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高2014级10班 赵一峰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特别酣畅淋漓的快感,传记能读出这样的味道来,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这两个有趣的人,机缘趣味相投,有道是古人和今人穿越时空的默契。
圣贤从来不寂寞,隔阶犹听那时风。我怀疑庄重儒雅如林语堂,也想把大风阔步的苏东坡做了知音的。
有了苏东坡,是后人的福气。他给世人极丰厚,对生活却要求甚少。苏留世佳作颇多,最有名的四篇,除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外,还有小品散文《记承天寺夜游》,100来字的精致文字中,末尾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写他看月色撩人,到寺里与张怀民夜游。打动我的有两处,一是他心性自然流露,一是文字精简,性情道出,绝不旁逸。想起自己文字里的那些拉杂旁逸,心有触动,觉得豪放苏东坡的概念之下,却是那么的恬然静逸。
苏东坡的内心世界是辽阔的,所以他在万端境况之下,独得悠然。他比任何人还要随遇而安。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他寓居的雪堂墙门上,他给自己写下了修身32字: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他认为,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其实才有福气。对欲望和贪奢的餍足,为他所不齿。他为自己划定欲望的边界,在烟火婆娑、诗意涤荡的日子里,独得其乐。
而在日常生活中,东坡以居士之清寂,勉力亲为,尝得人间诸多快活。他发现黄州猪肉便宜,但“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自己独创用文火煮,加酱油的方法,品味猪肉解颐之妙。东坡爱鱼,犹喜鲤鱼。看他的做法,却有西人西餐焙鱼和川人干烧鱼结合之妙。冷水洗鱼,码盐粒,内塞白菜心,放锅内加葱白煎,不翻身,半熟用姜片,浇咸萝卜汁及黄酒,趁热就吃。我怀疑他收拢佳肴在盘,吆喝众人,围聚庭院,是要及快酌酒的,热肴就着温酒,有及时享受的意趣,也有营养学上的支撑。
及剑及履,快意起行,没有一般文人的懒散,只见无边弥漫的性情。
他创造的东坡汤,有点像川西坝子的耙耙菜,各种青蔬,合煮一处,四季田园,相得益彰。而其汤锅之上,却有蒸屉,饭菜齐备。东坡肘子,不知道是他哪个时期的杰作。有年我和父母到眉山去就这吃食,酸甜软糯的肘子,把味觉裹卷一气,妥帖的味觉安抚之下,人一下子没了一点主张。但我相信,东坡当年一定不用这么多的佐料调味的,他主张味觉的集中突出,不依赖调料的相持冲突。当然,肉一定得到酥烂的境地,那是因为灶下熊熊的柴火。
读到当时,又想起古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境界。这诗是白居易的,唐人倜傥,文人在开明的风气下,自在放任。做官的,隐居的,都各得其所。宋代的文化人要活的憋屈一些,物质不丰富,不出仕,连自己都养不活,要委曲得多。他们没有了八大山人清寂里的安贫,但在同饮者和情趣的讲究上,一点都不会输于前人。对苏东坡而言,钻研吃的传世绝艺,要的就是有知己分享,没有对酒当歌的情致,吃的不过是“对影成三人”的独食。天欲下雪,抱手门扉,等朋友来喝酒,意趣投合的几个人,亲手拾掇,拿得出手的几个菜。
今天的人,哪个还有这等雅趣?
性情是苏东坡断不可少的禀赋,这是他诗书画三绝的底色。其作品中之卓绝者,常常是醉后和兴致昂扬之作。他身边的朋友、书童总在搜罗他的即兴作品,与人递话的便条、酒后急就草章、信手拈来的妙句,书法诗情,很多成为后人临摹的宝物。居士好酒,却酒德酣然。书载,其性喜酒,然不过四五觞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戏谑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
我怀疑他是自由穿行神俗两界的人,即便酒意来催,却物我两忘,胸臆陶然,鼾声惊天地,才情动鬼神,醒来即有妙作,而机巧灵动的文风,令人赞叹。
要论做人谋事全面的文人,苏东坡是出类拔萃的一人。总体来说,他在官场里是自在的,即便罢黜贬戍之时,也能怡然自得。他以文采为人注目,为帝后激赏,功名入仕,为官后,解救冤屈在狱的平民,痛斥杀婴恶俗,收留贫病儿童,有为生灵请命的本分,更有嫉恶如仇的情怀。苏东坡是有原则性的父母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励耕织、建水利、除积弊、兴时政,他与王安石新政的冲突,只在维护百姓安乐。贬戍之中,他也坚持做热心公益的国民,用自己余在的影响为民谋利。他仕途的波澜起伏,只为此一准绳,却也看得人内心激荡,为之叫好! 东坡的伟大也并不仅仅在诗歌辞赋的成就,更在于为人做事的风流。他总不缺乏朋友,帝后、民众、太守、学者、佛家人,都成为他一生中不渝的朋友,即便他在惠州,也有跋涉2000里看他的友人,文才和人格并行的魅力,强化了苏东坡的世代影响。
宋代出了不少昏庸皇帝,却也有几个才情一流的皇帝,沉湎于艺术的情趣,几幅名画,一个变乱的国家。不过,他们是文化的推崇者。苏东坡一直不停写诗,写字,作画,才情洋溢,即便贬戍外地,惹得皇帝也要以读到他的诗为快,并在朝堂上大声诵读。(这样的人,如何不招惹庸俗政客的排挤?)东坡内心的洗练,在其作品上得到映射。其书法作品临摹自然界运动的事物,以简单的线条,造就汉字的律动,形成有机的谐调。至今,苏的字帖临摹,仍然是书法爱好者热衷的晋级路径。东坡的画作,同样用线条的韵律,产生了印象派的中国艺术。对,律动是他把握艺术表现的集中点。他认为,结构越单纯,表现律动美越容易。他把画作集中在几竿竹子或是几块粗犷的岩石上,成为用最少的墨,表现最多的内容,并且留有想像留白的艺术。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不自觉的反映。当然,极端印象主义属于八大山人的鸡鱼,石涛的果园,大大超出了东坡的写意,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艺术时代。
说到鸡鱼,想起东坡颇为自得的一句话:“鸡犬识东坡”。他是以大千与他发生深刻交集为自乐的,是融入现世庸常生活最紧密的诗人。比如他种菜、酿酒、采制草药,他兴水利、学做菜、修葺园舍,不是形式主义,沉入进去。尽管他酿的蜜酒曾让朋友腹泻,他自创的菜式却温暖人的五内。我始终坚持,再伟大的人,也最好不要脱离出世俗生活,那才会创设和享有恬然静谧的人生。
显然,他最幸福的时光,不是在担任礼部、吏部尚书,做御前翰林的时候,而是在他遭遇岭南流放后,与妻子朝云相伴的岁月。政治的顺遂,只是让他履行治平天下的士大夫职责有所作为,他的修身,却是为着涵养天性,蹈履乐天安命的生命过程。这一发现,令我顿悟,他有佛印、参寥,道士吴复古等知交,原来他是自有佛性的。
他是一直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自然松快无比。
她称朝云为天女维摩,并为她写词: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万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与《赤壁怀古》那样的大风飞舞、激越悲怆相比,真性情的东坡此时暴露无遗了。
朝云死后,他写道,“素面常嫌粉琬,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并且他不再娶。
流放中的东坡却又走入另一个乖离,他重拾对炼丹和长生术的迷恋。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炼丹,如今东坡也效仿他,相信自己已经向过眼烟云的繁华梦告别,远离红尘的长生似乎可期。随后他对此产生怀疑,说“金丹不可成,安期邈云汉。”他还是一个内心安宁的现实生活主义者。
后来,曾经的友人,另一派别当权的章淳,知道他的逍遥日子,心中嫉恨,又发配他至海南儋州。“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对热爱生活老年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他极为困窘的阶段。
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不许他放弃人生的快乐,使一路算计他的敌人莫可奈何。他曾经对其弟弟苏辙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不俗气的友不可得,他就与当地黎民为朋,安心生活下来,以为这将是自己终老之所。后来他幸而得以回还中土,可惜病魇叠加,以64岁终。
他以一阵清风,了却了丰满涤荡的人生。
林语堂先生在传记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以一个甲子的年岁,做到以上的三两项,也是不可多得的异人。苏东坡的一生给人的教益,是浓缩的长生术,呈现了现实版的人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