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次次回荡在中国人心头的时候,以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早已站稳中国经济的潮头浪尖。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中部地区迎来了类似于当年的“深圳机遇”———正在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传递出的种种消息印证着一个判断:在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经济版图中,中部六省有望凭借优势一马当先,迎来一轮发展的黄金时期。
出口失守内销地位凸显
要不是中国的出口形势急转直下,中部地区的机遇恐怕不会来得如此之急。
尽管把中国说成“世界工厂”的提法屡受争议,但毫不讳言,中国加工工业确实非常发达。出口赚的是什么钱?人民币汇率差价、出口退税、低劳动成本……然而,这些优势正在相关政策的夹击下悄然消失。
从国内看,我国在去年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公布《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出台了一系列调整贸易结构的政策法规,另外还有人民币升值压力、通货膨胀压力。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在次贷危机后经济开始下滑、各种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外需不足内需补”,正是这种朴素的推理指引着企业转型。
据悉,在去年7月出口退税下调之后,广东省就出台了鼓励部分出口加工企业转向内销的相关规定。广东很多服装企业都调整了战略,扩大了内销产品的比重。此外,已有多家外向型企业把2008年确定为内销“突破年”、“发力年”。于是,曾在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出口转内销”正在国内悄然上演。纺织、粮食、家电、家具等行业的不少企业已经决定,将产品订单从欧美市场转向国内。
产业转移中部敞开胸怀
目标市场的变换也引发了区域经济格局的改变。
作为承东启西的节点区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轮出口转内销的浪潮中,它们发现了机遇:中部地区既可以是新经济增长点的创造地,又可以是巨大的新兴消费市场。
规模空前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向海内外客商发布了中部六省10510个招商项目,范围涵盖了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钢铁、汽车产业和金融、旅游、服务等众多领域,投资总额接近1万亿元。
近4年人均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0美元和2000美元大关的河南省,在中博会前发布了3000个招商引资项目,亮相中博会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900亿元人民币。现代制造业异军突起的安徽省,在中博会上推出了投资总额约415亿美元的638个招商项目。煤炭储量和产量已占到全国1/4的山西省,组织了1236个招商引资项目亮相中博会,谋求合作;湖南省利用自身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板块交汇点优势,提出了做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集聚地和联结带的目标;湖北和江西则利用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一系列吸引海内外投资的新举措。
所有迹象表明,在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艰难转型的过程中,万商西进将赋予中部地区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新的经济支点或许就此形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企业家。所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