动化生产线的机修厂,对旧油管、油杆进行修复,组装维修抽油泵,生产油井所需化工材料。接管的原招商引资油井油管、油杆大都需要更换,与自己修复利用和全部购买新材料相比,仅此一项可节约开支4000余万元。

  三是以人为本。张林森把提高全员素质、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作为主要内容,严把进人关。重视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把年龄严格控制在18—35岁之间,使干部职工队伍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和潜力;采取岗位练兵、短期脱产轮训和请进来、送出去多种措施提高全员素质。在工作过程中,以老带新,经常出题对员工进行业务技能测试。

  定边地处老少穷地区,因经济困难而导致适龄儿童和青年失学以及学校教学条件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张林森自觉广泛地捐资助学。近年来共捐资300余万元支援新建或修缮学校,解决了数百名儿童的上学问题,改善了千余名儿童就学条件。企业为地方政府垫支4000万元修建定边县第五中学,并定点包扶定边县学庄乡刘庄村,几年来,为该村帮扶实物、现金共计54.2万元,帮助修建学校,打生活水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发展养殖业,还对该村土壤进行普遍研究,确定宜种农作物,帮助该村脱贫致富。

  张林森在当地建立石油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采油厂每生产1吨原油给当地群众提供20元扶贫费和100元地方道路维修费,这两项费用每年高达5000万元。在石油开发的同时,为山区群众开通道路600多公里、硬化道路200多公里、铺设黑色路面100多公里,解决了数万山区群众祖祖辈辈行路难的问题。

  提及未来,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张林森信心百倍。他为定边采油厂提出了更为宏伟的奋斗目标:2008年创建100万吨整装油田,“十一五”末石油产能达到120万吨,“十二五”建成200万吨原油产能基地,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英雄企业家袁海科

  吴起,曾经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曾经世世代代过着靠天吃饭的苦难生活;吴起,曾经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演绎过许多金戈铁马的感人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涌现出刘志丹等许多英雄人物。当时序进入新的世纪,有一名创造奇迹的企业家脱颖而出,这个企业家就是现任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海科。

  袁海科生于1960年12月,1979年参加工作,2001年袁海科担任吴起石油钻采公司采油二厂厂长,多年来,他带领全体职工,执着追求,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把一个零资产和无技术、无设备的企业建设成为集石油勘探、开发、运销为一体,拥有总资产89亿元的现代化石油企业。

  勇挑重担艰苦创业

  吴起采油厂成立于1993年,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多年来发展一直很缓慢。200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采油二厂,属独立核算的二级法人单位,给吴起的石油钻采事业引进新的竞争机制,任命袁海科担任采油二厂厂长职务。二厂成立之初,钱没有一分,设备没有一台,技术资料没有一份,就连办公场所也是租赁来的几孔旧窑洞。在这种条件下去从事一种高科技的地质资源开发,作为厂长的袁海科承受着别人难以体会的巨大压力。

  执着、倔强的袁海科没有畏惧、没有屈服,他表示:不干则已,要干就要竭尽全力。他坚信,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有信念,就会排除一切困难。他研究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把2001年定为二厂起步年,按照“迈好第一步,打好第一战,把好第一关,干好头一年”的工作思路,树立“严”字当头、“廉”字把关、“干”字率先的企业经营理念,大胆探索,用人的智慧擒住地下油龙。

  石油开采,技术是关键。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凭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四处奔波,多方求教,初步掌握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地质资料。经过反复论证和请专家考察,他把目标定在了长官庙阳沟那块初步探明的开发区块,果断地把第一部钻机竖在了那里。那里,能否给人们带来希望,袁海科及采油二厂全体职工在翘首期盼,全县人民也在拭目以待。经过十几个日夜奋战,苍天不负苦心人,他亲自坐镇指导并安装的第一口油井终于冒出了黑糊糊的原油。首次钻探就取得了喜人的成就。接着,他一鼓作气,在这个区块打出生产井19口,平均单井日产净油7方多。采油二厂,这个寄托着全县人民殷切期望的新星,在吴起的苍穹中终于绽放出第一缕希望的曙光。

  石油钻采是野外作业,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加之吴起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给石油开采带来了许多困难。袁海科整天奋战在现场,亲自参与、监督指挥施工,和职工一道摸爬滚打,一道住窝棚,喝生水,啃饼子,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累了,就势一躺休息一会,醒了接着再干,现在每当回忆起当年阳沟开发时的情景,吴起采油厂的职工仍然记忆犹新,为之动容。2001年5月份,袁海科亲自率领大家在杨台井区布打建厂后的第一口油井,他寸步不离现场,从平整场地到开钻,他高挽着裤腿光着脚板,总是忙这忙那,和大家挤在一个工棚,同吃同住,风风火火一干就是20多天,皮肤晒得起了皮,胡子拉喳,加上那身油渍斑斑的工衣,以至于厂里来人找他时都没有认出来,当时造成一段人人相传的笑话。

  科技奠基加快发展

  许多人劝他别干了,趁着现在的大好形势,凭着他的能力,自己办个实体,早已家财万贯,何必为此而劳神劳力。袁海科却说:“如果我只为了自己的发家致富,当初就不会选择这里,如果我自己办个经营实体,我也相信能办好。但是,人活着就要有点精神、有个追求,我的最大追求就是当我离任的那一天,如果组织和老百姓能够说袁海科还为咱吴起人办了些实事,那我就别无他求了。”正是怀着这样一份朴实而高尚的追求,肩负着这样一份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他在发展吴起石油事业上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多年来,他一年四季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都在十六七个小时以上。

  2005年9月份,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陕北石油企业重组方案。重组后,吴起采油厂在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才等共享保障下,更是如虎添翼,仅重组后一年,生产原油1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28亿元,同比净增15.9亿元,增长91%;实现税金6.05亿元,同比净增3.28亿元,增长118%。

  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作为企业的领头雁首先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观念,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后盾。多年来,袁海科坚持每天都强制自己学习。广泛学习书本、电视、互联网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和业务理论,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始终保持在完全可以胜任领导企业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水平。当与许多工程师一起召开技术讨论会时,他对油田地质、勘探工艺、采油工艺等专业性很强的高深理论进行分析讲解时,常常使一些资深专家感叹不已,评价他既是一名懂管理的好领导,又是一名懂业务的石油专家,是一名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袁海科懂得,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因此,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发展带来危害,就必须在科技兴油上下功夫,在提高采收率上做文章。从上任伊始起,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即把厂内的青年骨干选送到大专院校进行脱产学习,培养企业自有人才,积极主动地和各大油田及高等院所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高薪聘请工程专家,成立了科技顾问班子,共同研究攻克制约油田开发的一些技术难题,初步发展培育了一批企业自有的技术成果;其次是坚持勘探先行,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按照“从战术上的修补转移到战略上的突破”的指导思想,采取了物化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办法,既在扩大开发区块上取得了战略性的重大突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地质基础,又有效降低了钻井风险,钻井成功率达95%以上;三是推行了采油新工艺。油井生产的同时,地层压力不断降低,产能下滑。为了恢复地层能量,达到稳产高产的效果,他带领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讨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注水方案,推行油田注水,进行二次采油。在打井的同时合理布排井网,为后期的注水打好基础。全面推行了反“七点法”丛式注水井开采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油藏的高效开发,而且为油井的规模化管理和后期改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解决注入水和地层水水质不配伍易结垢的问题,他们采取分层采油、污水回罐,经处理合格后回注相应地层的办法,有效解决了结垢难题。目前,采油厂已在点式先导性注水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面积注水;四是加大老井的改造力度。袁海科认为,加大老井的改造力度,确保稳产增产,是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几年来,他确定了按照挖潜与普查同步进行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老井挖潜改造工作。对不同油层的岩性、物性,认真分析,反复研究形成了符合区域特征的“三大”(大砂量、大砂比、大排量)、“三小”(小砂量、小砂比、小排量)、高能气体压裂、深穿透射孔等油层改造工艺措施,均取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按照“先扶躺井,再治病井,最后改造”的工作思路,对在清理整顿石油开采市场“三权”回收的井重新调整了采油参数和工作制度,进行了大面积的技术改造,均收到了较好的稳产效果。加之平时能坚持科学规范的油井维护,从而使油井综合递减率一直控制在13%左右。

  强化管理追求卓越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对吴起采油厂的管理上,袁海科坚持三条原则:一是高标准严要求;二是不断激励创新;三是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对自己和对每一位干部职工的要求从来不降低,一个标准要求、一个考核制度,严格检查监督、严格兑现奖惩。在执行中不断总结完善,改进创新企业管理。特别是通过制度建设,使全体干部职工养成了追求完美,力求更好的作风和习惯。

  首先是深化内部分配改革,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把各项工作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平时将干部职工工资的30%作为活工资,在考核中进行重新分配,拉开分配档次,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激励分配原则,从而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大家干、大家算的良好氛围。

  在用工方面,袁海科彻底打破正式工和临时工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明确员工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合同的处理办法,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坚决按照办法执行。这样不仅规范了用工关系,而且使员工改变了“铁饭碗”的陈旧观念,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了员工人人争上游,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热情。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实行聘任制,根据德勤绩能、能上能下、合理流动,使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

  袁海科认为,人是生产力中的最活跃因素,也是核心因素。人的素质和管理跟不上去,一切都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吴起采油厂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他按照“引进急需人才、挖掘潜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开发计划,下大力气抓干部职工的培训提高。

  多年来,吴起采油厂紧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按照创建现代化企业的标准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夯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程序。目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50多类300多条,厂内各科室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细则和实施办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制度体系,覆盖了各个工作环节,精细化程度很高。同时,在刚性制度中充分渗透了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有政治家的敏锐思维、军事家的战略胆识和经济学家的精明强干,袁海科的卓越才能,在引领采油厂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吴起采油厂被评为“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授予其“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授予其“先进集体”,吴起县委、县政府授予其“财政贡献特别奖”、“就业安置特别奖”、“先进基层党组织”。袁海科本人荣获延安市经贸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荣获吴旗县首届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荣获延安市劳动模范称号。

更多专题
“解放思想”是企业发展的新拐点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提出“解放思想”。诚然,这是耐人寻味而又值得思考的问题。

探索新型增长方式

《孙子兵法》在论述战争胜负的时候,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战略标准:“上下同欲者胜”。常村矿开展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