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共创美好和谐蓉城 彰显成都城市精神 ——以解读十二届七次全会为视角

企业报道  2016-11-21 18:10:10 阅读: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郑妮(法学博士、副研究员)汪怡(法律硕士)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则需要特色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2016年9月11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其公报内容就鲜明地提出了成都的城市精神,即绿色和谐、智慧包容、国际视野、务实创新。

  由表及里——绿色和谐

  绿色和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涵盖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则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第一,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中的重点与亮点便是“绿色元素”。指导思想中贯穿了“绿色发展”理念,目标任务是在2020年建成“绿色城市”,具体举措均围绕着“绿色建设”,要求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健全绿色制度体系,绿色出行更加便捷,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第二,十二届七次全会在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部署中,对城市生态的要求是“文明平衡,绿色持续”。一方面,提出推广环城生态区立法,强化政府社会市民责任。另一方面,提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生活体系,持续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树立“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和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的工程建设。

  第三,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城市民生方面的定位是做到“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和谐要素。既要保证未成年人的人身、食品安全,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也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供就业信息,扩大就业渠道;还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实施社区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由此及彼——智慧包容

  智慧包容——识明智审,海纳百川。智慧,体现在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层面,既能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也利于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竞争。同时,在城市空间的布局与城市治理的策略上也有着智慧的闪光点。包容,既展现对文化的兼容并包上,也呈现在街区制改革、网格化管理等有效举措。

  第一,城市空间布局的包容性。在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部署中,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城市空间的整体布局上坚持“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提出要拉开城市发展架构;要拓展成都外部空间,形成大都市区格局;要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建设大通路、促进大开放,体现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包容和大气。

  第二,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兼容并包。在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部署中,对城市文化的发展采取包容心态。成都以其宽广的胸怀大胆吸收各类优秀文化,允许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在注重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街区和建筑建设中。既有天然存在的自然古迹,例如青城山、峨眉山等;也有后天人为建造的充满鲜明宗教特色、时代特征的建筑物,例如乐山大佛(佛教文化)、武侯祠(蜀国文化)、杜甫草堂(唐代文化)、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利文化)、茶马古道(丝路文化)等。一个城市的精神正是在文化的冲突碰撞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彰显对城市的智慧治理。在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部署中,对城市治理原则上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既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激发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强化大数据归纳,完善B2G(企业与政府)、 R2G(市民与政府)、 S2G(安全与政府)互动平台,促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的三网合一,便民高效。

  由近及远——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志存高远,一往无前。在十二届七次全会中,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

  在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部署中,体现了更高、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主要体现在:

  其一,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例如,青城山与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与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黄龙、九寨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世界自然遗产;有杜甫草堂、武侯祠、苏东坡故居这些充满鲜明历史印记的文化遗迹。以上这些成都市内及周边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均为成都打造成为世界旅游与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其二,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2016年成都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活动,例如,6月举行的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7月举办的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9月举办的第十九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和第22届世界航线大会、11月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这些国际性大会的举办为成都走向国际做好了储备。

  其三,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区域通信枢纽城市。例如,在航空方面要建设天府国际机场,打造双流国际机场;在铁路方面要深入实施“蓉欧+”战略,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在信息方面要打造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信息枢纽。交通的通达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由浅入深——务实创新

  务实创新——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创新犹如“逆水行舟”,若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与时俱进,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就是“不进则退”。创新的基础是务实,务实的发展是创新。

  成都的务实精神体现在能正确看待自身的现状,辨明优势和劣势,找出问题和差距,瞄准目标和方向。例如,成都市能看清自身现状,在城市经济方面坚持“重点突出,工业为先”。以“三头并进”为发展步骤,以工业经济为重心,“一业定乾坤”,同时利用地理优势位置发展现代农业,兼顾历史发展的沿革振兴现代服务业,打造旅游都市。城市经济的基础决定城市发展的格局,城市经济的发展计划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只有城市经济强大,才能为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提供物力支持。实事求是地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量体裁衣”式的经济计划,正是务实的题中之义。

  成都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在城市动力方面坚持“四轮驱动,一带一路”。创新,是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科技中心和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改革,则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政务、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程。开放,意味着实施双向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人才,贯彻“才智之民多则国强”的理念,把人力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总之,城市精神往往综合凝聚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在本次十二届七次全会中,绿色和谐的城市精神贯穿《实施意见》的始终,智慧包容的城市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将成都建设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定位上,国际视野的城市精神是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好写照,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则渗透在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无不表明成都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与气魄,也表明成都的城市精神正在得到认可与推广。可以说,成都的城市精神根植于历史,把握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并形成动力,促使一个城市在反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比较研判、结合实际之中日臻完善,昂首前行。

更多专题
园区科学发展需高水平决策者

这些还有些令人陌生的新概念同冀中古城保定联系起来,确实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改革开放以来...

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在近年召开的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