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86岁袁隆平 再创世界纪录的启示

企业报道  2016-11-25 18:09:59 阅读:
核心提示:日前,在广东省梅州,年逾86岁的杂交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3000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 张东阳 职员

袁隆平

  日前,在广东省梅州,年逾86岁的杂交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3000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本次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今年7月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3075斤),袁隆平团队创造了水稻亩产量新的世界纪录。(11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

  作为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使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著作《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写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这一次,他再一次创造世界纪录,更是意义非凡,今年晚造水稻灾害天气频发,尤其是受22号台风“海马”影响巨大,但这恰好检验了这一新新品种的强抗倒伏能力、高产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全程机械化,绿色统防统治病虫害,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有利于今后大规模推广。尤让袁隆平兴奋的是,本次研发的水稻品种不仅产量有突破,而且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高品质的越光米媲美,也破除了人们对袁隆平研发水稻“高产低质”的误区。

  这样的成就令人眼羡,但谁能知道在袁隆平成功的背后,却有常人无法想像的思想和行为。也正因此这些,才成就了袁隆平“平凡的伟大”。

  他看淡荣誉。近年袁隆平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国际大奖,但他对此却看得很淡,他表示,“荣誉既是鼓舞也是鞭策啊,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鼓励攀登,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啊……”由于自己忙于研究,“好几年没在(湖南)省政协做什么事情,没起什么作用,徒有虚名”,他于今年1月辞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头衔;而在2015年10月,他已卸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

  他漠视金钱。网上一度热炒“袁隆平”品牌价值过亿,袁隆平则笑称“评估说有1008亿”,但他自己没拿一分钱,“隆平高科”只是挂名,对他的数百万份股票,他更是漠然不顾,还自称是“精神首富”,实际没钱。但他很知足,“我工资有1万多,间或还有顾问讲课咨询费,过日子绰绰有余了。” 对于穿衣他更不不讲究,他平时更像湖南农村平常人家的普通老人,身上穿的棉质衬衣价格不过一、二百元。

  他钟爱事业。袁隆平常年在田间从事科研,无功利思想,使得他老当益壮,80多岁时自称“80后”,85岁则改称“85后”。更重要的是,袁隆平研发团队目前还在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届时中国水稻产量增加将是天文数字。至今,他仍在继续追求“禾下乘凉梦”,那就是让“超级杂交稻”实现“更高产”。继去年已有示范点创下每公顷水稻产16吨稻谷的超高世界纪录后,今年将有更多示范点突破这一目标。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推广至全球的梦。按他的目标推广他的杂交水稻,全球增产的稻谷就能多养活4~5亿人。此外,袁隆平还期待“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甚至去年底“两优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减产、绝收后外界的质疑,袁隆平依然毫不会动摇地继续着自己的事业。

  86岁的袁隆平,在创下一个又一个至高荣誉和世界纪录后,依然忙碌着、创造着。他的这种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科研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种精神,这种意志,这种价值观,让那种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沉湎于功名利禄的人们脸红,更给那些没有创业热情、缺少创造动力的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更多专题
思想型企业家有多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企业家。所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

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流街道”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