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啤酒指数昭示的经济现象

企业报道  2016-11-28 21:36:16 阅读:

  ■ 李光斗

啤酒指数昭示的经济现象

  啤酒卖不动了,啤酒指数下降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啤酒行业累计产量2251.6万千升,同比下滑4.3%。今年上半年,啤酒行业中大部分酒企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巨头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嘉士伯已关闭中国市场8家亏损工厂。一边是巨头重新布局产业结构,另一边是小啤酒厂普遍亏损难以为继,啤酒行业进入深冬。

  啤酒指数反映的穷人经济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所谓啤酒指数下降,是指啤酒销量下降反映蓝领工人减少、低端消费下降、区域经济活力降低现象。

  蓝领工人普遍爱喝啤酒。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啤酒可以解乏。影视剧作品中但凡有农民工的镜头,总少不了他们聚在一起畅饮的画面,啤酒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以蓝领工人为主的低收入人群,是低端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但是随着整体经济形势下滑,中国经济呈L型发展,制造业进入寒冬,蓝领阶级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自然没有闲钱天天喝啤酒了。可见,啤酒指数是预测制造业以及整体经济态势的重要指数。经济下滑,低端啤酒销量随之下滑;经济繁荣,人们心情好,钱包鼓,普罗大众聚饮的次数也会多起来,低端啤酒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经济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土豆效应,把“土豆”看作广义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词。即经济危机时,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人们爱买便宜的东西,那么价格也随之上涨。啤酒并非生活必需品,所以腰包里钱不够的时候,穷人会先抛弃它。

  啤酒市场两极分化

  随着中产阶级崛起以及80后90后代表的个性化消费观大行其道,啤酒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低端啤酒艰难匍匐,高端啤酒高歌猛进。

  2014年,进口啤酒数量同比上升85.59%,2015年,同比增长59.2%。不走寻常路的包装和不一样的口感,很快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虽然有点小贵,但是对于中高端消费者来说不是问题。同时,国内巨头不约而同提高高端产品比重。青岛啤酒推出奥古特、鸿运当头等高端产品,还推出芒果味、水蜜桃味等个性化风味啤酒,保持了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

  但是即便高端啤酒市场突然放量,也挽救不了低端啤酒的销售颓势,整个啤酒市场的销量被拉低。为什么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要知道,中产阶级和高端收入人群对价格并不敏感,他们追求的是品质,更喜欢风味啤酒。但是以低收入人群为主的低端啤酒市场就不一样了。经济危机面前,穷人的消费习惯最先发生变化,他们比中高端群体更为敏感,这就是穷人经济学。啤酒销量下滑,反应出来的是蓝领工人减少的数量现状。

  啤酒行业如何走出困局

  以往啤酒靠增加产能和规模来实现增长,中国塔基人数多,不愁没钱赚。但是现在市场发生了变化,仅仅靠低端啤酒市场不能保住企业利益,同时还要深层次挖掘消费者需求,拿下高端啤酒市场,做到低高端并重。目前啤酒市场的竞争还主要体现在地盘战和资本收购,啤酒行业想要真正走出困局,就要有自己的“特仑苏”,拉开品牌战的序幕。

  纵观啤酒行业发展历史,最初啤酒是区域销售,中国人喜欢喝本地啤酒,“一方人喝一方啤酒“的现象突出。随着区域壁垒被打破,啤酒进入巨头角逐阶段,青啤、燕京、雪花为首的大啤酒商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现在啤酒已经进入全球化消费阶段。国产啤酒走出去,进口啤酒迈进来,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选择,消费者的眼界被打开。要想在新的厮杀中存活,国产啤酒就要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喜好,在啤酒品类、口感和个性化包装上求新求变。

  虽然国产啤酒面临着进口啤酒的冲击,但是进口啤酒想要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也很困难,到达一定市场份额后就会面临着增长的极限,因为在新鲜度、物流配送、税收财务成本等方面,国产啤酒仍具有相当的本土作战优势,比如更强大的地理优势和物流配送优势,因此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近期的数据来看,进口啤酒的增速确实在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决了如何把中国产品卖到全世界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中国品牌卖到全世界。目前“中国制造”只是成功地做到了产品渗透,但是能被外国人记住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啤酒行业需要自己的强势品牌,需要能让人记忆深刻的产品,这是啤酒行业走出低谷,应对经济衰退的超级武器。

更多专题
思想型企业家有多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企业家。所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

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流街道”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