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斯人已随仙鹤去,惟有书香留人间

企业报道  2016-11-24 18:57:26 阅读:
核心提示:——记林世堂先生其人其诗其书

  ■ 吴宏富

  一个尘封了18年的手稿纸箱,在一群学生的热情融化下被打开了。

  这是一群热心的、对老师充满崇敬与感恩之心的年过半百的学生,他们中既有当年的新昌中学文科状元,又有浙江大学任副校长夫妇的身影,还有远在海外工作的同学,更有一批从文从教的学生……如今他们都重新端坐在电脑前,利用休息时间,戴上老花镜,一下、一下敲击着键盘,将老师的8部著作,56本手稿(约550万字),一本、一本,计划用5年时间,将手稿变成电脑录入稿。

  自今年6月3日获得老师家人授权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学生们已整理完毕4部书稿,第5部正在编校之中。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已整理好的书稿正在交由专业人员进行勘误,并请老师的高足陈百刚学长撰写总序。同学们都希望能将凝结着老师毕生心血撰写的各类作品尽快付梓,留传于世,发挥其价值,书香飘人间。

  尊敬的语文老师

  林世堂先生何许人也?为何在他逝世18年后,还能如此得到学生的爱戴?

  林世堂,诗人,学者,字伯枚,1915年生于浙江宁波的一家大户人家,其祖母是将门之女,太外祖父即是“威望震欧州,丰碑留梓荫”,在中法战争中亲手操炮,大败孤拔舰人的一代名将吴杰。

  年轻时的林世堂风华年少,才气横溢,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师事吕思勉、钱基博、夏承焘诸先辈。学生时代即有文誉,常在各大报刊发表诗文。早年同窗中不少已成为海内外著名学者。他本人则长期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历任浙江省通志馆、宁波日报、宁波大报、《春风》期刊编辑;先后在浙东、奉化、鄞县师范、杭州树范、绍兴稽山、新昌等浙江各地中学及电视大学任教。

  抗战期间,曾与著名文学家许杰在台州地区共同创办“海啸出版社”,著作甚多。抗战胜利后,应著名学者、方志专家余绍宋之聘,参加《民国浙江通志稿》的编纂工作。1948年3月,与庄禹梅等人发起成立“宁波文艺协会”,并当选为常务理事。该协会广泛联系了宁波文化界人士,共同对准腐朽没落的国民党政权,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舆论导向。

  解放后到新昌中学任教。在教育工作上,刻苦钻研,教学严谨,关心后学,是深受学生敬爱的语文名师。1958年,以言论获咎,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外地盐场和农场“劳教”20年。1978年平反,重回新昌中学任教,其时已64岁,仍诲人不倦,勤奋敬业。1984年后退休。

  笔者作为新昌中学80级文复班学生,能聆听林老师的教诲,真是三生有幸。他那宁波腔的普通话,丰富的语文知识,整齐的板书,隽永的作业批改,虽时隔35年,仍恍在昨日。正是受林老师的影响,笔者走上了从文之路。记得1995年开春,当时我还是医药报的驻地记者,看到新昌广电正在进行最美老师的宣传活动,便和另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同学,一起专访了林老师。其时我给林老师拍了一张新闻照,老师坐在书房,背靠书橱,微笑着,手里拿着书。照片洗出后,老人十分高兴,说是拍得好,要加洗100张送人。这张照片至今还在新昌中学的网站上挂着呢。

  回味的传神诗作

  林先生国学根基浓厚,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高足,擅长作旧体诗词;系省市诗词学会会员,绍兴市越州诗社顾问,小传及代表作载入《中华诗词学会人名辞典》。其所创作的楹联、诗词,极为传神,令人回味。不妨试举几例,美文共享:

  新昌大佛享有“江南第一大佛”的美誉。林老师为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撰写的楹联令人叹服。

  一象独蹲,圣地苍生霑法雨。

  九狮环拱,普天群黎沐慈云。

  该联描写了石城山风光形胜。寺前有山似象之蹲伏;寺内奇岩峥嵘,酷肖猴子。佛教常以狮、象比喻庄严威猛,说明石城山乃佛教圣地。“苍生霑法雨”“群黎沐慈云”,说明佛教圣地蒙受教化之深广。此联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家程思远书写。

  林老师一生攻苦食淡,弃华尚素,高雅如兰,有诗为证:

  此花不是上林花,浅土薄泥也长芽。

  金谷园中无旧迹,钟情只在野人家。

  这首“为友人题画兰”诗作为代表作,诗如其人,名符其实。

  到了晚年,依然“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60岁时挥然写下”六十自寿”:

  自作新词自放歌,等闲风物等闲过。

  未能阅世关怀少,枉说聪明烦恼多。

  六十年来无我在,三千世外奈愁何。

  偶然写出惊人句,绿笑红啼总是魔。

  到了八十高龄,依然“述怀”自勉:

  浮生寄迹若鸿毛,潇洒人间走一遭。

  得失原同蕉鹿梦,抑扬何异海门涛。

  漫寻彭泽篱边菊,重访玄都去后桃。

  拟觅缣缃探石室,余情炳烛兴犹豪。

  到84岁时,终于全部完成书稿的编纂,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风骨永存。

  等身的鸿篇巨著

  清末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一句话:“善抄书可以成著作。”他举的例子,就是清朝学者阮元的学生编写《经籍篡诂》的事。这部书是把历代经籍的注解汇集起来,功夫全在于辛勤蒐集。就是这样一部抄起来的书,却成为研究古籍训诂不可少的参考书。

  林老师深受启发,他发现我国现有的古诗论、诗评缺少系统性专著,于是一头扎入书山,专门研究起来,著述不断,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

  《历代诗论选》诞生了,该书将散落在诗歌王国的名人名家诗论,从90多部专著中精心捃摭,多达630余条,内容丰富;且各家之说并陈,一是有助于读者明辨是非;二是经过彼此补充,不明者可明,不解者可解,足资开阔视野。这些条目如颗颗珍珠,自有其本身的光彩;联缀起来则如一条条烨烨生辉的项链。各颗珍珠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真的启发。

  《诗评彙纂》不仅是一部研究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资料工具书,更是一部极富创造性、含有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每一专题后面有作者的一篇“概述”,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作者的“概述”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的,运用语言学、文艺心理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因而能见前人所未见,言前人所未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纂》本身也是一部高质量的诗评专著,它列于古代同类著作中并无愧色。

  全面编纂古诗论诗评,从中国第一句诗论诗评开始至清代为止,裒辑而成一部350万字的巨著《诗话裒辑》。裒辑者,汇集而编辑也。足见其付出之艰辛。

  《语林散叶》和《写作的故事》是林老师结合几十年的从文及从教经验,在语言之林撷取的一些古今中外有关语言的小故事。作者通过这些小故事,畅谈语言文字的常识,透析相关的知识节点,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文章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寓教于乐,给众多热爱语文的人们带来高雅有益的趣味阅读!

  20多年的光阴,化成了一组令人感动的数据:

  6部书8本手稿叠在一起高度为12厘米;(6部书稿名单:《语林散叶》、《写作的故事》、《历代诗论选》、《诗评彙纂》、《史记人物集评》、《诗评选笺》)

  《诗话类钞》14本手稿高度为20厘米;

  《诗话裒辑》34本手稿高度为44厘米。

  56本书稿堆叠在一起,足足高度达76厘米,半个人高,真是“著作等身”。

  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总计不下六百万言。近日来,学生们想方设法搜集了从1947年至1998年间,将散见在诸种报刊书籍中,有关林老师的各种诗文楹联,一一找出,汇编成一本20多万字的《林世堂诗文选》撷录,并将进一步查找,查漏补缺,进行充入,直至结集出版。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和收录在《文献》、《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名著》、《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经验选》、《绍兴文史资料》、《宁波诗词》、《新昌文史资料》、《新昌政协简讯》等各类刊物和书籍的诗文,达数百篇之多;主要著作有《怎样学习中国语法》、《常用字辨》、《写作的故事》、《语林散叶》、《古典诗歌名篇集说》、《诗评彙纂》、《诗评选笺》、《历代诗论选》、《诗话类钞》、《诗话裒辑》、《史记人物集评》、《新昌诗话》等。退休后担任《新昌县志》顾问,新昌县文联顾问,新昌县第一至五届政协委员,为新昌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世堂先生享誉“良师学者”和“史志专家”是实至名归。

更多专题
思想型企业家有多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企业家。所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

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流街道”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